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故事」能仁寺与侠女十三妹

「定远故事」能仁寺与侠女十三妹

「定远故事」能仁寺与侠女十三妹

“讲述定远故事 品味传奇历史。”欢迎各界朋友投稿(文字、图片、视频等),我们将择优刊发并支付稿酬。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联系电话:0550--4288075 13696753107,来稿请注明“三色定远”定远故事专栏。

「定远故事」能仁寺与侠女十三妹「定远故事」能仁寺与侠女十三妹
「定远故事」能仁寺与侠女十三妹「定远故事」能仁寺与侠女十三妹
「定远故事」能仁寺与侠女十三妹

安徽定远县西北60里秦置阴陵县(遗址在今永康镇古城村)、东汉九江郡治——阴陵、城西北10里的阳亭(今名凉亭)古邑,东北紧靠莫邪山麓,西南贯穿洛、阎二涧,中间方圆数十里是一块山清水秀的冲积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秦、两汉以来,就是阴陵县郡辖区西大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活动中心。东汉明帝白马驼经在洛阳建立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以后,佛教传入中国,各地纷纷建立佛寺。东汉九江郡是当时处于江淮之间的大郡(相当于省),九江郡治阴陵是郡属(相当于省属直辖市)的大县古城,在此西门外郊区建立郡属佛寺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此处自秦、汉直至宋、元是北通长安、洛阳、汴梁与南接苏杭、吴越的古驿道(明朝初年,朱元璋开通磨盘山,从此南北交通,由南京经池河、临淮至北京),交通非常方便,市井非常繁荣。

同时,此处山产铁矿,水无杂质,,是战国著名剑师莫邪女避难铸剑的地方。从古以来,此地居民练剑习武,英勇好斗,不甘受辱,敢于反抗,扶弱抑强,侠士成风。东汉顺帝时,阴陵人马勉、徐凤率众起义,杀死扬州刺史(相当于跨省大军区)尹耀、九江郡太守(相当于省长)邓显,马勉称为皖东第一个农民皇帝。南宋宋高宗建炎年间,钟离人王唯忠与定西豪杰占据韭山,组织九万多民兵,筑寨九里,竖起抗金大旗。

「定远故事」能仁寺与侠女十三妹「定远故事」能仁寺与侠女十三妹
「定远故事」能仁寺与侠女十三妹

南宋度宗咸淳年间,元蒙大举入侵,南宋濒近灭亡,江淮汉族民众继承先辈反抗压迫的传统,纷纷筑寨自保。据传能仁寺附近武术世家朱姓大族聚集本族和当地民众于能仁寺院,挖濠筑寨,组织民众抗元,称为“朱寨寺”,后被元军镇压,族民被杀,寺院被烧,只外逃何、邓两个徒弟,隐姓埋名,寻师练武,伺机报仇。元朝中期,有一云游和尚洞云至此,感到千年古寺毁坏可惜,化缘集资,重修该寺,壮观超过从前。元顺帝末年,为了防止汉人反抗,收缴民间武器、铁器,组织“村民联防制”,每村派名元人为“村首”,收保日用菜刀,八户或十户共用一把菜刀,至今定远人还称菜刀为“八刀”、“十刀”。“村首”还规定:谁家娶妇先由“村首”强占三日才放回,定远、凤阳地区人民恨之入骨。元顺帝至正二十五年,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张士诚、方国珍等纷纷起义反元,声势浩大,席卷半个中国。

就在这个时候,原来朱族长何、邓两位徒弟后代先后潜回故乡,组织民众反元。邓姓弟子有邓九公等四个儿子、十二个子女,学会十八般武艺,在南方全家参加了彭莹玉和尚组织的“明教”,回乡后邓九公以明教主持身份进驻能仁寺为据点,发展明教组织,有“三千和尚八百僧”之说。何姓弟子后代只有一个孙女名叫何玉凤,也从苏州学成武艺携母归投邓九公,按邓家第二代排行,称为“十三妹”。由于十三妹武艺出众,德才兼备,很快成为秘密反元组织的“二把手”。与其同时,定远东乡以郭子兴、孙德崖为首组织民众参加以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秘密发展到数千人。

定远东西两支义军同时起义,首领组织开会,共同约定:以公元1365年农历8月15日为统一行动口号:“八月十五杀鞑子”。利用中秋节吃月饼习俗,互相赠送月饼,月饼包着“八月十五杀鞑子”口号,一夜之间,东西两支组织数万反元队伍,杀死所有元人“村首”,占县夺州,竖起反元大旗。郭子兴等一举占据濠州;邓九公等占据定远西乡。在这次大起义中,十三妹走村奔户,组织数万人,亲手杀死三十多个鞑子,报仇雪恨,大快人心。从此十三妹声名远扬,被称为“江淮女侠”,能仁寺也被称为“淮南瓦岗寨”。不久,邓九公病死,十三妹领导数千起义军投奔郭子兴、朱元璋反元大军,南征北战,征服各地割据势力,消灭元朝,统一中华。

现在能仁寺遗址只能见一堆石瓦,数畦菜地,前后高楼了,但能仁寺的反暴革命传统与十三妹的巾帼英雄形象却永远刻在人民心里,挂在人民嘴上,流传后代。

注:此文部分材料来自贾克瑶同志民间故事《能仁寺》一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