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紀念孔子誕辰而作|《論語》中我最愛的8個字


為紀念孔子誕辰而作|《論語》中我最愛的8個字



早上打開微信朋友圈,忽然意識到今天是9月28日,是孔子的誕辰紀念日。

轉眼間,2018年又過去了四分之三,雖然不是站在大河之邊,但仍然會不禁感嘆一句:“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每個人讀《論語》,都會遇到自己特別喜歡的語句,有人喜歡“學而時習之”一章;有人喜歡“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有人喜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有人喜歡“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這種特別的喜歡,或者說特別的熱愛,原因各不相同。有的可能純然是因為某句話與自己的心靈發生了共鳴,也有的可能僅僅是從學術研究的角度,認定某句話最能夠代表孔子的精神實質。

我讀《論語》,給我觸動最深,讓我最愛的8個字是:

先事後得 先難後獲

很巧,這兩句話都是孔子在回答弟子樊遲的問題時所言。

經常為孔子駕車的樊遲,在孔子的弟子中不算是天賦很高的學生,甚至可以說比較魯鈍。但他願意思考,願意追問。孔子在回答他的問題時,會盡可能更淺顯一些,更直白一些。

一次,樊遲問孔子“崇德”的問題,也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品德,孔子回答說“先事後得,非崇德與?”他告訴樊遲,“先要付出勞動,然後有所收穫,這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嗎?”

另外一次,樊遲問孔子“仁”的問題,即如何成為有仁德的人,孔子回答說:“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意思是“仁德的人先要經歷困難,然後不斷實踐,才能有所收穫,這就可以稱之為仁德了。”


為紀念孔子誕辰而作|《論語》中我最愛的8個字


讀了這麼多年《論語》,“先事後得”和“先難後獲”,這8個字越來越為我所喜愛,這種喜愛來自於對經典的誦讀,也來自於生活的實踐。

讀《論語》本身是如此,沒有什麼特別的功利目的,不為了考試,也不為了寫論文……只是在誦讀的過程中,越來越找到與自己的精神相契合的東西,於是埋著頭一直讀下去,讀下去,而且越讀越有趣味,越讀越深入。

生活實踐也是如此。這麼多年來,各種磕磕碰碰,甚至有時頭破血流,有時到了絕望的程度。但到頭來卻發現,原來之前的每一次磕碰,每一次看似徒勞無功的努力,都成為今後成長道路上的一筆巨大財富。

也正因為如此,我對“先事後得”和“先難後獲”這8個字有了更為深入的體會和理解,因此特別愛上了這8個字。

孔子把“仁”作為人的最高標準,但在學生問什麼是“仁”時,他很少正面回答,要麼就是“未知也”,要麼就是“焉得仁”,讓人覺得好像“仁”是如此的可望而不可即。

但孔子有另外兩句話給予了我們希望和方法:

一句是“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德離我們很遠嗎?當我想要成為有仁德的人,(開始努力做起來的時候),仁德就來到我身邊了。

另外一句是“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能夠就眼下的事情選擇具體的事例,一步步踏踏實實做起來,也就是實踐仁德的方法了。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也好,“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也好,其實都在說同一件事,講同一個道理。那就是要腳踏實地的努力,從現在開始做起來。實際上也就是“先事後得”和“先難後獲”的意思。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回答弟子的提問時說,“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人須在事上磨”,我想也正是孔子所說的“先事後得”和“先難後獲”。

《菜根譚》開篇有云:“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煅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 這其中也有“先事後得”和“先難後獲”的意思。

佛家所謂“功不唐捐”,沒有白白浪費的功夫,沒有白白的付出,每一種努力和付出之後必然會有回報,只不過這回報不一定是立刻就能看得到的,但行好事,莫問前程。這不也是在告訴我們“先事後得”和“先難後獲”的道理嗎?

我們常常希望能夠“事半功倍”,而鄙棄“事倍功半”,但無論是哪一個,都是必須先要有“事”,然後才能有“功”。沒有之前踏踏實實做事的經歷,僅僅想著如何獲得“功”,怎麼可能呢?

老百姓最通俗的話,“櫻桃好吃樹難栽,不灑心血花不開。”不會有什麼天上掉餡餅的好事。

今天是孔子誕辰,因此說一說《論語》中我最愛的8個字,作為一個紀念,更是作為一種自我的勉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