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禮物,收還是不收,這是個問題


教師節禮物,收還是不收,這是個問題



剛剛開始工作的頭兩年,教小學五、六年級,關於如何與家長相處,邊界在哪裡,完全沒有任何經驗,更談不上有任何的思考。

逢年過節,尤其是教師節,家長總會送一些禮物,常常客氣一下也就收下了。那時候雖然剛剛大學畢業,但是為了顯得更為成熟,就留著長長的絡腮鬍子,很久都不刮一次。那兩年,光剃鬚刀,手動的,電動的,就收到了五六個。但鬍子還是那麼長,很少會剃了鬍鬚。

有兩件趣事,值得記錄。

一件是學生送我三張演出票,我先對她表示感謝,然後對她說,老師太忙,實在沒時間,所以心意領了,實在去不了。孩子很誠懇地對我說,老師您就收下吧,帶著您家孩子和他媽媽一起去看吧。在小學生眼裡,或許我家孩子已經很大了,但實際上那時候我連女朋友都還沒有。

另外一件事是一天我正一個人在辦公室看書,一位學生家長模樣的人敲門進來找××老師。這位家長看了我半天,忽然笑起來,對我說,“您是×××的爸爸吧?”他說的×××是我們年級的學生,我連忙站起身來對他說:“對對對,我就是×××的爸爸。”看來我確實長得有一點兒著急。還沒結婚呢,就已經被當成有十幾歲孩子的爸爸了。


教師節禮物,收還是不收,這是個問題


回到禮物的事兒上來,接受了別人的禮物,一般家長總會說,拜託老師多關注我們家娃。可實際情況是,剛剛開始工作,投入了全部的熱情和精力,對每一個娃都特別關注,感覺已經不能再多給他們什麼了。而且,時間一長,又想不起來是誰送的禮物,可一想起似乎有人曾拜託過我,心裡就會多了一些負擔,總覺得欠了別人什麼似的。

這種感覺很不好,多了這個禮物,不意味著生活會有什麼大的改善,少了這個禮物,也不至於缺吃少穿,為什麼要讓自己陷在這樣一種心理困境之中呢?

後來,換了新工作,來到新學校,我就給自己立了一個規矩,堅決不收任何正在教的學生和他們的家長送來的禮物,哪怕是個鑰匙扣也不行。

新接班,一般正好是九月初,很快就要過教師節,為了避免因為收到禮物再次陷入這種心理困境的麻煩之中,我通常會提前打預防針,在班上講這樣兩句古文。

一句出自《莊子·山木》。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

另外一句出自《格言聯璧》。

博弈之交不終日,飲食之交不終月,勢利之交不終年,惟道義之交,可以終身。

我對學生講,我們之間的這種師生關係應該是最純粹的關係,是淡如水的君子之交,而不應該是那種甘若醴的小人之交。雖然君子之交像水一樣淡,但會更長遠,而小人之交雖然像甜酒那樣甘甜,但是常常會因為過於甜蜜而斷絕。那些無緣無故就建立起來的所謂交情,常常也會無緣無故地就斷掉。

不要為了利益,為了吃喝玩樂,為了攀附權勢而結交所謂的朋友,那樣的朋友都不會長久。只有那些依靠道義,真正志同道合建立起來的友情才是真友情,才是一輩子的真朋友。我作為老師,希望和你們每一位同學都是道義之交,而不是什麼博弈之交,酒肉之交或者勢利之交。

所以,教師節到來的時候,請諸位同學不要送我任何禮物,我不收任何禮物,也請同學回家對家長說,老師不收任何禮物。你們努力學習,努力成長為一位有德君子,這就是給老師的最好禮物了。

如果你們以後事業有成,還偶然想起來老師,還感念老師當年對你們的教育,偶爾回來學校看看老師。那時候,哪怕是送汽車,送房子,我都坦然接受,因為那時候我們之間的關係已經發生變化了,你們來看我,送我禮物,不再帶有任何利益色彩,完全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最純粹的情感交流的需求。

一接手新班級就這樣講,難免會讓人覺得有一點兒此地無銀三百兩,好像是在暗示學生或家長教師節就要到了,你們應該給老師準備好禮物似的。因此,依然會有家長或者同學試圖送禮物,一再講只是一點兒小心意,請老師務必收下,無論如何我都堅決拒絕,絕不破例開這個口子。

我不希望正在進行時的師生關係沾染上任何一點兒利益的色彩,同時,也更不願意自己再次陷入到那種“為人所託但卻不能忠人之事”的心理麻煩中去。

之後的一兩年,家長和同學再趕上教師節,想著要給老師送點兒什麼禮物時,他們就自動地“屏蔽”我,我就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之內了。我相信,不僅是我自己,家長和學生也會覺得清清爽爽,特別自然而舒服。

應該說,絕大部分家長和同學,真的只是抱了對老師的感激之情,送給老師一點兒小禮物。堅決拒絕似乎有一點兒不近人情。但問題是這個口子一開,有時候尺度標準並不容易把握。

另外,也會有一部分家長只是覺得別人都送,自己不送不合適,於是有被裹挾的感覺,內心很糾結。更何況還真的有個別人確實是抱了希望有更大的回報的目的而送禮呢。


教師節禮物,收還是不收,這是個問題


我就遇到過這麼一件事兒。

若干年前,一位初三的學生家長,在初三“一模”之前,幾次三番地對我說,老師您給我們家孩子單獨輔導一下,每週固定時間,一次多少錢都沒問題。我回復這位家長,他就是我的學生,在學業上提供幫助是分內之事,怎麼可以額外收費呢?在我工作時間,隨時歡迎孩子來找我答疑。

雖然反覆表明態度,但這位家長仍然心有不甘,還是希望我為他家孩子提供單獨輔導。既然付費不成,那就送禮。打電話說送給我一個筆記本,放在學校傳達室了,讓我有時間去取。

雖然再三說明,我從不收任何禮物,但是對方也一再說小小不言的禮物,您就收下。我告訴他讓他自己取回,或者我會讓孩子帶回去。

本以為這件事兒就到此結束了,但放了學出校門,傳達室的保安叫住我說,有家長給您送了東西。這時,我才驚訝地發現,原來不是我想的那個用鉛筆鋼筆寫字的筆記本,而是真的筆記本——一臺手提電腦。

再後來呢?一個鑰匙扣都不收,當然更不用說這麼貴重的禮物了。打電話請堅決請家長把東西拿走。

沒過幾天,一模剛考完,有教研中心的領導打電話來對我說,有家長到市教委舉報,說我在給學生做校外輔導時洩題了。我當然知道這件事情的嚴重性,因為初三模擬成績關乎很多學生能否保送直升的問題,參與命題時都是簽了保密協議的。

不過,我沒有任何擔憂。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這一點最基本的道理我還是懂的。我告訴這位領導,可以讓他們隨便調查,這種可恥之事我從來不幹,問心無愧。

調查的結果是不了了之,因為我沒有授人以任何口實。我不知道被舉報這件事是否和前面記錄的那件事有關,但是從此之後,我更加註意在和家長交往時保持距離,更加堅定了我不收家長和學生送來的任何禮物的決心。

我覺得,比這些禮物更珍貴的是家長和學生對老師的理解與認同。我的一位在若干年前退休的同事,在百度貼吧上有歷屆學生還有學生家長回憶他的課堂,回憶他的人格魅力的文章,有數百頁之多,這不是比任何禮物都珍貴的東西嗎。

我自己也保存了一些學生寫給我的最簡單的小卡片或者就是寫在白紙上的一段話表達感謝的話,每次整理物品時,都捨不得丟掉,因為那是我教師生涯中最珍貴的記憶之一。


教師節禮物,收還是不收,這是個問題


最近這幾年,教育部和地方的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出臺各種文件,三令五申嚴禁老師收受家長和學生的禮物。我不知道是因為互聯網越來越發達,所以問題嚴重性被無限放大了,還是真的師生之間的關係已經扭曲到和利益如此緊密掛鉤的的程度。

不過,也確實聽有家長不經意間說起曾經幫助某老師報銷旅遊機票一類的事,雖然他家的孩子也因此確實得了老師更多的關照,但這位家長在言語間還是充滿了對這位老師的鄙夷和不屑。

且不說什麼“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湯”,不說這樣的老師的所作所為,對更多兢兢業業工作,清清白白做人的老師的不良影響,也不說這樣做違法違紀的問題。

單純就只是為自己著想,一位老師,因為幾百幾千塊錢,就把自己的人格給賣了,毀了自己在學生和家長心目中為人師表的光輝形象,這事兒我覺得實在是不大值得,收益和風險嚴重不成正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