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的這個shǐ和你拉的那個shǐ不是同一個字,我這樣教兒子識字

你說的這個shǐ和你拉的那個shǐ不是同一個字,我這樣教兒子識字


我時常對兒子說一句話,淘氣沒關係,男孩子淘氣很正常,但是不能傻淘,胡淘,要經常動一點兒腦子,想一點兒問題。

暑假的一天,他拿了兩塊橡皮,還有一把尺子,一支鉛筆,擺了個裝置讓我看。原來,他把鉛筆橫放在尺子下面當支點,把一塊橡皮放在尺子的一端當炮彈,然後用另外一塊橡皮砸尺子的另一端,讓當炮彈的那塊橡皮飛出去。

這麼一個簡單的玩意兒他玩兒得很開心。小孩子的開心真的很容易獲得,真令人羨慕。

“你試試來回動動尺子,看看怎樣能讓橡皮能飛得更遠一點兒。”

他很快就發現了一些規律。然後,我讓他不要用橡皮砸尺子,而是用手指按在尺子的一端去感受用力的大小。

接著我給他講了講關於槓桿的原理。人如何動腦利用工具把重物提到高處去,我小的時候家裡建房子就是用這樣的簡易的槓桿把和好的泥漿用鐵桶運到屋頂上去的。

我還讓他用兩塊一樣橡皮試試,看看怎麼樣才能達到平衡,他很快發現應該把鉛筆墊在尺子的正中間,我告訴他這是天平的原理,天平也是一種特殊的槓桿。

我還想起來學生常常在作文中引用的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的一句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地球。”

我把初中物理所學的一點兒知識適時地傳遞給兒子,在他面前賣弄了一下,覺得很有成就感,於是習慣性地拍拍肚皮。

“爸爸的打肚子裡有文學shǐ,科學shǐ,人類shǐ……”,兒子一邊說一邊壞笑著,我知道他的小腦袋瓜裡在想什麼。

“你說的這個shǐ和你拉的那個shǐ,不是同一個字。”我很鄭重地對他說。

“我知道,我知道,文學shǐ的shǐ是這樣一個字。”他一邊說,一邊飛快地跑到沙發上,把他的一大厚本關於恐龍的書搬過來,這本書的名字叫《史前怪獸》,他指著封面上的“史”對我說,就是這個“史”。

“沒錯,是這個,這個是歷史的史。”我之前給他講過關於“拉屎”的“屎”是怎麼回事。還附帶著講了關於“屁”這個字,他自己還由此猜出來“尿”怎麼寫。

你說的這個shǐ和你拉的那個shǐ不是同一個字,我這樣教兒子識字


但是,我在講完是“歷史”的“史”的時候,我的思維就卡殼在這裡了。因為我在想“史”這個字的字源是怎麼回事,但是,大腦一片空白,根本沒有關於這個字的字源的任何知識。於是,本來想進一步往下講一講的想法只能就此打住。

我不太願意讓這個困惑留在我的頭腦裡,接下來我又做了一些工作。先在電腦上用“漢典”查“史”字怎麼回事,得到的信息是這樣的。

你說的這個shǐ和你拉的那個shǐ不是同一個字,我這樣教兒子識字


這個解釋是說“史”是一個會意字。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放簡策的容器,下面是手。合起來表示掌管文書記錄。本義:史官。可再看相應的字形演變,怎麼也看不出那是個放簡冊的容器,即使放簡冊,也不應該只是一根啊。於是我對這個解釋有了懷疑。

進一步去查另外一本字典《漢字源流字典》,得到的解釋是這樣的。

你說的這個shǐ和你拉的那個shǐ不是同一個字,我這樣教兒子識字


“史”與“吏”“事”兩個字同源,都是會意字,甲骨文中都是手持一獵叉之形,古代狩獵是大事,故以此會做事之意。這個解釋看起來還比較靠譜。

然後我又翻查了另外一本中華書局出的關於漢字的普及書《一本書讀懂漢字》,恰好裡面有關於“史吏事”這三個字的解釋,和《漢字源流字典》中的解釋基本相同。

你說的這個shǐ和你拉的那個shǐ不是同一個字,我這樣教兒子識字


這樣,就算基本上把這個“史”搞明白了。我在吸收消化之後,用比較簡單易懂的語言給兒子講一講,這個“史”最初是怎麼回事,怎麼就和打獵密切相關,怎麼就轉化為歷史的“史”了,他聽了之後很開心。

兒子雖然是一年級小學生,但教他學習漢字的過程,對我這個語文老師來說也是一個極大的挑戰,更進一步體會到什麼是教學相長。

現在,兒子已經不大滿足於在學習漢字的時候知道這個字是什麼樣的,讀什麼音,而一定要追問一下為什麼這個字長成這個樣子。

二年級一開學,學《小蝌蚪找媽媽》這篇經典課文,我帶著他一起讀課文。

你說的這個shǐ和你拉的那個shǐ不是同一個字,我這樣教兒子識字


讀到這樣幾句話:“看見荷葉上蹲著一隻大青蛙。”“他們後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葉上。”“他們跟著媽媽,天天去捉害蟲。”

這幾句話中的動詞雖然都很常見,但是用得極為準確,而且,好幾個字都是足字旁。於是,我靈機一動,讓他把課文中所有的足字旁的字找出來。

他很快就找到了“蹲、蹬、跳、蹦、跟”等幾個字,在我的潛移默化下,他已經能知道這些字都是形聲字了。於是,我又對他說,我們可以把有關足字旁的字找出來學一學。

我打開手機上的《新華字典》APP,查到關於足字旁的字,有很多,需要篩選一下,要考慮他的接受程度,而且,準備主要找表示動作的一些字。

你說的這個shǐ和你拉的那個shǐ不是同一個字,我這樣教兒子識字


最後,篩選出來了這樣一些字,我把這些字寫在小黑板上。

你說的這個shǐ和你拉的那個shǐ不是同一個字,我這樣教兒子識字


我一邊做動作,一邊讓他猜這個字讀什麼,一邊解釋一下這個字是什麼意思,為什麼用足字旁,玩得不亦樂乎。

在這樣的玩樂當中,他漸漸地把這些字的讀音都搞清楚了,不但搞清楚讀音是什麼,而且知道字形是什麼樣的了,不但知道字形是什麼樣的了,最關鍵的是他還知道了為什麼這些字用“足字旁”,和“足”有什麼關係。

除了這些足字旁的和動作相關的字之外,我還另外教了兩個字,一個是“距”,另外一個是“躁”。因為這兩個是常用字。

“距”也是一個形聲字,你看古人要丈量一個長度的話,最初總是要用步子去量,要走路的,所以用“足”字旁。實際上這個解釋與《說文》中“距”的本義是“雞爪”相悖,可這樣的解釋對孩子來說比較容易接受。

“躁”也是一個形聲字,一個人要冷靜,要沉靜,不要急躁,不要浮躁。急躁浮躁的時候就坐不住,就要走來走去,於是也和“足”有關,這個解釋實際上也不是“躁”的最初字源,而是帶有引申的意味了,之所以這樣解釋,也是因為孩子比較容易接受罷了。我相信他以後有機會自己去鑽研相關的古文字書,去糾正這樣一些“錯誤”的認知。

看著他情緒狀態還不錯,於是我又由這個“躁”字,順帶擴展了諸如“操、噪、澡、燥”等幾個字。說說為什麼用“提手旁”“口字旁”“三點水”“火字旁”等等。

教兒子識字,最開始我是比較焦慮的,很希望他能夠儘快識字,儘快達到獨立閱讀的水平。所以,一年級剛上學,我就抓住一切機會給他講這個字讀什麼,那個字怎麼念,但很快發現欲速則不達,他對我的灌輸有一點兒厭煩了。

後來就調整了思路,慢慢來,不僅重視數量,也重視質量,不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嘗試著從漢字的音、形、義、源、境、性等多方面著手來帶著他學習,尤其是字源方面,多去追溯,多去發現漢字之美。

現在,他已經習慣於提出這樣的問題,“爸爸,為什麼這個字這樣寫啊?”每次聽到這個問題我都很開心,意味著我們父子共同學習的時間又到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