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勵和表揚學生的十一條原則

濟濟一堂的教室裡,一位青年女教師的公開課正在進行。老師的臉上充滿著甜甜的笑容,每一個學生一旦正確地回答了問題,她都熱情洋溢地表揚:“啊,真聰明!”“非常了不起!”“棒極了!”“怎麼這樣能幹,真是個好孩子!”旁邊許多聽課的同行、領導和專家也都笑盈盈地點頭讚許。

下課後開始評課。大家認為這位教師的課十分成功,說了許多讚美的話,還特別讚賞她很會通過表揚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此時,一位專家提出了一個問題:“我發現這位老位老師在表揚學生的語言策略方面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是嗎?為什麼?”所有在場的人臉上都露出了困惑的神情。

獎勵、表揚用心理學的術語來說,都屬於“正強化”。過去所有的教育學、心理學著作都認為“正強化”能鼓勵學生加強他們的良好行為。在學校裡,也許獎勵的手段還不算多,但表揚學生一般是教師的拿手好戲。

在有關表揚的心理學研究中,以經典的“赫洛克實驗”最為著名。

赫洛克(Hurlock.E.B)曾經以106名四五年級學生為被試對象,要他們練習難度相等的加法5天,每天15分鐘。他把被試對象分為受表揚、受忽視、受訓斥和實驗4個組,每天做完加法作業後分別施以表揚、訓斥、忽視等不同的刺激,結果發現受表揚組的成績提高最為明顯。

絕大部分教師肯定也認為:獎勵、表揚是師生溝通中幾乎戰無不勝的“法寶”。只要獎勵、表揚學生,效果總不會錯。很少有人想到這些“正強化”的手段還會有什麼副作用。

最近的一些心理學研究發現,雖然獎勵、表揚總體上能夠激勵學生,但做法上卻大有文章。如果不注意講究原則和策略,不但效果不好,還可能對學生造成心理上的傷害。

這裡,把有關教師獎勵、表揚學生時所需注意的原則和策略總結出十一條,可以稱為十一條“軍規”。

一、期望與效價原則

國外的許多學校現在已經把企業管理心理學中的一些方法運用到了學生管理中,而且確實行之有效。

例如,美國的一個學校在褒獎學生時,根據管理心理學中“期望與效價”理論(人做某事的積極性等於成功概率和價值判斷的乘積),採用了發“代幣券”的形式。使學生的良好行為得到持久強化。如果學生有某種良好行為被教師表揚,他可以得到一張價值若干元的代幣券,並可用它在學校的小賣部換取同樣價值的小商品。

如果學生當時不去兌換,並繼續保持他的這種良好行為一段時間,或又有新的良好行為被表揚,就可以到教師那裡換取一張面值更大的代幣券。如果學生仍不兌換此券,並繼續保持良好行為一段更長的時間,教師的處理方式則仍根據以上原則類推。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證明,絕大多數被表揚的學生都選擇了持券待“兌”的方式,眼光“短視”的學生確實並不多見,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

二、獎勵內部動機為主原則

此原則來源於心理學中著名的“德西效應”。心理學家德西在實驗中發現:在某些情況下,人們在外在報酬和內在報酬兼得的時候,不但不會增強工作動機,反而會減低工作動機。此時,動機強度會變成兩者之差。人們把這種規律稱為德西效應。

根據德西效應,教師在獎勵和表揚學生時,要運用“獎勵內部動機為主”原理,使學生更關注自己的成長。平時,教師要仔細觀察學生的個性和特長,一旦發現學生的良好行為並給予褒獎時,要注意引導他們朝自我成長的方向發展,而不要引導他們僅僅去謀取一些物質上的“蠅頭小利”。

例如,對錶現好的學生,如果有體育才能,可以推薦他們參加球隊;如果有文藝才能,可以推薦他們參加樂隊、合唱團、舞蹈團,或為他們舉辦演出等;如果在寫作、發明創造等方面有成果,可以為他們舉辦成果的公開展示等。

三、延後褒獎原則

西方人稱此原則為“老祖母的原則”。意為:先好好吃完晚餐,然後才可以吃甜點。

心理學告訴我們,一旦驅使你去做某件事的誘因消失之後,即使有再好的意向也難以實現。因此,教師要設計好讓學生表現出良好行為的誘因和方法,使學生先全力以赴地做好一些他們該做的,然而又有一定難度的事情,最後才能得到表揚或獎勵。

把對學生有吸引力的目標分解為近期、中期和遠期三種,讓他們明確地朝著這些目標去努力,是激勵學生行之有效的方法。

要讓學生記住,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或者,太早得到的葡萄一定不夠甜。

四、表揚重點是行為而不是人格原則

心理學家認為,從小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師和學生交往時經常就一些小事任意涉及他們的人格,就會使學生認為自身的價值必須依附在他人給予的贊同、不滿等評價上,影響他們整個身心的發展。

請比較下面的實例:

正例:

這篇作文的水平很高,它對中學生的心理有深刻的描繪!

最近你的作業做得很認真,字跡也端正了我會在學生聯繫冊上告訴你的家長。

反例:

老師覺得你很了不起,文章寫得這麼棒!

最近我認為你變成了個好孩子。

同樣,在課堂上面對著全班學生時,老師不應該對一些能正確回答問題的學生隨便說:“很棒!很聰明!”因為其他未能回答出問題的學生一聽後很可能會感到自己“很差、很笨”。

這時一般的口語策略通常是:“不錯、正確、答對了”等中性反應,這些反應沒有附帶對學生人格的評價,教師可以放心使用。

五、不能太廉價或過度原則

教師太廉價或過度的獎勵和表揚經常會起反作用,這是因為:

①會使學生覺得老師不是真心的,而只是一種慣用的手段。

心理學告訴我們,如果一種刺激持續時間太長,人們就會因為“適應”的緣故而變得不再敏感。因此,教師雖然說不上必須“借褒如金”,但也應該適當注意獎勵和表揚的“發行量”,從而保證你說話的“含金量”。

②如果老師對學生的一些好行為感到太驚訝,學生會理解為反面的不良行為也不會很嚴重,而且這類行為很快就會發生。

試看這樣的表揚:

謝小強今天表現非常好,20分鐘裡都沒說過一句廢話。

那麼,30分鐘後,可能有很多同學開始說廢話。

③心理學認為,老師大多讚美他所期望的行為,則隱含著他原來正期望著相反的行為可能會發生。特別是一些正處於逆反心理狀態較嚴重的年齡階段的學生,經常會想找個藉口與老師“對著幹”。

六、不隨便比較學生原則

教師要發現每個學生的獨特之處,讓他們根據自己的個性和特長來健康發展。並且要讓學生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優點。而不能動輒就把學生互相比較。“人比人,比死人”,什麼事都讓學生互相比較,是很一種拙劣的教育手段。在獎勵和表揚學生時也同樣必須遵循這個原則。

正例:

你的手工課作業做得真好,我想你一定花了很多心思,老師真喜歡你的作品!

反例:

你的手工課作業完成得真好,全班無人及得上你!

遺憾的是,我們經常看到的卻是類似下面這樣的情景:美術課上,頗感失望的教師“總算”看到了一位學生的作業比較像樣,就把這位同學的作業高高舉起,展示給全班同學看,同時大聲對大家說:

大家看看,這才叫在畫畫啊!再看看你們自己,簡直都在糟蹋顏料!

於是,教師又成功地完成了一次“抬高了一個,倒下了一片”的“壯舉”。

七、公開與私下雙管齊下原則

對一些低年級的學生,公開獎勵、表揚的效果較好。因為根據教育心理學的研究,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覺得大人對自己的評價是非常重要的。

而對一些高年級的學生,教師在他身旁低聲的稱讚可能比在全班面前表揚更令他感到愉快,因為這樣做可能會避免他陷入被同學議論、譏諷的尷尬境地。

除與學生個別溝通時教師可私下表揚外,有時在人多的場合,教師同樣可以在走動中使用耳語、輕聲告白等辦法表揚學生。甚至教師一絲欣賞的微笑,一個讚許的眼神,學生們也大都能心領神會。

對有些帶有導向性、典型性的良好行為,教師應有意識地公開加以獎勵或表揚,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八、儘可能公平一致原則

教師在獎勵或表揚學生時,有時會由於一些因素而影響它的公平性和一致性。如:

①個人的心情

心情好時,教師樂觀、敏感、行為主動;心情不好時,則悲觀、遲鈍、行為木訥。

不管個人心情如何,教師一與學生接觸,就應像演員進入角色,因為這是教師起碼的職業道德。否則,學生就會經常為這樣的問題而困惑:昨天,某同學是因為某種行為得到了老師的表揚,而今天我也有相同、甚至更好的表現,可是老師卻為什麼熟視無睹?

②對不同同學的好惡感

對不同的學生,只要有相同的良好表現,都要給予及時的褒獎。

九、隱惡揚善、找好不找壞原則

當學生們的表現不一致時,教師應以正面引導、表揚為導向。讓表現不恰當的學生懂得:只有表現轉好才會得到教師的關注和讚賞。必要時,教師可以對學生的某些消極行為暫時顯得熟視無睹,或者裝聾作啞。

正例:

A組的陳志強舉手發言了,我非常欣賞他的大膽和勇敢!還有誰能像他一樣?

反例:

怎麼全班同學都不想回答問題,只剩一個人舉手?怪不得很多老師說你們班級的學習風氣很差!看樣子你們班真是搞不好了。

十、珍惜學生的這一刻原則

教師不要計較學生過去或一貫的不良行為而懷疑學生進步的能力,不求十全十美,而要相信學生內心深處渴望進步的良好願望,相信“滴水可成大海”。

當那些自己不喜歡的學生有好的表現時,有些教師通常的典型想法是:今天可真是太陽從西邊出來了,但我想還是不表揚他為好。因為這傢伙肯定是個捧不起的劉阿斗。

請看一個學生對要求過高的教師的反應:你這樣不相信我的表現——我改你又不相信,我不改你又不滿意,那我還不如不改!

一個好教師就像一個好獵手,他不但要捕捉學生的缺點,更重要的是要時時刻刻捕捉學生的“閃光點”,並及時加以宣傳表揚。

十一、因人而異、隨機應變原則

如果發現你對學生的獎勵或表揚不能加強學生的良好行為,那麼就應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試著改變一下你的語言策略。試體會以下幾種語言:

①我發覺你已經非常盡力,但效果要慢慢才會顯出來。

用於那種能力不強、心裡想改進,而心理敏感度又較高的學生。

②繼續努力,加油幹吧!相信你下學期一定會在班級裡嶄露頭角的。

用於那些有潛力,但對自己要求不高或自信心較差的學生。

③我認為你雖然是年級中的位使者,但還應到區裡去比試比試,不知你會不會名列前茅?

用於那些聰明、好勝心強,又很容易驕傲自滿的學生。

再看看以下幾種不同的褒獎方法:

星星、紀念章、筆記本、獎狀。

參加某些榮譽性的學校或社會活動。

在國外某些學校,教師還有權採用讓個別學生早下課、早去球場打球或看電影等獎勵方法。

針對不同年齡、個性和需要的學生,教師應採取多種多樣的獎勵方法。獎勵和表揚的十一條原則是許多優秀教師溝通實踐的總結,但關鍵還是要在領會其精神後靈活運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