改革開放40周年|一位"70後"的回憶:那些年,我們是這樣上學的

改革开放40周年|一位

改革开放40周年|一位
改革开放40周年|一位

30多年前,過生日那天,因為向母親要一碗蛋炒飯而被兇了一頓的龔遠紅,除了感到委屈外,未曾想到今天的生活會變得這麼好。

讀小學時,坐在教室裡,寒風從窗戶對穿而過,她也沒有想到現在的教室會安裝電風扇、取暖器,甚至是空調。細數這些變化,她認為,改革開放後國家更加繁榮富強,有實力、有條件辦更好的教育。

改革开放40周年|一位

龔遠紅

龔遠紅1978年出生在一個小集鎮上。

改革开放40周年|一位

上小學時,她家離學校很近。那時候,作為一個“半邊戶”家庭的孩子,比起其他來自更偏遠村子的孩子,條件算好的。儘管如此,她記憶中在上初中以前,從未獲得過零花錢,每天也只吃得起兩餐飯。

那時,龔遠紅看到,有些同學為了上學很不容易。比如,下雨天,提前來到學校的她,常常會看到披著蓑衣或者用塑料薄膜當雨衣的同學們,渾身溼透地走進教室。

不過,這些同學也會有令龔遠紅羨慕的時候,因為離學校遠,有時家長會給他們幾分錢的零花錢,在校園門口買一碗米豆腐當做早飯。這樣的“待遇”只有在她考上中學後才有,開學的第一天,母親給了她兩元錢當做一個月的零花錢,但在她記憶中,這樣的“待遇”也僅此一次。

紅薯、土豆、苞谷面,吃的簡單,上學時的文具用品也十分有限。龔遠紅說,她印象深刻的是書包,從最開始的軍綠色斜挎布包,到後來的塑料提環的布口袋,像現在的孩子們用的雙肩包那時見都未曾見過。有一年,父親送了她一個印有圖案、背面還有乘法口訣表的鐵皮文具盒,讓她開心了很久。

那時的校園也可以用簡陋來形容。黑板是用油漆在牆上刷了一層黑色。一棟房子裡,下面是教師宿舍,上面是教室,牆壁上不時會脫落一塊灰漿;操場是用石頭鋪就而成,到處是坑坑窪窪,唯一的體育設備就是用石頭壘砌成的乒乓球檯。

如今,她的母校早已變了模樣。不僅學生人數和校園面積增加了幾倍,教學樓、辦公樓、宿舍區、食堂等一應俱全,每一間教室都安裝了多媒體教學設備。

除了物質方面的,還有令龔遠紅印象比較深的是以前人們對教育的重視不夠。她講了一件事,大約在她讀小學6年級的時候,她與同學一起去找其父親拿報名費。當他們找到同學的父親時,他正在打牌,兩人就在旁邊等了一個多小時也沒有拿到35元錢的報名費,最終,那名同學也就因此輟學了。那一年,班上與這名同學一起輟學的還有20幾人,佔到了一半左右。

龔遠紅還記得她的外公曾說過一句話,“只有鼎罐煮莽莽,沒有鼎罐煮文章”。

到了今天,大家最重視的就是子女的教育,每個家長都想讓孩子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得到條件最好的教育。

1998年,從酉陽民族師範學校畢業的龔遠紅到原區中(現實驗中學)教書,到今年剛好20年。這些年,她親眼看到了學校的點滴變化。最初,教室是白天當教室用晚上當寢室,旗杆是一根搖搖欲墜的木棒,操場是用煤渣鋪成的。幾年後,學校才專門修了一棟宿舍樓,修了公共廁所。前幾年,學校全部普及新式黑板,由原來的“黑板”變成“白板”,書寫也不再用粉筆了。

改革开放40周年|一位

龔遠紅表示,改革開放40年,學校的教學條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她希望,整個社會對教師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支持。

大家都在看

改革开放40周年|一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