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一文化名人吃海鮮吃出靈感,造出「天下第一橋」震驚世界!

中國古代有很多偉大的橋樑建築,如河北的趙州橋,北京的盧溝橋,都是赫赫有名。其實在福建省還有一座古橋,雖然名氣不如趙州橋、盧溝橋,但論工程規模和技術含量,完全不遜色於兩橋,這就是泉州洛陽江上的“洛陽橋”,建於900多年前的北宋時期。

北宋一文化名人吃海鮮吃出靈感,造出“天下第一橋”震驚世界!

據《泉州府志》記載,北宋時期的洛陽江,“水闊五里,波濤滾滾”,兩岸的老百姓要過江,一開始只能靠輪渡。江上時常風浪大作,“船毀人亡”的悲劇也就時有發生。當地人為了祈求平安過江,稱該渡口為“萬安渡”。後來有人建了一座浮橋,又稱“萬安橋”。

北宋仁宗年間,蔡襄任泉州知州,他到任後視察“萬安渡”,發現這個渡口風大浪猛,靠輪渡、浮橋過江都太危險,於是決定將浮橋改建為石橋,並親自主持工程。建橋工作從公元1053年開始,一直到1059年才完工,建成後的大石橋“長三百六十丈、寬一丈五尺”,橋墩四十六座,跨江連海,蔚為壯觀。

北宋一文化名人吃海鮮吃出靈感,造出“天下第一橋”震驚世界!

建造長度上千米的跨江大橋,即使在現代也算大工程,900多年前的古代,這座橋能建造出來並屹立不倒,令前來考察的各國橋樑專家都嘖嘖稱奇,蔡襄是怎麼做到的呢?

關於蔡襄,我們都知道他是北宋名臣、書法大師,與蘇軾、黃庭堅齊名的“宋四家”之一,有很多書法名篇傳世。洛陽橋則是蔡襄在建築領域的一大傑作。在橋樑設計時,蔡襄創造性地採用了一種“種礪固基法”,說來很有意思,這種方法的靈感來自一次吃海鮮的經歷。

北宋一文化名人吃海鮮吃出靈感,造出“天下第一橋”震驚世界!

話說有一次蔡襄想吃牡蠣,自己跑到海邊去抓。這一去不要緊,他可被牡蠣這種生物給震撼了!見過牡蠣的朋友都知道,牡蠣長著醜陋而堅硬的兩扇外殼,它會把其中一扇硬殼粘在岩石或其他牡蠣身上,這是大自然賦予它抵抗海邊風浪和人獸侵襲的一種方式。所以在海邊礁石上,我們常看到無數牡蠣疊起來粘一起,形成一層又一層堅硬的堆積物,手掰、刀撬都不管用,牢不可破。

北宋一文化名人吃海鮮吃出靈感,造出“天下第一橋”震驚世界!

這次採集牡蠣的經歷給蔡襄留下深刻印象,所以當橋墩建好之後,他就命人在橋下養殖牡蠣,利用牡蠣外殼附著力強、繁殖能力強的特點,將橋基和橋墩凝結成牢固的整體,就好像用現代建築方式打上了無數“鋼釘”,使洛陽橋更加堅不可摧,今天的橋墩石上仍綴滿了白色蠣殼的痕跡,令人想見初建時的樣子。

有橋樑建築專家考證,將生物學應用於造橋,這是世界造橋史上的首例,蔡襄無意中開創了一個新紀錄。

北宋一文化名人吃海鮮吃出靈感,造出“天下第一橋”震驚世界!

“種礪固基法”只是蔡襄等人的創造性發明之一,在當時沒有起重機的情況下,他們還採用“浮運架樑法”,利用潮水漲落的時機架設沉重的大石板。另外,橋墩設計成船形以利於分水,減輕海浪對橋墩的衝擊力,也使洛陽橋更加穩固。

正是這些天才的設計,使洛陽橋享有“天下第一橋”的稱號,成為世界橋樑史上的一個奇蹟。為我們勤勞智慧的祖先喝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