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遠故事」能仁寺與俠女十三妹

「定远故事」能仁寺与侠女十三妹

「定远故事」能仁寺与侠女十三妹

“講述定遠故事 品味傳奇歷史。”歡迎各界朋友投稿(文字、圖片、視頻等),我們將擇優刊發並支付稿酬。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聯繫電話:0550--4288075 13696753107,來稿請註明“三色定遠”定遠故事專欄。

「定远故事」能仁寺与侠女十三妹「定远故事」能仁寺与侠女十三妹
「定远故事」能仁寺与侠女十三妹「定远故事」能仁寺与侠女十三妹
「定远故事」能仁寺与侠女十三妹

安徽定遠縣西北60裡秦置陰陵縣(遺址在今永康鎮古城村)、東漢九江郡治——陰陵、城西北10裡的陽亭(今名涼亭)古邑,東北緊靠莫邪山麓,西南貫穿洛、閻二澗,中間方圓數十里是一塊山清水秀的沖積平原,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秦、兩漢以來,就是陰陵縣郡轄區西大門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活動中心。東漢明帝白馬駝經在洛陽建立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馬寺以後,佛教傳入中國,各地紛紛建立佛寺。東漢九江郡是當時處於江淮之間的大郡(相當於省),九江郡治陰陵是郡屬(相當於省屬直轄市)的大縣古城,在此西門外郊區建立郡屬佛寺是很自然的事情。因為此處自秦、漢直至宋、元是北通長安、洛陽、汴梁與南接蘇杭、吳越的古驛道(明朝初年,朱元璋開通磨盤山,從此南北交通,由南京經池河、臨淮至北京),交通非常方便,市井非常繁榮。

同時,此處山產鐵礦,水無雜質,,是戰國著名劍師莫邪女避難鑄劍的地方。從古以來,此地居民練劍習武,英勇好鬥,不甘受辱,敢於反抗,扶弱抑強,俠士成風。東漢順帝時,陰陵人馬勉、徐鳳率眾起義,殺死揚州刺史(相當於跨省大軍區)尹耀、九江郡太守(相當於省長)鄧顯,馬勉稱為皖東第一個農民皇帝。南宋宋高宗建炎年間,鍾離人王唯忠與定西豪傑佔據韭山,組織九萬多民兵,築寨九里,豎起抗金大旗。

「定远故事」能仁寺与侠女十三妹「定远故事」能仁寺与侠女十三妹
「定远故事」能仁寺与侠女十三妹

南宋度宗鹹淳年間,元蒙大舉入侵,南宋瀕近滅亡,江淮漢族民眾繼承先輩反抗壓迫的傳統,紛紛築寨自保。據傳能仁寺附近武術世家朱姓大族聚集本族和當地民眾於能仁寺院,挖濠築寨,組織民眾抗元,稱為“朱寨寺”,後被元軍鎮壓,族民被殺,寺院被燒,只外逃何、鄧兩個徒弟,隱姓埋名,尋師練武,伺機報仇。元朝中期,有一雲遊和尚洞雲至此,感到千年古寺毀壞可惜,化緣集資,重修該寺,壯觀超過從前。元順帝末年,為了防止漢人反抗,收繳民間武器、鐵器,組織“村民聯防制”,每村派名元人為“村首”,收保日用菜刀,八戶或十戶共用一把菜刀,至今定遠人還稱菜刀為“八刀”、“十刀”。“村首”還規定:誰家娶婦先由“村首”強佔三日才放回,定遠、鳳陽地區人民恨之入骨。元順帝至正二十五年,韓山童、劉福通、徐壽輝、張士誠、方國珍等紛紛起義反元,聲勢浩大,席捲半個中國。

就在這個時候,原來朱族長何、鄧兩位徒弟後代先後潛回故鄉,組織民眾反元。鄧姓弟子有鄧九公等四個兒子、十二個子女,學會十八般武藝,在南方全家參加了彭瑩玉和尚組織的“明教”,回鄉後鄧九公以明教主持身份進駐能仁寺為據點,發展明教組織,有“三千和尚八百僧”之說。何姓弟子後代只有一個孫女名叫何玉鳳,也從蘇州學成武藝攜母歸投鄧九公,按鄧家第二代排行,稱為“十三妹”。由於十三妹武藝出眾,德才兼備,很快成為秘密反元組織的“二把手”。與其同時,定遠東鄉以郭子興、孫德崖為首組織民眾參加以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秘密發展到數千人。

定遠東西兩支義軍同時起義,首領組織開會,共同約定:以公元1365年農曆8月15日為統一行動口號:“八月十五殺韃子”。利用中秋節吃月餅習俗,互相贈送月餅,月餅包著“八月十五殺韃子”口號,一夜之間,東西兩支組織數萬反元隊伍,殺死所有元人“村首”,佔縣奪州,豎起反元大旗。郭子興等一舉佔據濠州;鄧九公等佔據定遠西鄉。在這次大起義中,十三妹走村奔戶,組織數萬人,親手殺死三十多個韃子,報仇雪恨,大快人心。從此十三妹聲名遠揚,被稱為“江淮女俠”,能仁寺也被稱為“淮南瓦崗寨”。不久,鄧九公病死,十三妹領導數千起義軍投奔郭子興、朱元璋反元大軍,南征北戰,征服各地割據勢力,消滅元朝,統一中華。

現在能仁寺遺址只能見一堆石瓦,數畦菜地,前後高樓了,但能仁寺的反暴革命傳統與十三妹的巾幗英雄形象卻永遠刻在人民心裡,掛在人民嘴上,流傳後代。

注:此文部分材料來自賈克瑤同志民間故事《能仁寺》一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