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拉薩村的「拓荒者」——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信訪局「訪惠聚」駐村工作隊記事

“喀拉薩”維吾爾語意為“荒涼之地”。

“對於一個有思想的人來說,沒有一個地方是荒涼地帶。”這句話常掛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信訪局駐溫宿縣克孜勒鎮喀拉薩村“訪惠聚”工作隊隊員的嘴邊。

如今,在喀拉薩村,村民的幸福指數節節攀升。

“感謝自治區信訪局駐村工作隊辦了很多實事好事,改變了全村的面貌,我打心眼裡感謝他們!”說到駐村工作隊,“四老”人員那斯爾·艾買提連連稱讚。

班子強了

2016年底,喀拉薩村因多名村幹部違法違紀受到處理、各項工作滯後被阿克蘇地委組織部列為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黨組織的威信、群眾的信心一度受挫。

工作好不好,幹部是關鍵。工作隊堅持問題導向,從強班子、帶隊伍抓起,選優配強村黨支部書記。同時,嚴格落實“三會一課”制度,建立工作隊隊員與村“兩委”幹部傳幫帶機制,向村“兩委”班子教方法、理思路、交任務、壓擔子,村裡各項工作逐漸有了起色。

“黨員幹部意味著奉獻、意味著服務、意味著先人後己。嚴管就是厚愛,手中的權力只能用來為群眾服務,絕不能為個人或小圈子謀取私利。”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劉勇說。為此,工作隊在全村黨員幹部中開展“我是黨員、向我看齊”主題實踐活動,全體黨員主動佩戴黨徽、亮明身份,一級做給一級看、一級帶著一級幹。加大責任追究力度,村裡的黨員幹部作風得到明顯轉變。

曾擔任過8年村黨支部書記的老黨員阿木提·瑪木提談起村裡發生的變化讚歎不已:“現在,村裡各項工作名列全鎮乃至溫宿縣前列,在2017年全鎮績效考核中獲得第一名的好成績,駐村工作隊帶領村“兩委”班子用真心真情贏得了村民的信任與支持。”

矛盾少了

喀拉薩村位於城鄉接合部,流動人口多、管理難度大。工作隊發揮信訪幹部善做群眾工作的優勢,使群眾反映的問題大多得到解決。

每天的晨會,工作隊隊員都要分別彙報入戶走訪時瞭解到的群眾困難訴求,統一分類整理登記到矛盾糾紛登記臺賬,明確責任人和解決時限,實行問題解決銷號制度,通過“當場解決一批、協調有關部門辦結一批、宣傳政策當面答覆一批、籌集資金化解一批”等方式,使群眾訴求得到有效解決。

為暢通訴求表達渠道,工作隊在各村民小組設立意見箱,由專人收取信件,對問題進行整理分類,分別予以辦理。

6月11日,村民艾買爾·亞森焦急地向工作隊反映:由於樹木將高壓線剮落,導致4口水井無法工作,4000餘畝正在開花坐果的紅棗樹、核桃樹無法正常澆水。

群眾利益無小事,工作隊立即協調辦理,不到兩天時間恢復供電。為表達對工作隊的感激之情,村民為工作隊送來感謝錦旗。

“四老”人員麥麥提·乃麥提說:“工作隊每天走家串戶,哪裡有難事、煩事,哪裡就有他們的身影。現在,村裡的矛盾糾紛少了,村民們的關係更和諧融洽了,‘有困難找工作隊’已成為全體村民的共識。”

去年以來,工作隊受理群眾反映信訪問題300餘件,辦結280餘件,辦結率93.3%,做到了件件有著落、事事有結果。村民向工作隊贈送錦旗20餘面、寫感謝信50餘封,500餘名村民送來紅棗、核桃、蘋果等土特產表達謝意。

錢袋鼓了

喀拉薩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61戶270人,全村1/3的家庭人均耕地不到2畝,且土地利用率低、經濟效益差,脫貧攻堅任務繁重。

工作隊做了大量調查研究,為貧困戶量身定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提升班,與多家紡織企業建立了用工需求信息溝通機制,幫助村民與企業簽訂用工協議。為激勵更多的村民外出務工,工作隊籌集5萬元對其中的佼佼者進行獎勵。

貧困戶帕提古麗·吐爾洪在工作隊的幫助下,和村裡的13名村民走進了阿克蘇勝達紡織有限公司,成為紡織工人。如今,她們已掌握包裝工、氣紡擋車工等多個崗位技能,月收入在2600元至4500元。全村有50名和帕提古麗一樣的貧困村民通過轉移就業,增加了收入,改善了家庭生活條件。

工作隊和村“兩委”還積極探索推行“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引導村民在家門口“抱團”增收。年初以來村裡成立種植、養殖合作社2家,優先吸納貧困戶加入,社員年底可享受分紅。同時,合作社還面向貧困戶提供21個就業崗位。

眼下,種植合作社裡的蔬菜長勢喜人,養殖合作社裡的牛羊膘肥體壯,村民的腰包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