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乍起品蓴鱸之美

秋风乍起品莼鲈之美

圖源攝圖網

秋風乍起,思鄉情甚,這時節最為文人墨客惦念的美食裡,“蓴羹鱸膾”最是風雅。

“蓴羹鱸膾”實際包含了兩種有名的食材:西湖蓴菜與松江鱸魚。西湖蓴菜並非生長在西湖,養殖蓴菜的農戶集中在杭州西湖區雙浦鎮一帶。每年4月,小圓形碧綠的蓴菜密密麻麻綴滿池塘,村民們趴在船頭像採茶葉一樣採蓴菜,成為春天難得的風景。

鮮蓴菜味道清香,富含膠質,蛋白質、維生素C和鐵質,是一道珍貴的水生食品。相傳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到錢塘“必以蓴羹為食”。蓴菜採摘完全靠人工,小小的圓葉片浮在水面上,最好的部分沉在水下。因為葉片有黏液,採摘不能戴手套,一季曬下來,農戶雙手又紅又腫,很是辛苦。

秋风乍起品莼鲈之美

正在採摘蓴菜的農民 圖源視覺中國

在水下采來的蓴菜嫩芽,放在盆裡稍清洗後,不久就會被粘液包圍。準備好熬製成的清雞湯,放入蓴菜入鍋即起,再加少許的火腿絲。如此烹製好的一碗蓴菜湯,用調羹舀一勺,膠汁濃稠,入口綿軟滑溜,滿口清香。

相比起蓴菜的樸素,常與其相提並論的鱸魚則有更多講究。范仲淹在《江上漁者》中生動描繪了漁夫捕撈鱸魚的不易。“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能讓漁夫以命相搏的可不是尋常鱸魚。

范仲淹的家鄉在江蘇蘇州,從小生活在松江邊上,他詩句中提到的鱸魚便是中國四大名魚之首的松江鱸魚,這種鱸魚的外形非常特別,它的鰓膜上有兩條橙色斜紋,好像是2片鰓葉,所以也被叫做四鰓鱸魚。

秋风乍起品莼鲈之美

鱸魚 圖源攝圖網

據松江區志記載,天下鱸魚皆兩腮,唯松江鱸魚為四鰓,且巨口細鱗,鰭棘堅硬。其肉嫩而肥,鮮而無腥,沒有細毛刺,滋味鮮美絕倫,是野生魚類中最鮮美的一種。據說唯有松江北門秀野橋下之鱸魚為最佳,餘皆不及,是為鱸魚之故鄉。秀野橋下鱸魚之所以珍貴,一為肉嫩而鮮美;一為四鰓,是魚中之一絕。松江鱸魚作為我國境內四大淡水魚之一,一尾四鰓鱸每天要以三四隻鮮活河蝦為食,成本極高,一條僅40-60克的四鰓鱸售價高達近400元,最貴時甚至一度達到六七百元,對普通市民來說,很難有機會一嚐鮮味。

鱸魚被賦予特別的詩意或許可以追溯到《世說新語》裡晉朝張翰的故事:相傳張翰在洛陽做官,只因思念家鄉的蓴羹鱸膾,遂棄官歸鄉。有人問他,“您現在圖一時爽快,難道沒想過百年之後的名聲嗎?”張翰回答說:“給我百年之後的名聲還不如現在給我一杯酒。”從此,鱸魚在文學中有了不愛功名愛自由的瀟灑意味,“秋風鱸魚”,或者“蓴鱸之思”,也就成了潔身自好,厭棄仕途,嚮往家園,追求自由獨立人格的象徵。

秋风乍起品莼鲈之美

《秋風鱸魚圖》 圖源網絡 侵刪

比如辛棄疾的名句“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白居易的“秋風一箸鱸魚膾,張翰搖頭喚不回。”,歐陽修也說“思鄉忽從秋風起,白蜆蓴菜膾鱸羹”;皮日休則在他的《西塞山泊漁家》裡通過蓴菜鱸魚描寫隱居生活的愜意:“雨來蓴菜流船滑,春後鱸魚墜釣肥”。

松江鱸魚的名氣和受追捧的程度,有個故事可見一斑。據《後漢書·左慈傳》記載:曹操在許昌大宴賓客,他手下有一名叫左慈的方士,能施用“空中釣魚”的幻術,便叫下人備了一盆清水和一杆魚釣,當了曹操及眾人的面,頃刻間從盆中釣出幾尾松江四鰓鱸來,弄得曹操疑信參半,並將剛釣出的松江四鰓鱸,取子牙姜同燒後食用。這個故事後來被編進《三國演義》,婦孺皆知。

美食家蘇東坡則在《後赤壁賦》裡提到他的朋友“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似松江之鱸”,於是他們帶著烹飪好的魚和酒,在赤壁度過了一個美妙的夜晚。等到了清代,松江鱸魚已經成為乾隆欽點的江南第一名菜。不僅如此,中國的“蓴鱸之思”,在唐代還傳到了國外,當時的日本嵯峨天皇曾經寫下這樣的詩句:“寒江春曉片雲晴,兩岸花飛夜更明。鱸魚膾,蓴菜羹,餐罷酣歌帶月行”。

秋风乍起品莼鲈之美

清蒸鱸魚 圖源攝圖網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破冰之旅來到上海,周恩來總理親批招待松江鱸魚,作為最高禮遇款待美國客人;筵席中,周總理自豪的介紹鱸魚的美味和文化,尼克松品嚐美味的同時,也被總理的言辭和風雅所折服。

1986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來上海的時候,點名要吃松江鱸魚,但忘了魚的名字,就說要吃尼克松魚。可惜當時松江鱸魚因為被過度捕撈和環境破壞,已經瀕臨滅絕,徵用大量漁船也沒能捕捉到一條,英國女王只能遺憾而去。

既然古今中外的人們都好鱸魚這一口,那麼鱸魚到底應該怎麼吃才最美味?

南宋詩人范成大的《秋日田園雜興》,“細搗棖齏買鱠魚,西風吹上四腮鱸。雪松酥膩千絲縷,除卻松江到處無。”實際寫出了江南第一名菜真正的經典做法和吃法。

這首詩的第一句“細搗棖齏買鱠魚”,“齏”指的是搗碎的姜、蒜或調味食材的細末,所以它其實是一種蘸料,而“鱠”(也通“膾”)字,它指的是把魚切成薄片,其實就是生魚片。所以這首詩的意思是說:秋天來了,我細細地搗好用橙汁拌的蘸料,然後去買做生魚片的食材,西風吹拂中,在我眼前的是江南美味:四腮松江鱸魚。切開的魚肉如雪一樣白,細細切成千絲萬縷,吃到嘴裡又松又軟,酥滑細嫩,魚的鮮味和蘸料的香味混雜在口中,是說不出的享受。這種享受,除了松江,別的任何地方是不可能有的。

這首詩說明,在吃魚生這件事上,日本這個徒弟並沒有中國師父追求的極致。日本料理的刺身,除了極少數魚類切得薄如紙之外,其他的通常都是魚肉條或者魚肉塊。而中國古代切生魚片的技術,講究切得越薄越好,最好切成細細的絲,叫做“膾縷”,這樣不僅口感好,而且蘸著蘸料更入味。切好魚片魚絲之後,要倒在乾燥的紙或者布上,讓它吸去刀切時壓出的肉汁。刀功高明的大師,不僅魚片薄如蟬翼,魚絲細如蠶絲,而且倒在紙上,白紙可以幾乎不溼。

秋风乍起品莼鲈之美

圖源攝圖網

說完了生魚片,當然要說一說蘸料。通常的吃法是蘸芥末醬,白居易就寫過“魚鱠芥醬調”這樣的詩句,但最為經典的吃法,叫做金齏玉鱠,金齏指的是色澤金黃的蘸料,玉鱠就是說肉白如玉的生鱸魚片了,這道美味的秘訣就在於蘸料,也就是金齏。根據古書的記載,金齏的做法很複雜,將蒜、姜、鹽、白梅、熟栗子肉、粳米飯,還有詩裡“細搗棖齏買鱠魚”提到的橙子皮或者橘子皮,搗成碎末,用好醋調成糊狀,這樣蘸料不僅因為有姜蒜可以像芥末一樣去除魚肉的寒氣,還有栗子肉和粳米飯的微甜,白梅和醋的微酸,橙皮的果香,再通過淡淡的鹽來提味,加上生鱸魚片本身的鮮味,這樣的搭配,一口下去,自然滿口鮮香。加上金黃雪白的賣相,金齏玉鱠風雅之至的名字,很早就是一道名菜,隋煬帝品嚐之後曾讚不絕口,說“金齏玉鱠,東南佳味也”。

作者劉歡:為了讓孩子愛上古詩詞,和好友軼倫打造了“時間詩旅”微信公眾號:shijianshilv,品讀四季節氣。

欄目策劃:李翊

點擊下圖

一鍵瞭解「生活市集」

秋风乍起品莼鲈之美

客服郵箱

[email protected]

客服電話

010-84681972

(工作日 10:00-17:00)

▼點擊閱讀原文,今日生活市集,發現更多好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