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仁」也是一個本事—宋仁宗趙禎(一)

|雜談|“仁”也是一個本事—宋仁宗趙禎(一)

|雜談|“仁”也是一個本事—宋仁宗趙禎(一)

“為人君,止於仁。”——《大學》

|雜談|“仁”也是一個本事—宋仁宗趙禎(一)

孔子說過,“仁者愛人”,但真正能達到“仁”的,並不多,尤其是君王。都說君王多寡情,用“仁”來統治,不是誰都能做到的。

|雜談|“仁”也是一個本事—宋仁宗趙禎(一)

就有這麼一位皇帝,生前一輩子都在踐行著“仁”的方式,甚至在世時就被群臣請求為其上“大仁至治”的尊號,而死後更是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廟號尊為“仁”的皇帝。

|雜談|“仁”也是一個本事—宋仁宗趙禎(一)

【宋仁宗明孝皇帝—趙禎】

首先來說一下“廟號”與“諡號”。廟號,意思就是君王在太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而諡號,則是依照生平功過和品德,另起稱號,以名寓評。廟號起源於商朝,而諡法則源於周公的制定。在唐朝之前,廟號的給予都非常慎重,除去不使用廟號的周朝和秦朝,每個朝代只有幾位功德重大的君主才會得到廟號,因而後世多習慣稱呼這些朝代君王的諡號,如周文王、周武王、漢武帝;而唐朝及其以後,諡號成為了子孫後代為父輩加尊美譽的工具,最多的達到二十幾字,因而後世便多稱君王的廟號,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

而前文書這位歷史上第一個被尊為“仁”之廟號的皇帝,便是宋朝的第四任皇帝,宋仁宗趙禎。

|雜談|“仁”也是一個本事—宋仁宗趙禎(一)

宋仁宗出生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由於宋朝第三任皇帝宋真宗趙恆“命數”不太好,連續生下的幾個兒子都早夭,直到第六子趙禎出生,這已是宋真宗僅剩的兒子了,可能因為兒子們夭折帶來的心理陰影,宋真宗給這個兒子起名受益,希望他不會再出事。

因而,宋真宗對小趙禎非常的看中,當然是否寵愛並不好說,但因為作為皇帝唯一的兒子,出生便被作為繼承人對待。

大中祥符七年,年僅四歲的趙禎便被封為慶國公,第二年接著封為壽春郡王;天禧元年,剛剛七歲的趙禎晉職中書令,皇家孩子真幸福,七歲就能當國級領導人,當然這只是抬升地位的方法,不會真的入職,但小小年紀不僅封爵還賦予官職,實在少見。

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八歲的趙禎成為了太子,由趙受益賜名改為趙禎。四年後,太子位子還沒坐穩,宋真宗便猝然駕崩,十三歲的小少年趙禎成為了大宋王朝的皇帝。

|雜談|“仁”也是一個本事—宋仁宗趙禎(一)

小小少年,很多煩惱。小趙禎接手的是一個既好也壞的大攤子。趙禎的父親宋真宗是一個既有作為,但也好折騰的皇帝。

《宋史》曾經評價宋真宗:“真宗英悟之主”。宋真宗得到的是伯父趙匡胤和父親趙光義艱苦奮鬥同時悉心治理之後留給他的大國家,這時宋朝基本走出了五代的混亂,而真宗便在這個基礎上將國家帶入了一個新的水平。真宗時期,全國的土地耕作面積增至5.2億畝,又引入暹羅良種水稻,農作物產量倍增,紡織、造紙、制瓷等工商業蓬勃發展,史稱鹹平之治。

|雜談|“仁”也是一個本事—宋仁宗趙禎(一)

【宋真宗元孝皇帝—趙恆】

但也因為經濟的騰飛,使得宋真宗動起了花花腸子,有錢亂花這個毛病漸漸暴露出來。首先,由於真宗信奉佛、道,且在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宣稱得到了一部天書,於是下旨修建了玉清昭應宮,用的都是最好的木材和裝飾,最終修了七年才完成。這還不算完,志得意滿以至於膨脹了的宋真宗竟然謀劃著“封禪”,要知道就連齊桓公、唐太宗都因管仲、魏徵的勸阻放棄了封禪,宋真宗卻帶著群臣在大中祥符元年當年高高興興的“玩”了一把封禪。

由於封禪大典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宋朝的國庫幾乎用光,同時由於四年前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的澶淵之盟,宋朝每年要給遼國送價值三十萬的歲幣,雖然金錢換戰爭確實避免了大規模的流血與動亂,但也著實讓宋政府多了一筆支出。

接手這個龐大且經濟實力不錯但國庫卻被老爸用光的國家,年少的趙禎不知作何感想,估計欲哭無淚。且皇太后劉氏(據說名劉娥),能力超群,被稱為“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在趙禎登基的前十一年,一直垂簾聽政。權力在手,實在不容易放下,不過好在劉太后治理國家僅僅有條,母子二人也關係融洽,劉太后也不曾想要廢掉趙禎。直到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劉太后去世,二十三歲的趙禎才真正親政。

而面對把持屬於自己的權力十幾年的太后,趙禎絲毫沒有怨言,反而以最尊敬的禮儀為劉太后辦理了喪儀。並且依照劉太后遺願,將其葬入宋真宗的永定陵。靈柩起駕的時候,趙禎親自執孝子禮,甚至親自執紼之禮(即牽引靈柩的繩子),一直親自將太后靈柩送出停放的皇儀殿。

|雜談|“仁”也是一個本事—宋仁宗趙禎(一)

估計是因為一直生活在一個沒有那麼激烈的環境中,自小是唯一皇子沒有爭鬥,登基後即使被太后垂簾聽政也母慈子孝,才造就了趙禎這樣一個“仁”的性格。

由於趙禎喜好文化,因而登基之後,便召翰林學士孫奭[shì]和龍圖閣學士馮元等人為其講《論語》。年少的趙禎彼時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現在來說也就是初中走向高中的學生,因而趙禎在聽講席上,偶爾會走神四顧,只是沒有同桌不能交頭接耳。每當這時孫奭就會停下講學,拱手提醒甚至輕微斥責,趙禎知道是自己犯了上課了不認真聽講的錯誤,因而馬上正襟危坐,肅然改容靜聽,從不怪罪孫奭。

趙禎對母后“仁”、對師者“仁”,還對自己的百姓“仁”,甚至是別國的人民,他都非常“仁”。

|雜談|“仁”也是一個本事—宋仁宗趙禎(一)

趙禎在位年間,與鄰國幾乎沒有發生什麼軍事衝突,僅有的兩次也都以和平而告終。

寶元年間,西夏李元昊即位,挑起對宋朝的宋夏戰爭,定川寨之戰時,西夏軍隊被宋朝原州知州景泰打敗,全軍覆沒,連年的征戰使得西夏瀕臨崩潰。然而趙禎卻沒有乘勝追擊,而是選擇了與西夏議和,以宋朝每年賞賜西夏絹布與銀兩為條件,西夏向宋稱臣,史稱“慶曆和議”。

同時,公元1042年,時任遼國皇帝遼興宗派大將蕭惠陳兵遼宋邊境,趙禎同樣選擇了與遼簽訂協議,增加了每年給予遼的歲幣,繼續了澶淵之盟的和平,史稱“重熙增幣”。

由於宋仁宗時期宋朝的經濟達到了一個頂峰,歲幣的支出對於宋朝已不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反而變成了保證和平的最好手段。

|雜談|“仁”也是一個本事—宋仁宗趙禎(一)

【宋仁宗】

寶元元年,宋朝在西北對西夏的防務軍費支出為1551萬;而到了宋夏戰爭的時候,在慶曆二年宋朝在西北的軍費支出達到了3365萬,戰爭的龐大開支反而使得宋仁宗的國庫幾近赤字。趙禎的選擇,不僅是“仁”,同樣也是智,以遠小於軍費的錢財,維持了宋、遼、西夏將近半個世紀的和平,也保護了三國老百姓免遭戰爭的傷害。

|雜談|“仁”也是一個本事—宋仁宗趙禎(一)

而最能表現趙禎的“仁”的,便是對讀書人的仁。

“唐宋八大家”之“三蘇”的蘇轍,當年考取進士的考試時,在試卷裡寫道:“我聽說皇宮裡的美女數以千計,終日歌舞昇平、紙醉金迷。而當今皇上既不關心百姓,也不治理朝政。”

如此“道聽途說”的指責,換作別的君王,輕則永不錄用,重則殺頭處斬,趙禎卻淡定的對主考官說:“朕開科取士,為的就是吸納天下的人才,蘇轍這麼一個年輕讀書人,卻如此敢於直言,實在值得稱讚。”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熟悉,蘇轍與兄長蘇軾一同在這一年進士及第,成為宋仁宗身邊的重要人才。

不只是蘇轍這樣的名人,再普通的讀書人,在趙禎這裡都很難“因言獲罪”。

當時四川的一個不怎麼得志的老秀才,向成都太守獻計“把斷劍門燒棧閣,成都別是一乾坤”,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是一個割據造反的“計謀”,成都太守大驚失色,隨即把這個老秀才綁到了趙禎的面前。對於這個“疑似”造反的言論,趙禎依然淡定如常,不但沒有判老秀才的罪,反而說:“這個人只不過讀了幾十年書還沒有官做罷了,既然只是洩洩私憤,又有什麼理由治罪呢?”反而給了這個老秀才官職,授予了他司戶參軍的職位。

|雜談|“仁”也是一個本事—宋仁宗趙禎(一)

趙禎的仁,不僅在權力歸屬、軍國戰爭這種國家大事上,對於服侍的下人、臣子的進諫、乃至日常的飲食,他都“仁至義盡”,以至於深到了骨髓。

|雜談|“仁”也是一個本事—宋仁宗趙禎(一)

“仁”不是趙禎的保護色,“仁”就是趙禎的標籤,“仁”就是趙禎的本性,“仁”不難,難的是“仁”一輩子。

|雜談|“仁”也是一個本事—宋仁宗趙禎(一)

往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