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得體的離職,才不分70後、80後、90後


真正得體的離職,才不分70後、80後、90後

文▏焱公子

朋友智哥用自己跟90後員工的故事,製作了一個短視頻。

員工:老闆,你要的文件打印好了。

智哥:訂一下,這幾張紙訂起來。

員工:老闆,訂好了。

智哥:用個文件夾裝起來嘛。

員工:老闆,裝好了。

智哥:文件夾上貼個小紙條,寫好文件名。

員工:老闆,文件名寫好了。

智哥:文件名下面寫上日期。

員工:老闆,你能一次性說完嗎?

智哥:是你沒有一次性做好,我才一次一次教你啊。

智哥說,發佈視頻的本意,是想提醒入職新人,做事時應往深多想一層,往前多走一步,但評論區的一些話卻讓他震碎三觀。

“資料甩他臉上。愛要不要,老子還不愛幹了。”

“真難伺候,這種老闆不炒,還留著過年嗎?”

“他是當員工時被老闆刁難過了,現在來折磨自己的員工。果斷辭職。”

這些話,讓人想起前段時間,火爆朋友圈的“別罵90後”。

在公司,千萬別隨便罵90後,他們會立刻辭職。但是你可以往死裡罵中年人,尤其是有車貸房貸四個老人和娃的那些。

“吃不了苦”“眼高手低”“不敢批評,批評語氣不能過重”“隨心情辭職”“辭職是日常”……


真正得體的離職,才不分70後、80後、90後

創業圈子聚會,同行們一提起這類年輕人,都心照不宣地苦笑。

“不過,第一條高達6萬點讚的評論,還是很溫暖。

“這次懂了,下一次就能做好了。職場上能有人耐心肯教自己,是福氣。”

“所以,你們看,並不是每個90後都這樣‘有個性’。”智哥說。

的確如此。

我就遇到過不少90後,他們工作時認真投入,離職時得體從容,完全沒有上述毛病。

01

創業兩年,我前後告別過十幾個90後員工。令我始終印象深刻的,是招進的第一個員工小羅。她93年,標準90後,告別方式很出人意表。

小羅工作積極主動,入職沒多久,就能獨當一面。之後因舉家遷移外省而辭職。我雖覺惋惜與不捨,還是表示理解並同意。

她走的那天剛好是週五。她說,老闆,下週一我就不來了。

我說好。她早已將手頭工作妥帖交接,因為怕接手人不熟悉業務就多留了兩日。

下班時,她跟每個人都打了招呼,在公司幾盆綠植前站了許久。

先前,公司規定員工們輪流值日,順便澆花,但一忙起來,連我自己都會忘記,最後這活就由小羅自告奮勇承包了下來。

週末過完,週一早上我到公司時,驚訝地發現地板明顯是拖過的,桌面也比平常整潔,白板上還用吸鐵石沾著一張A4紙。

上前一看,是小羅手寫的一份“澆花心得”。

上面特別詳細地寫明瞭,大盆綠植怎麼澆水,多肉又怎麼澆水,有些什麼注意事項等。


真正得體的離職,才不分70後、80後、90後

我站在白板前一直看,看了好多遍,連其他員工進來了都沒注意到。

我給小羅發微信表示感謝,她秒回:週五走時,總覺得還有什麼事沒辦完,現在終於踏實了。

後來聽說,小羅在另一個城市很快找到工作,且在新崗位上幹得不錯,深得新老闆器重。這一點兒也不意外。

從她離職那一天,我已清楚預見了這一點。

02

現在早已不是一份工作幹一生的時代。

對現有工作環境、內容、上司、收入的不滿意,或是想要更多元發展,遇到更好的機會等等,都有可能讓我們做出離職的決定。

除了主動離職,因單位不景氣而裁員的被動離職情況,也不在少數。

很多人難免抱有這樣的心態:反正都一拍兩散了,將來誰認識誰啊,直接甩手走人多瀟灑!

更有甚者,在離別時與老闆互撕、甚至故意毀壞公司財物,只為一抒胸臆。

說實話,這叫做給自己使絆子,一點兒也不職業。

我們不說大道理,從最利己的角度出發,不妨一起思考幾個問題:

你離開後,是否還打算繼續混這個行業?

圈子就那麼小,你的影響力和你老闆的影響力,哪一個更大一點?

新單位萬一打電話給老東家瞭解你情況,你猜對方會怎麼說?

我表妹就曾吃過這樣的虧。她在前公司做銷售,替公司拿下了一個大單,老闆卻沒有兌現給她的提成。她憤而失言,當眾罵老闆無良,連手續都沒辦就摔門而去。

之後她應聘新單位,對方要提供離職證明,前老闆故意刁難,甚至還打電話給她新領導說她毀壞財物,帶走公司客戶資源,故意刪除所經手材料,差一點兒就搞砸了她的新工作。

所以,好好善後,不是向惡勢力低頭,而是在理性處理的前提下善待自己。

03

創業的同行們說,在向他們請辭的90後員工中,能像我的員工小羅這樣,優雅離開的,其實並不少。

這些得體離職的年輕人,都有三個特質:

、提前申請,妥善交接

決定離職了,至少提前兩三週申請,給領導以心理準備,好安排同事分攤自己的工作,或再招聘人。

離開前,將手頭負責的工作整理妥當,類目清晰;對暫時不能完成的長期項目,可以建立文檔向接班人說明清楚,交接到位。

有始有終,站好最後一班崗,能讓自己走得更從容。

二、言辭有禮,當面請辭

當面向領導提出辭職,遞交辭職信,從小了說是職業化,往大了說是個人品性素養的體現。

即便單位與上司很糟糕,非常不值得留下,但以剋制而友好的言語請辭還是很有必要。

網上不是有句話麼:壞單位就像渣男。那不如及時止損,揮手趕快離開。

如果我表妹一早也能意識到這一點,就不至於有前面說的鬧心事發生。

三、保持聯繫,留有餘地

很多人習慣一離職就拉黑老闆,從此老死不相往來,實則並不明智。

只要還在一個圈子,你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以什麼身份重新遇見。保持適度聯繫,也是給自己的一個退路。即便與前公司關係不好,留他在你圈子,讓他看你變得更好,豈不更加快慰?

理智的職場人,一定懂得留有餘地

04

上面觀察到的90後員工離職時的“姿勢”,跟70後、80後有區別嗎?

沒有,完全沒有。

90後會因為一句不順就甩手撂挑子,70後當然也會有心懷憤恨而姿勢難看的離職者。

我的大學舍友在一家主張人性關懷的外企,他的上級主管40歲,業務過硬,年年優秀。今年卻因不滿意年終獎的大鍋飯分配,覺得自己的優秀並沒有薪酬體現,憤而提辭。

舍友說,78年的哥哥在離職時在辦公室與上司大吵了一場,雙方甚至快到動手的程度。真讓他們萬萬沒想到。

所以啊,真正得體的離職,是根本不分年代的。

一定要說區別,只能說是離職者們下意識中採用的“姿勢”,暴露出了他們職業化的程度。

82年的佳姐性格直率,生意做得很大。她說話喜歡大嗓門地“想當年”,嗬,就這點子事算啥苦難。想當年,我為了辭職那才叫遭罪。

當年研究生剛畢業,她為了獲得京城戶口,進了一家工廠工作。

工廠條件特別差,最讓人難以接受的,是那裡有個對師傅表達尊重和誠心的陋習:你若想跟著師傅學手藝,就得徒手用手心接師傅未滅的菸灰。

接幾次下來,手掌上全是星星點點的黑印子。

為了學手藝以確保自己能留下,佳姐硬生生忍了半年,終於換來了指標。

離職頭幾天,她說自己歷經了數次劇烈的思想鬥爭。

這半年的委屈和非人的待遇,讓她特別想為自己討一個公道,甚至有一瞬還萌生出某種衝動,想找人好好教訓羞辱自己的那幾個師傅。

但她最終什麼也沒做,只是友好地走向那幾個師傅,謝謝他們教了自己手藝,禮貌跟他們道別,從此相忘江湖。

辦辭職手續就是幾分鐘的事,但優雅地離開,對職場人而言,是一項必須掌握的技術活兒。

05

90年的創業者小玉,有著與佳姐相似的經歷。

自己開公司前,她在一家教育機構上班。說話溫柔,工作拼命,因為得到家長學生的喜愛,課程報名爆滿而遭到嫉妒。同事總是抓住她非教育科班出身,排擠她。

她最後離職前,認真做好交接,並把手上的家長資源都介紹給了同事。

她說,走都走了,還較什麼勁?有這點工夫,還不如灑脫一點,抓緊擁抱新生活呢。

之前工作兢兢業業,何必為了一次離職,而有可能導致前功盡毀。

對一名職場人來說,職業化體現在方方面面。認真地結束,無疑是重要的一環。

離職見人心,也見修為。

每一個時代的人,有尖銳就會有柔和;有勤奮就會有懈怠;有優秀就會有平庸。

與公司的告別,就是像兩個人談戀愛,之前有再多美好的回憶,也可能因為漫長的分手拉扯而演變成糟糕的回憶。

70後、80後、90後員工,都會有可能一不小心成為狗血劇的主角,所以代際差別真的不能用在離職表現的打分上。

唯有周全妥帖地得體離開,你才是那個足夠職業的職場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