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不直接告訴你答案,知道也不告訴你,更何況有時候我也不知道

“爸爸,我能問你一個問題嗎?”這是兒子的口頭禪,他簡直就是一個行走著的“十萬個為什麼”,每一天這樣的話,少則十幾遍,多則甚至幾十遍。

面對這樣的狀況,怎麼辦?當然有比較便捷的辦法,比如,我可以這樣回答。

1.我不知道,我又不是萬事通。

2.你沒看我正忙著呢嗎?去找你媽!

3.沒事兒別瞎胡想,有空兒抓緊完成作業。

但我還算有一點兒教育常識,我知道,這樣說起來很容易,要不了多久,他這個口頭禪就會被我消滅了。但如果有一天,發現他不再提問,什麼都不關注,什麼都不在乎,那我就遇到更大的麻煩了。

好奇的小火苗,一旦被熄滅了,再想點燃,就很難了!

因此,無論現在覺得有多麻煩,還是要耐心,再耐心,而且在這耐心中,還琢磨出來一點兒思路和招數來。本文就把同一天上午接連發生的幾件小事記錄來,分享給大家。

哪張桌子更長?

我就不直接告訴你答案,知道也不告訴你,更何況有時候我也不知道

“爸爸,你的桌子和這個桌子哪一個更長?”在我的辦公桌旁邊,還有其他一些桌子。

“你覺得哪個更長呢?”我一般不直接回答他。

“我覺得這個桌子更長。”他指了指我辦公桌旁邊的桌子。

“為什麼?”

“我就用眼睛一看就看出來啊。”確實,兩個桌子差別相對而言還比較明顯,並不是毫釐之間,從肉眼的直覺可以判斷得出來。

“可有時候只用眼睛看是不行的,我想要你找個更確實的證據給我。”我故意給他出點兒難題。

“我可以這樣來做。”他把我平時教他學習時用來指小黑板的教鞭,還有另外一根棍子拿起來,接在一起對著桌子開始量起來。

“這張桌子差不多正好這兩個棍子接起來那麼長,那張桌子不到兩個,所以……”他為找到了證據有一點兒小得意。

“如果你手邊沒這兩根棍子怎麼辦?”我故意升級一點兒難度。

他把棍子放下,開始搬動凳子,雖然凳子挺沉,但一個個地搬動過來,準備放在桌子下,看看桌子有幾個凳子的長度。

但是,在搬完三個凳子,還差一個的時候,他忽然不搬了。他對我說,他可以不用凳子比較,就能知道那個桌子更長。

“你看,這個桌子下面的地磚,這張桌子差不多正好三塊地磚加起來的長度,而另外一張則只有兩個半。”他為這個發現很開心。

其實我的第一想法就是可以用這個地磚為參照做比較,但是故意不告訴他,看他能否發現,他在搬動凳子的過程中發現了。我也很開心。

“那假設沒有這個地磚,地面是很光滑的,沒有任何標記,你怎麼判斷哪個桌子長哪個桌子短呢?”

“我還可以用棍子量啊。”問題又繞回來了。看來我的提問需要進一步限制。

“假設我不讓你用任何外來的諸如棍子,凳子或者地磚一類的東西,只有你自己,你怎麼辦?”

“那我把兩個桌子拽在一起,一比較,就能清楚知道哪個長哪個短了。”

“可是,我的桌子上有電腦,不方便搬動,另外一張桌子也比較沉,你也不一定搬得動,怎麼辦?”

“我可以這樣。”他一邊說一邊兩隻胳膊完全展開左右伸直,開始測量桌子的長度。

“這張桌子差不多是我展開胳膊的一個半長,另外一張還不到一個半。”

“嗯,不錯!”我豎起大拇指表揚他。“其實,古人在沒有測量工具時,就用身體的某一部分的長短作為參照來測量物體的長度。”

我依稀記得之前曾經讀過諸如“碼”這個長度的來歷,是一個什麼國王從手指到鼻尖的距離,但記不確切了。所以我就沒有給他展開來說。

我想有一天,會因為什麼其他情境的觸發,我和他一起讀“計量的歷史”,或者我推薦他讀“計量的歷史”的時候,他會想起測量桌子長短這件事。

幽靈螳螂和綠巨螳螂誰厲害?

我就不直接告訴你答案,知道也不告訴你,更何況有時候我也不知道

“爸爸,你幫我搜一搜幽靈螳螂和綠巨螳螂誰厲害,哪個戰鬥力更強。”他因為識字還不夠多,對複雜文本還不能順暢地獨立閱讀,所以最愛看百度百科中的“少兒百科”,那是一個個一兩分鐘的短視頻,可以回答兒童的很多疑問。

“幫你搜可以,但如果搜不到,怎麼辦呢?”使用網絡搜索,是每次我回答不了他的問題時常用的方式。我常常告訴他,我們一起上網搜一搜,一起找找答案吧。

但網絡也不是每一個答案都會給你,很多時候搜索了,也不能找到答案,或者至少無法直接找到答案。

“我可以買來很多的幽靈螳螂和綠巨螳螂,讓相同數量的它們在一起搏鬥,看誰最後勝出,誰就厲害。”

“為什麼不是一個對一個?為什麼要很多?”

“你說一個對一個可能有偶然性啊,用很多來實驗,就更可靠了啊。”他的這個回答讓我很開心,可以看到了潛移默化的力量。他在問我兩種動物比較,誰更厲害的時候,我常常會說,一對一充滿偶然性,可能有各種因素,所以有時不好判斷誰更厲害。

“可是,咱們不可能買那麼多螳螂在家裡面,養不起,讓他們互相殘殺,也有一點殘忍。還是上網搜搜看,但要做好準備,如果沒有答案怎麼辦?”

上網一搜,果然沒有直接的答案。這差不多在我的意料之中,因為他的這個提問有一點兒太特殊了。

只看到有“綠巨螳螂”對戰“廣斧螳螂”的視頻和文字解說。

“沒找到,怎麼辦?”

“那我們可以給他們找相同的對手,如果一個能戰勝了,另外一個戰敗了,就說明戰勝了的這個更強。”

“這個主意不錯,你知道可以引入第三者作為參照物了。這是一個很好的試驗辦法。”

可是,看了半天,好像也沒找到“幽靈螳螂”對戰“廣斧螳螂”的,所以用“廣斧螳螂”做參照的想法失敗了。

“如果臨時找不到合適的參照物?還可以怎麼辦呢?”

“看他們的咬合力誰更強,還可以比較他們誰的爪子更鋒利。”

“還有嗎?”我故意接著追問。他對這個追問有一點兒撓頭,不知道還可以找哪些。

“你去翻翻你的那本《猜猜誰會贏》”,看看有什麼啟示?”

“還可以比較身長,體重,牙齒,視力……”他一下子就翻到書的最末頁,讀出了很多可以比較的選項。

《猜猜誰會贏》是一套他特別喜歡的書,裡面有很多動物對戰的內容,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在一定程度上也在想象中滿足了男孩子的那種好鬥的天性。但我希望他讀這本書的時候,不僅僅能瞭解具體的內容,還能夠從中體會一下什麼是科學的研究方法。

當然,隨著討論的不斷深入,我們似乎已經有一點兒離題了,最終也沒有解決“綠巨螳螂”對戰“幽靈螳螂”哪一個更厲害的問題。但我想我們收穫了比這個結論更多更有用的東西。

這張圖是什麼意思?

我就不直接告訴你答案,知道也不告訴你,更何況有時候我也不知道

在我發公眾號的時候,我常常用到上面這樣一張圖片,我很喜歡。

“爸爸,這張圖是什麼意思啊?”

“你先說說這張圖上有什麼啊?”我把他的問題往回拉一拉。

“上面有一本書,還有一把鑰匙。”

“是一本什麼樣的書?”我希望他儘可能把畫面的細節描述得更清楚一些。

“一本打開的書。”

“那是這把鑰匙把書打開的嗎?”

“是吧。”他有一點兒不確定,也不知道我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

“你見過用鑰匙打開書的嗎?”

“沒見到過。”

“那鑰匙是用來幹什麼的呢?”

“開門。”

“門裡會有什麼?”我問過了就馬上意識到這個問題問的有一點兒太大了。於是,我又補充一句,“假設打開的是一個寶庫的大門,那門裡面會有什麼?”

“會看到很多寶貝啊。”

“那這些寶貝和這個書有什麼關係呢?”

“書就是心靈的窗戶,通過書可以看到很多吧。”

“一般我們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不過說書是心靈的窗戶也對。但我問的是書和這些寶貝有什麼關係。”

“是說一本好書一定要從頭讀到末,才能收穫更多嗎?”這是我常說的話,他記住了。

“那收穫什麼呢?”

“知識啊。”

“知識是不是對人來說,就是寶貝呢?”

“哦,就是打開書,開始看書,就像是人用鑰匙打開了寶庫。”這樣反覆鋪墊,反覆追問,最終他知道了這幅畫到底在表達什麼意思。

“你說的沒錯,所以爸爸很喜歡這幅畫的寓意,經常把它用在我的公眾號文章配圖中來。”

古人有這樣的話:“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說的就是讀書的好處。

我還準備嘗試著解釋一下什麼是“千鍾粟”,什麼是“黃金屋”,什麼是“顏如玉”。但他已經開始玩別的去了,看來他對這些不大能理解,也不大感興趣,所以我乾脆就此打住了。因為過猶不及。以後有都是機會談這方面的問題,不必急於一時吧。

我就不直接告訴你答案,知道也不告訴你,更何況有時候我也不知道

以上就是我在“對付”兒子提問時常用的“套路”。知道了答案不直接告訴,要通過追問,讓他自己得出答案來。不知道也沒關係,也通過追問,讓他知道解決這個問題可能的路徑是什麼。

說實話,這樣做,真挺累人的,但看著他在我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不經意間,就有了一定的進步,還是很開心的。

另外,我在使用這個“套路”時,也特別注意觀察,注意火候,不把他追問到厭煩的程度,一旦追問煩了就那就適得其反,欲速則不達,達不到想要的效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