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命的最好方式不是養生,而是管理情緒

大量科學研究發現:

·

70% 的人會以攻擊身體的方式來消化有毒的情緒,最終醞釀意想不到的大病

·焦慮、抑鬱等心理亞健康與高血壓、腸胃不適、糖尿病、哮喘以及許多其他症狀有關;

·長期焦慮、緊張水平高的心理亞健康的人,容易患心臟病、癌症,死亡率也比正常人高很多

我們所擠壓的負面情緒,你以為你已經忘了的“有毒情緒”,並不會因為我們的視而不見與壓抑而消失,相反,它正讓我們的心理處於亞健康狀態。

今天,我們特地精選4部作品,他們都承載著真實生活中、庸碌日常下普通人經歷的一些永恆的傷痛焦慮後的自我疏導與鼓勵。

願你在這些故事中窺見生活的真相,也看見你自己。

惜命的最好方式不是養生,而是管理情緒

惜命的最好方式不是養生,而是管理情緒

《小腳與西服:徐志摩與張幼儀》

【美】張邦梅 著

民國最勵志最深情女子的傳奇一生

她是中國第一個女銀行家

她是中國第一位離婚的女人

她是國民詩人徐志摩的原配夫人

還原真實的徐志摩、林徽因、陸小曼

徐志摩誕辰110週年珍藏上市!

推 薦 理 由

元配夫人張幼儀,神魂之交林徽因,柔豔嬌妻陸小曼。人間四月天春風迷醉,雲端浮生夢新月難圓。深愛、摯情、歡戀,張幼儀從頭細數浪漫詩人徐志摩的三段不解之緣。

作者張邦梅為張幼儀的侄孫女,娓娓道出“中國第一樁西式離婚案”——徐志摩與張幼儀離異始末。平實的敘述中,蘊藏著張幼儀擺脫“小腳”桎梏的動人勇氣和智慧,也撥開作者內心的中西文化迷霧,找到自我的定位。

張幼儀在不重視女性的傳統中國社會長大,離婚後力爭上游,成為上海的銀行家、服裝公司的總經理;而他的後輩,在上一代在東西方衝突的恩怨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張幼儀和張邦梅各自為中國婦女的經歷書寫了值得記憶的一頁,對生活在現代的女性而言,更是一件寶貴的禮物。

作 者 介 紹

張邦梅

張幼儀的侄孫女。出生于波士頓,畢業哈佛大學東亞研究系,主修中國文學;哥倫比亞大學法律碩士,曾於紐約擔任律師。

惜命的最好方式不是養生,而是管理情緒

《倖存心理學:如何在絕望中成就自己》

[美]戴維·B. 費爾德曼

[美] 李·丹尼爾·克拉韋茨 著

在經歷挫折或創作後,如何獲得依然身前的力量?

平凡如你我,如何成就非凡的人生?

如何挖掘自己生命中的巨大潛力,成就自己?

破壞總是創造的開始。

推 薦 理 由

在經歷創傷動盪之後,普通人如何創造非凡的人生?

不論是經歷創傷,還是僅僅遇到挫折和困難,超級倖存者的經歷最終能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發?

知名心理學研究專家費爾德曼和克拉韋茨採訪了許多經歷創傷的人,瞭解這些人超越自我、成就非凡的經驗,通過全新的科學發現和臨床實驗,講述這些倖存者的故事,使我們從中獲得啟發,同時給我們以希望,悲劇不應讓我們從原來充滿活力的生活中退縮。

不論我們是誰,抑或需要面對怎樣的困境,《倖存心理學》都會讓我們重新思考應該如何面對生命中所有的挑戰。

作 者 介 紹

戴維·B. 費爾德曼 博士

被認為是心理學領域最有希望成為世界級專家的學者之一。聖塔克拉拉大學諮詢心理學副教授

李·丹尼爾·克拉韋茨

諮詢心理學博士,畢業於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分校新聞學院。他一直致力於心理學的研究與寫作

惜命的最好方式不是養生,而是管理情緒

《狡猾的情感:為何憤怒、嫉妒、偏見讓我們的決策更理性》

Feeling Smart

Why Our Emotions Are More Rational Than We Think

【以】埃亞爾·溫特(Eyal Winter) 著

·顛覆對情感與非理性的傳統認知,重新審視決策系統並作出英明決策。

·綜合博弈論、心理學、進化論、行為經濟學等眾多學科,妙趣橫生,堪稱《思考,快與慢》《自私的基因》合體。

·8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湯姆•謝林、羅傑•梅爾森、羅伯特•盧卡斯、羅伯特•奧曼、阿爾文•羅思、弗農•史密斯、埃裡克•馬斯金、肯尼斯•阿羅)力薦,陣容前所未有

·《怪誕行為學》作者丹•艾瑞、哈佛大學前校長勞倫斯•薩默斯、《妙趣橫生博弈論》作者巴里•奈爾伯夫等推薦。

推 薦 理 由

在《狡猾的情感》這部令人稱奇的著作中,埃亞爾·溫特提出了一個簡單的問題:我們為什麼有情感?若是情感讓人做出昏庸的決定,為何進化未能早早讓情感喪失重要性?就像自私的基因一樣,在進化過程中,情感是不是也有狡猾的一面?答案是,雖說或許並不完全符合邏輯,情感卻常常能為我們帶來更好、更安全、更理想的結果。

情感的背後有其理性的邏輯,而理性的決策中也常常帶來情感的影子。《狡猾的情感》結合博弈論、進化論、心理學和行為科學,為我們的思考方式乃至無意識的思考方式做出了出人意料、令人信服的辯護,讓我們逃出認知的囚籠。

作 者 介 紹

埃亞爾•溫特(Eyal Winter)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理性研究中心經濟學教授及主任。在決策研究領域,該中心是世界頂尖機構之一。獲德國聯邦政府頒發的2011年洪堡獎,該獎專門授給因他們的教學和研究工作而獲得國際聲譽的科學家和學者。曾任佛羅倫薩歐洲大學研究所經濟系教授,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經濟研究學院終身教授,華盛頓大學政治經濟中心和經濟系終身教授。

惜命的最好方式不是養生,而是管理情緒

《生活不在別處:年輕中國人的焦慮與狂歡》

李梓新 主編

焦慮和狂歡,是這個時代年輕人的重要關鍵詞。

互聯時代的不斷髮展,每個人都怕知道的太少,跑得太慢,人們對新的生活方式不再完全感到難以理解,卻也越來越容易麻醉在娛樂和消遣當中。

當代年輕人鮮活的文字肖像記錄,努力描繪這個時代的精神地圖。生活並不在別處,就在此地,就在每一個當下。

戰地記者周軼君、《智族GQ》總主筆何瑫、民謠歌手安來寧、青年作家傅踢踢力薦。

推 薦 理 由

即使手頭緊,也要蝸居在帝都(北京)或魔都(上海)中心的年輕人是怎麼想的?拿出所有積蓄貸款買下一套不能住的學區房,到底是為什麼?下一代的教育,他們有什麼樣的想法?處在婚姻中的三明治,如何面對備孕艱難或出軌危機?年紀輕輕遇上少見的怪病,該怎麼辦?……

在現實困境和夢想的夾層中,仍有許多不斷尋求創新、破繭、突圍的故事,比如遠離家鄉,到危險地區當無國界醫生,在朝九晚五之間思考上班與自我的關係,探索自由職業的可能,離開一座城市、離開一種不喜歡的生活……

生活不在別處,不能從他處尋找自己,因而他們焦慮,卻因而和生活狂歡。他們不甘心於沉溺於瑣碎,不斷向內關照,思考並發現關於生活和自己的更多可能。

作 者 介 紹

李梓新

中國領先非虛構寫作平臺“中國三明治”創始人、主編。兒童創造力培養機構“故事星球”聯合創始人。 先後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和倫敦大學學院國際公共政策專業,世界銀行獎學金學者。

惜命的最好方式不是養生,而是管理情緒


以上圖書各大網點、實體店均有銷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