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教育频道|罗崇敏:共生教育论

中国网教育频道|罗崇敏:共生教育论

国家督学、原云南省教育厅长罗崇敏

我们所讨论的共生教育事实和逻辑是,人是共生生物,共生是人类的天性,人类是共生生命体;没有共生现象,地球上不可能存在生命,也许正是共生关系推动了多细胞动物的进化,使整个地球乃至宇宙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生命体;共生社会是人类社会的终极形态,建立人类共生社会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共生教育是建设人类共生社会的重要基石和途径,是人类最理想和应该践行的教育。

Part1 共生教育是人类教育的必然

我们所讨论的共生教育是广义的教育,包括实践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团队教育等。人类创造了教育,教育创造了人的价值。教育伴随着人的生存与生活而出现。

劳动使人成为人,因为劳动就是生存和生活的基本方式,本质上也是一种教育方式,劳动教育使人猿作揖,使人类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古代和现代教育使人类进入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时代;当代教育使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和智能化时代。

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中,始终存在着两种教育,一种是共生教育,一种独生教育。

共生教育是促进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共同生存和发展的教育。而独生教育是只顾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教育,对于个人,只顾自己的利益,对于团队,只考虑自己的团队,对于国家,只想到自己的国家的国家主义,对于人类,只考虑人类本身,而不顾自然生态,这些都是独生教育的不同层次的表现。

中国网教育频道|罗崇敏:共生教育论

古希腊人类古代的雅典教育是具有代表性的蕴含共生教育思想的城邦民主制教育。培养的是有德行、有正义、有民主、有亲和力的人,它体现着古典共和和现代共和的美德教育,它既体现着奉献自己是关心他人的前提,也体现着健全自己是关心他人的前提,价值和美德源自于我。要把自我融入于社会共生才有价值和美德。

基于人类社会的本质的共生性质,处理好人己关系是共生教育的关键所在。斯巴达教育则是典型的独生教育,甚至是互害教育,培养的是绝对服从统治,随时准备为国家牺牲的战士,这些战士在被培养为斯巴达人之前,先被培养成罪犯和野兽。斯巴达教育不但消灭了个性,而且还把没有个性的人装进了铁笼,送进了兵营。

中国的古代共生教育主要体现在道家“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和墨家“兼爱,交相利,非攻”的教育思想里。独生教育的理念主要体现在儒家、法家、兵家等的以家族、以王室、以国家、以权谋、以战争为中心的教育思想里。

反观历史,建立在民主、共和政体上的文明发达的国家和社会里,人们需要和追求的都是共生教育;建立在专制、独裁政体上的落后愚昧的国家和社会里,人们习惯和钟情的都是独生教育。

当今欧美文明发达国家实施的教育都体现了共生教育的特性;而希特勒时期的德国、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波尔布特时期的柬埔寨,及中国的“文革”时期将独生教育推向了巅峰。

  • 教育危机从根本上讲是教育价值危机

人类现代教育的悖论。

由于共生教育和独生教育同时存在于人类教育活动过程中,现代教育出现一个悖论:教育使人智慧,也使人愚昧,教育使人类文明,也使人类野蛮。

教育培养了社会精英,也培养了社会渣滓;培养了优秀的社会公民,也培养了社会平庸者;教育培养了民主领袖,也培养了独裁者;教育培养了和平使者,也培养了战争狂人;教育培养了反恐英雄,也培养了恐怖大亨;教育培养了清廉官员,也培养了腐败分子。

在中国导致这样一个教育悖论,主要是由帝儒伦理主义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功利主义教育、极权主义教育和唯物主义教育所带来的结果,这样的教育不以人为根本目的,而是以人为手段,用教育异化人的价值。

在人类中导致这样一个教育悖论,是独生教育与共生教育并行的结果,是两种教育价值并存的结果。这样的结果说明教育价值存在严重的危机。

我们经常看到的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种种危机,如政治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文化危机、生态危机等。其实这些危机的背后是教育危机,是教育的价值异化而带来的教育危机。

教育价值异化最根本的原因是统治者把教育作为统治工具把人异化。要么异化为神,使人们颂圣为奴;要么异化为,使人们拜金为奴;要么异化为鬼,使人们变为人格分裂的“阴阳人”。

教育的工具化、功利化、世俗化、庸俗化越演越烈。人类用自己创造的教育不断异化自己的天性,无限膨胀人的权力、财富、名声等无休止的欲望。使人们利用暴力和欺骗制造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斗争和战争,不断破坏人类和地球共生体,破坏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自然与宇宙的共生关系。教育带来的人类智慧,一旦失去共生的价值灵魂和共生的规则保障,就会变成毁坏人类的利器。

时至今日,有的国家由于传统文化和现行体制的影响,患上了的一种互害社会病,人与人之间不讲互利,不讲共生,不讲契约,而是崇尚权谋,尔虞我诈,相互伤害,互不诚信,由此而产生的仇恨心理不断的滋生和蔓延,形成一股社会暗流,激发各种社会冲突,破坏共生关系。

总之,教育危机根本上讲是教育价值危机,是教育价值异化的危机,是追求教育独生价值带来的危机。

  • 独生教育倡导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教育

现代独生教育的形态和本质。

现代独生教育主要表现为人类中心主义教育、国家主义教育、民族主义教育、民粹主义教育、专制主义教育、极端个人主义教育、极端宗教主义教育等等。

独生教育使人们认为,人类在地球上有至高无上的征服权力,可以利用人类的智慧去剥夺地球上任何生命,巧取豪夺地球其他一切物种;独生教育把政党置于国家、置于人民,甚至置于宪法之上;独生教育灌输的是种族主义和生物历史主义,民族有优劣之分,自认为优秀的民族可以消灭劣等民族;独生教育体现在统治者权力至高无上,“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独生教育到二十世纪在经济上发展为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教育,见物不见人,以资本为灵魂,以资本为目标,使人拜金为奴,破坏生态,伤害地球,巧取豪夺一切资源,满足人的过度消费。

独生教育在政治上则发展为独裁极权教育,统治者利用国家机器的力量把自己的战争观和阶级观灌输给国民,把国家变成了战争和阶级斗争的残酷而有效的机器;这样的教育具有暴力、剥夺和欺骗的特性,宣扬暴力革命,制造恐怖,随意剥夺他人的生命掠夺他人的财富,利用思想宣传工具,欺骗和麻醉民众。

中国网教育频道|罗崇敏:共生教育论

独生教育在文化上则发展为多元文化之间的严重对立和冲突,表现为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组织文化、个体文化之间的内外价值冲突,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暴力事件频现。

独生教育在个人和集体价值取向上走向极端,个人价值取向上宣扬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损坏和剥夺他人的利益,为了自己的“成功”,毁灭别人的事业;集体价值取向上又主张集体利益至高无上,扼杀人的独立性和个人价值,使统治者以集体的名义控制个人的思想和行为。

总之,独生教育在哲学上主张唯心和唯物的相互对立;在经济上主张有产与无产的相互剥夺;在社会上制造阶级和阶级的相互斗争;在文化上传统与现代的相互排斥;在道德上利己与利他冰火不容,以别人的穷换来自己的富,以别人的痛苦带来自己的快乐,使人狭隘、自私、冷漠、痛苦和灾难。

  • 共生教育要用规则看守世界

共生教育的本质和特性。

共生教育是促进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共同生存和发展的教育内容、过程、关系、方式、目标、体制的总和。

共生教育构建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工具、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生教育的核心在于构建内部共生与外部共生及其相互间的互利共生教育关系,实现教育价值最大化。

比如,本国教育与他国教育,既发展国内的共生教育,也要发展国际化教育,促进本土教育与国际化教育的共生发展。

又比如,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既要发展基础共生教育,也要发展高等共生教育,促进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协调共生发展。

再比如,学校内部要促进学校各教育要素全息共生发展,又要加强学校外各种教育要素的联系和整合,促进校际、校社、校企、校政的互利发展。

解决本国内部教育本国教育与外国教育共生教育具有民主性、科学性、公平性、竞争性、多元性、独立性、理想性、实践性、规则性等特性。

共生教育培养人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正义、和谐的价值观,培养人的科学思维、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能力。引领国家民主法治建设、健全的市场经济建设、现代文明建设和绿色生态环境建设,让人类社会行走在健康发展的道路上。

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保护、发展民众的教育利益;促进教育公平竞争,增强教育活力和创造力。共生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包容和吸收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教育传承和创新教育文明,形成多元一体的教育共生体。

独立性体现在体制设计安排上应构建与立法、司法、行政并行的教育独立制约机制;教育价值观应该建立在人类的普适价值观上,超越集团、党派、民族甚至国家利益,培养成为一个能够走向世界、吸纳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现代公民。

中国网教育频道|罗崇敏:共生教育论

培养人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认真执行规则的能力,使人用规则守护人生,用规则看守世界,使人在有序的环境中发展。培养追求真理和服从真理的意识,增长追求和捍卫真理的能力;使人产生共生信仰,有共生实践和创造能力。

共生教育既是理想的教育,又是现实的教育;共生教育体现在个人和家庭,又体现在整个社会;既是体现在团队组织的教育中,又体现在国家民族的教育中,甚至也体现在全人类的教育中。

共生教育追求的既是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类共生社会的伟大理想,更是各类教育各个阶段的具体实践,是对每个人的具体而完整的教育,是培养人类社会“活性细胞”的具体实践。

人类教育从原始共生教育走向古代独生教育,再走向现代独生、共生混合教育,最终走向未来共生教育,是人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人类共生社会的必然选择。

  • 有思想的教育才能培养有智慧的人

共生教育深刻反映了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什么?我们认为,教育是发展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实现人的价值,引领人类文明共生的社会活动过程。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民族、是人类自由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教育促进每个人生命、生存和生活的发展,实现人的存在价值。教育因自由思想而产生。“我思故我在”,有思想的教育才能存在,有思想的教育才能培养有思想的人、有智慧的人、有灵魂的人、有价值的人。

人的生命本无价值,是因为教育赋予人的生命价值,实现人的存在价值。教育引领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转变,引领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管理方式转变。

思维是地球上的花朵,人和动物的主要区别在于人是有思维、有创造的社会性生物,教育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思维方式的转变带来行为方式的转变,使人的行为不断的走向社会化,走向文明和规范。

教育使人类告别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告别刀耕火种的生产生活方式,告别挥霍奢侈的物质主义生活,逐步走向文明健康、简约生态的生活。

中国网教育频道|罗崇敏:共生教育论

教育使人类建立和创新规则,转变社会管理方式,促进社会文明管理、科学管理和依法管理,使人类在社会文明规则中有序运行。教育促进人类文明共生,促进人类、自然及宇宙共同生命体的建设。

恰恰相反,体现人类中心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极权主义、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独生教育,背离教育的本质,异化教育的价值。

独生教育扼杀个体生命自由独立的存在和发展,奴役人的灵魂和思想,培养人的唯心与唯物的二元对立思维和有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间的社会暴力对抗和剥夺,制造人与人、人与社会、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人类与自然的对抗和互害,完全背离了教育的本质。

共生教育具有促进人性、社会性、自然性有机统一,培养和发展真善美的人性,使人心理、生理、情智、能力和谐发展;培养和发展人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规则的社会性,促进人的社会化;培养和发展人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共生教育促进组织与组织、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人类与宇宙共生、共创、共享,消除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两极对立。共生教育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促进政治文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实现和发展人们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

共生教育追求的不只是同质共生,也促进异质共生,保护个性,发展共性,相互依存,彼此成就,共生共荣。

2016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的研究报告,核心理念是“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教育是全球共同利益”,充分体现了共生教育的思想。

  • 教育信息化有力推进国际化教育

共生教育是建设人类共生社会的选择。

整个世界,天地万物都是一个共生、共存、共融、共同发展的有机世界。各种事物、各个单元包括人类在内都不可离开和超越这个有机体。

人类社会活动无非是以人为主体,将资源(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人力资源)转化为财富(物质财富、文化财富、精神财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地球与宇宙的协调演化过程而已。

大自然的本性就是厌恶任何生物独占世界的现象,所以地球上绝对不会有单独存在的生物,共生是生物演化的内在机制。

中国网教育频道|罗崇敏:共生教育论

人类从诞生之后,时至今日,经历了自然共生、自求独生、自觉共生三个阶段,我们把自觉共生的阶段称之为走向共生社会的高级阶段。

共生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人类、人类与自然、自然与宇宙共同生存和发展的社会。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正在进入资本社会、人本社会,最终将进入共生社会,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形态。

人类社会处在资本社会向人本社会过度的时期,资本社会是以物质财富为中心的社会,是以资本为价值取向,为目标追求的社会;人本社会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的价值实现为目标的社会。欧美、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发达国家已进入高级资本社会阶段,正向人本社会转变。

世界上不少国家和地区还处在封建社会向初级资本社会过渡的阶段。共生教育是顺应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共生社会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而重要的社会活动,是建设共生社会的基石。

民主共和制度上的文明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通过共生教育促进资本社会向人本社会的过渡和发展,为世界各国的共生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以联合国、世界货币基金组织、欧共体以及各种国际合作组织的诞生和职责履行,为共生教育的发展创造了国际组织环境和协调机制。

由教育带来的信息化和智能化为发展共生教育提供了新的科学技术条件。

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化促进了人与人、人与物、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地球与宇宙的互联互通。未来的智能化和生物化技术时代将不断地消除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信息屏蔽和能量鸿沟。信息化教育在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方式,改变人们的教育时空观和价值观,改善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创造力。

中国网教育频道|罗崇敏:共生教育论

信息化教育培养人的自由、民主、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培养诚信、互爱、包容、契约的精神和品格。利用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相结合,实体学校与虚拟学校相结合,创客教育与共享教育相结合,促进共生教育的发展。

教育信息化有力推进国际化教育,国际化教育打破国界,使天量海量的教育资源和信息配置和传递到所需要的地方、人群和个人,有力促进了共生教育的发展。

Part2 构建共生教育的逻辑体系

我们探讨共生教育的视野是广义教育,共生教育发展的逻辑应该是以生命、生存和生活教育为主体,价值教育、能力教育、关系思维教育和规则教育的有机构成。

  • 教育要努力去除人类的互害性

价值教育是灵魂,能力教育是核心,关系思维教育是关键,规则教育是保障。

价值教育给予人纵向发展的信念和目标,规则教育给予人横向发展的边际和界限,关系思维教育给予人纵向、横向系统关系思维方式的培养,人的能力和智慧只有在共生关系价值和共同遵守的规则中才有促进人类共同生存和发展积极意义。

价值教育培养人的共生价值,使人有共生信仰、共生德行和共生精神。能力教育培养人的共生能力,使人有共生经验,有共生知识,有共生能力和共生智慧。

关系思维教育培养人与人、人与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思维方式,提高环境系统关系价值率。

规则教育培养人的共生规则意识,使人有创建规则的能力,用规则守护人生,用规则看守世界。规则教育培养人的共生规则意识,使人有创建合理的新规则的能力,用规则守护人生,用规则看守世界。

共生教育的逻辑体系具有公平性、竞争性、多元性、开放性、共创性、共享性、规则性等特性,坚守教育公平,促进教育竞争,建立面对世界的教育开放系统,共同创新教育发展模式,共享教育发展成果,共建共守教育发展规则。

共生教育逻辑体系的基质。

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简称“三生教育”,是共生教育逻辑体系的基质,在教育逻辑体系中具有主体性、本质性、基础性、统领性。

共生教育活动的主体是人、组织和社会,目的是为了人,本质是促进人类与自然文明共生和发展进步,基础是培养有思想、有智慧、有灵魂、自由发展的个体人,三生教育统领共生教育逻辑体系的建构。

三生教育作为共生教育的核心内容、价值教育的实体、能力教育的内容、关系思维教育的核心、规则教育的关键,贯穿在整个教育逻辑体系之中。

在地球上只有人这个物种会进行群体性的相互残害,教育要努力去消除人类的互害性。一千多年来,因为战争而使地球上失去十多亿人的生命,因为环境恶化导致疾病肆虐,每年几千万人失去生命;当下的中国每一年有三百多万人非正常死亡,其中十多万学生非正常死亡。

人类教育特别是中国教育,一方面进化了人种,另一方面也使人种严重退化。教育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能力的培养,特别忽视了人独立能力、选择能力和抗挫能力的培养。

人类教育特别是中国教育,使人的生活价值观扭曲和异化,权力主义和物质主义不断膨胀。

  • 三生教育使人实现人生的幸福

三生教育作为共生教育基质,在于通过生命教育,使受教育者知生命价值,认知生命、热爱生命、安全生命、健康生命、敬畏生命、保护生命,不但认知人类生命,也要认知自然生命,不但敬畏和保护人类生命,也要敬畏和保护其他生命,将生态教育纳入生命教育。

通过生存教育,使受教育者知生存之道,适应生存、学会生存、挑战生存。通过生活教育,使受教育者知生活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生命教育包括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教育,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生存教育是对生命存在的证明;生活教育对生存目标的升华,动物有生存,没有生活,只有人类才有生活。

总之,三生教育使人知生理,调心理,懂伦理,明事理,知情理,守法理,晓哲理,燃烧激情,修炼理性,展示人性的光明、公正、豁达、热情、快乐、进取。

三生教育使人认知生命的价值、增长生存的智慧、培养生活的信仰,实现人生的幸福,促进人类的文明共生。人类有三种基本信仰,即生活信仰、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

三生教育主要培养人的生活信仰,就是人的生之信、活之仰,使人树立自由生活、独立生活、创造生活、幸福生活的信仰,使人追求的是生命之真、生存之善、生活之美。在这个基础上,培养人选择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的理性。

三生教育培养人类共生价值,使人类生长共生智慧,建构共生关系,创建共生规则。

三生教育是家庭应该接受的教育,是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应该接受的教育,是人类应该共同接受的教育。

三生教育应进入各类教育之中,应贯穿在个体人的终身教育过程,应贯彻在人类共生教育全过程。

共生教育的价值体系。

人类活动是认识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发展价值和价值判断的过程。人是价值的价值,教育创造了人的价值,一切有劳动印记产品的价值,包括物质产品、文化产品、精神产品的价值都是人的价值的外化。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政党建设都是人在建设,其建设的成果都是人的价值的外化和实现。

教育不是为政治服务,不是为经济服务,不是为文化服务,教育是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为实现人的存在价值服务。

中国网教育频道|罗崇敏:共生教育论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创造了教育,教育创造了人类的存在价值。在人类社会活动领域的价值评判上,教育价值应高于一切价值,一切智慧源于教育智慧。教育使人和其他动物产生价值区别,使人类有思维,有知识,有能力,有智慧。如果没有教育,人类还在山洞里或在大树上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不会从原始人进化为现代人。

共生教育应构建“五位一体”的共生教育价值体系。构建“独立自由”的主体价值,培养人的自由思想、独立人格、生活尊严。

构建“教真育爱”的根本价值,教真理,学真知,做真人,行真事,培育爱心,爱人,爱智慧,爱国家,爱社会,爱自然,爱宇宙。

构建“传知授业”的实用价值,传授知识和经验,获得生存的能力。构建“和谐共振”的普世价值,崇尚和践行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公正、人权、诚信、法治的价值观。构建“幸福人类”的终极价值,幸福每一个人,幸福每一个民族,幸福整个人类。

共生教育的能力体系。

能力是人对自然和社会探索、认知、改造、利用水平的度量。共生能力是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类与地球共同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这种能力从国家和人类宏观层面上讲是经济能力、政治能力、文化能力、管理能力,及人口再生产、物质再生产、文化再生产的能力。

从中观群体和微观个体上讲,主要是指人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发展能力、合作能力、责任能力等。

以能力表现的活动领域的不同来划分,教育培养人的一般能力,如感知能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注意力等;培养人的特殊能力,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写作能力等;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如在活动中创造出独特的、新颖的、有社会价值产品的能力;培养人的认知能力,如个体接受信息、加工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培养人的元认知能力,如个人怎么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怎样从已知的可能性中去选择解决问题和目标判断。

教育培养人和人类的共生能力。主要是针对个体人的社会化、共生化的发展而进行的,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责任能力。

在训练人的思维能力过程中,建构共生思维,消除独生思维。培养人们个体和群体学习的能力,及合作探究和理性选择的能力,激发创造兴趣,培养创造生活、创造事业、创造学习的能力。

共生能力的培养是改造、融合和提升“独自”能力的过程,它使个体能力转化为群体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为个人负责,为家庭负责,为社会负责,为民族负责,为人类负责的能力。

最终,将个体、团队,乃至各民族的独自特有的能力转化为促进人类共同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中国网教育频道|罗崇敏:共生教育论

共生教育的关系思维体系。

相对于独生教育注重实体和个体思维培养,共生教育更注重人的关系和系统思维培养,也就是以“关系的眼光”看待一切的思维的培养,使我们在联系中了解和把握人和事物的本质,构建人类社会活动的最大价值。

共生教育注重培养人的共生思维,滋养人的共生心灵,自觉建构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自然与宇宙共生关系,共同建设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教育环境。

就广义教育而言,要建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团队教育等教育结构共生关系。构建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的类别共生教育体系。

从教育内容上,要形成人文教育、科学教育、综合教育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教育内容体系。从教育制度关系上讲,应该作出公立学校、私立学校、股份制学校、委托代理制学校,及全日制学校、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公平竞争和共生发展的关系制度安排。使学校真正成为独立自由的办学法人主体,依法享有和承担办学的权力和责任,使政府部门真正成为对办学服务主体,依法履行管理服务职能。

共生教育注重国际化教育的发展,共生教育中的国际化教育是培养各国学生对于世界共生性问题的知识、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国际化教育以国际化思维、本土化行动、现代化目标,不同种族、不同国籍、不同区域共建、共创、共享人类教育资源。以宇宙视野、全球胸怀、本土行动、共生目标,培养有自由意志、大爱情怀、合作创造、宇宙责任的意识和能力的现代公民。

共生教育的规则体系。

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是规则的创建,是人类摆脱动物属性的丛林法则。人类共同生存和发展必须以规则作保障。我们不但要敬畏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更要敬畏人类共同的规则。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是具有创造性的社会生物群,没有规则人和人类就不可能共同生存和发展;没有规则人们的信仰和能力就失去理性,成为脱缰的野马肆意践踏人类和自然界的利益。

从人类社会系统结构上可将规则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宏观上的国际社会规则,二是中观上的民族、国家和区域共同体规则,三是微观上的社区、企业、家庭规则。从领域划分,可分为经济规则、政治规则、文化规则、社会公共规则、保护生态规则、守护地球规则。

非常遗憾的是时至今日人类创造的很多规章制度不但束缚了人类的天性,破坏了人们的幸福,还使人类的共生天性服从于与它相矛盾的规章制度,导致人类的灾难接踵而至。

共生教育所要求的是共生规则的教育,是维护共同生命体和共同利益的规则教育,是促进人类共同生存和发展的教育,教育是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教育。

通过共生规则教育,使人增强规则意识,提高规则创造的能力和坚守共同规则的能力,自觉用规则看守人生,用规则守护社会,用规则监守世界,用规则保护地球。

规则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使人盲目的执行统治者制造的规则,在于能够共同创建规则,遵守规则,服从规则,一切规则,都是围绕人的和谐共处及人生幸福而构建的,而不是为了奴役与统治服务的。

人类最伟大的创新不是科技创新,而是制度创新。规则教育引领人类教育制度的创新,规则教育引领团队、地区、民族、国家,乃至人类的制度创新,创建富有竞争力、创造力和公正力的共生制度。

构建逻辑体系的技术方式。

构建共生教育逻辑体系的技术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比如说,因教育而带来的信息技术、量子力学、生物技术,及生命科学的发展,将会为共生教育提供更完善而先进的技术方式。

共生教育一方面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发展共生教育。人类生存的方式,主要以三种形式出现。一种是物质,一种是能量,还有一种是信息。没有了信息,物质与能量,都是处于自在状态,成不了人类的生存条件。

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教育信息技术是构建当代共生教育逻辑体系和建设各类教育共同生命体的重要技术方式之一。

中国网教育频道|罗崇敏:共生教育论

教育带来的信息化是上世纪最伟大的技术发明,这一伟大发明在不断推进人类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管理方式的转变,更将推进独生教育方式向共生教育方式的转变。

教育信息化给共生教育带来的是幸运,给独生教育带来的是不幸。共生教育拥抱信息化,独生教育排斥信息化。人类几乎所有的发明都是解决体力的问题、知觉的问题,是感官的延伸,四肢的延伸,对人类智力有帮助的发明很少。

珠算可计算,纸张可储存,计算机能计算可存储,计算机的发明是人类智力的延伸。信息化能搜索会联想可思考,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是人类智慧的延伸,是人类走向智能化的基础。

信息化改变不了教育的本质,但它可以改变教育的形态和方式,催生和促进共生教育。要培养全社会的教育信息化意识,在各类教育中,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消除教育资源孤岛,形成学校性、区域性、世界性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网。

培养学生和公民教育信息化兴趣和能力,变革教育教学方式,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学习、教学、实践和管理活动。

充分利用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加强互联网建设的投入,进行互联网和智能化技术的创新。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民主、自由、公平和创新,推进人类共生教育的发展。

Part3 建设各类教育生命共同体

我们所说的各类教育共生体是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团队教育等各类教育自身的要素全息,协调和谐,全面发展,以及与其他类教育共生共长、相互促进而形成的共生教育有机体。我们这里所阐述的社会教育主要是指公民教育、终身教育、宗教教育、社会文化环境教育。团队教育最主要是指机构组织内部的教育,包括企业和机构的员工教育、政府的公务员教育、政党的党员教育和军队军人教育等。

各类教育都应该围绕共生教育的逻辑体系实施价值教育、能力教育、关系思维教育和规则教育,实施生命、生存和生活教育,形成各类教育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共生教育有机体。

  • “关于学生核心素养讨论”是中国教育的进步

共生教育中的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专门人员承担,在专门的机构,进行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共生教育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是人类现代教育的根本特征,是进行人类共生教育最广泛、最集中、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应在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中进行共生价值的构建、共生能力的培养、共生关系思维、共生规则的训练。

由于学校教育基本上是各国政府进行国民培养和训练的核心教育基地,学校教育很容易成为统治者的统治工具,统治者利用权力直接操控学校的办学资源,向老师和学生灌输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统治者实施统治的各种需要,培养政治奴仆和接班人,使学校教育成为政治“独生教育”的教场。

各国政府应以共生教育思想为指导,应制定和完善学校共生教育的制度和体制,为学校实施共生教育提供法律保障和构建社会环境。在专制政治体制下的学校教育并不意味着失去共生教育的条件,因为共生教育体现的是人类教育的本质,我们虽然不能改变教育大环境,但也可以改变学校教育小环境实施共生教育。

学校教育要构建师生共生、师师共生、生生共生的主体共生关系;构建家庭与学校共生、家长与老师共生、学校与社会共生的环境关系;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共生素质关系;从教育内容上来讲,应该构建人文、科学、思维的知识共生体。

将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有机统一,对学生进行完整的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和民主政治的教育,使学生生理、心理、情感、知识、能力、价值得到过程性和系统性的培养,成为有自由思想、独立人格、大爱情怀、创造能力、社会责任、敬畏规则、幸福生活的现代人。

中国教育部发起的“关于学生核心素养讨论”后,形成的“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的基本内容,虽然有重复和杂糅的问题,但体现着共生教育思想,贯穿着生命、生存和生活教育的基质,是中国教育的一个进步。

应变革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使学校教育的内容体现真理性、能力性、价值性和规则性,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相长。构建和完善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共生体系,使各类教育相互促进。

根据人类的演化进程、人的心智发育速度、教育信息技术发展、教育资源共享、人的创造心理和能力的年龄特征,同时考虑教育成本降低核教育价值提高等方面因素,现在普遍实施的12年基础教育学制,应该进行变革。

中国网教育频道|罗崇敏:共生教育论

我们主张各国实施世界通行的普遍实行10年教育学制。学生八年级后进行分流,70%左右的学生进入职业教育体系学习,30%左右的进入普通教育体系学习。

变革教育评价制度,彻底改变用唯一的考试代表全部的评价标准的体制,建构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个性化而又全面的发展。

拥抱互联网,运用信息化技术变革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提高学校教育价值率。促进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学生与老师互联互通、共生共享。

培养教师的共生价值观,使教师成为人师、经师和业师,以爱心滋养爱心,以能力生长能力,以创造激发创造,以幸福传承幸福。

传承和培养学校共生文化,实施学校共生管理,将利益管理、愿景管理、价值管理和规则管理融入到学校全程管理、系统管理、精致管理之中,增强学校内生活力和外联凝聚力,提高社会影响力。

要致力于建设良好的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使教育成为人们挥之不去的情感,使学校成为民族心中永远的丰碑,使教师成为人类智慧的化身。

  • 共生家庭教育应遵循孩子的生长规律

共生教育中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父母对子女及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的教育,是实施共生教育的基础和起点。

共生家庭教育是培养家庭共生观和共生能力的教育,应坚持道法自然的教育观,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父母发展的规律和家庭教育的规律,坚守孩子的天性,发现孩子的天赋,发展孩子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促进家庭的幸福。

家庭教育培养正常的孩子和普通人。

培养会看、会想、会说、会做、会玩、会吃、会睡的正常孩子,使孩子安全生命,健康生命,生长生存能力,知道文明生活。

培养有自由意志、独立人格、创造能力、社会责任、幸福生活的普通人。

中国的家庭教育存在控制性、取代性、溺爱性、功利性、冲突性等严重问题,政府控制孩子的思想,家庭取代孩子的成长,各个方面向孩子灌输功利意识,家庭教育不但给孩子带来价值冲突,还培养了暴力行为。

溺爱和宠爱孩子,使孩子不但失去了独立生长的能力,更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和价值。解决这些问题不但需要家庭的努力,也需要政府的努力。

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情是做父母。父母要提高自身素质,学会做父母,肩负培养孩子的责任,建设和谐文明的家庭共生文化,使孩子快乐成长,健康成长。家庭共生教育要以家庭共生价值观的培养为灵魂,对孩子进行情境教育、情缘教育、情爱教育、情智教育、情节教育。

让孩子在文明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在各类不同的人群中生长交往能力,在被爱和施爱中培养爱心,在培养情趣中生长知识,在生命、生存和生活体验中生长能力和智慧。政府应承担促进家庭共生教育的责任,对父母教育、幼儿教育、家庭教育管理、家庭教育投资作出制度安排。

  • 公民教育使民众具有自觉的公民道德

共生教育中的社会教育。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教育职能是通过社会教育来实现的,发展到今天的现代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已经成为人类教育的三种教育形态。

社会教育中的共生教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公民教育、宗教教育、文化环境教育、终身教育。公民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首要任务,公民教育是培育人们有效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明达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综合体。

公民教育是培养以民主政体相一致的公民意识,其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公民权利和公民责任,使政治制度的集体行为让每一个集体中的人都能享受平等的法律、政治、社会、经济的权利;公民责任是指为了确保民主共生政治制度能够运行,每个个人必须承担义务和做出牺牲,维护民主共同体和防止专制独裁政治的产生。

专制和独裁政体培养是效忠统治者的国民和臣民。他们通过思想灌输、反复洗脑和相互感染的手段,对民众进行党化、奴化的政治思想宣传教育,培养条件反射机能,营造意识形态神话,使全民处于无意识和无理智状态。

民主政体下的公民教育使民众具有民主政治的自愿性质、理性的公民主体意识和自觉的道德行为;使民众消除人与人之间、种族之间、国民之间的冲突意识,培养共生、共创、共享、共荣的能力和价值观;使民众具有敬畏和保护生命的能力,具有生存和生活的信仰和能力,实现自身的存在价值。

宗教教育要坚守信仰自由的精神,坚守宪法的原则,遵循办教规则,学习和尊重多元宗教,形成多元宗教、多元文化的共识,培养和谐共生、相互涵容、人格健全、品质高尚、富有爱心的宗教人员和信教公民。

信仰的形成是一个人精神品质成熟的标准,一个人的信仰应该交由个体生命的感悟与自然选择,学校及社会不应该过多干扰,学校教育独立于宗教。这是保持宗教信仰自由的必要步骤。

社会文化环境教育主要是政府公共文化机构、社区文化机构和民间文化机构,利用媒体机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体验馆和各种文化艺术体育活动所进行的教育。

这样的教育形式具有广阔性、多样性、多变性、复杂性、相益性、开放性等特点,从城市到农村,从青少年到中老年都可以得到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教育,使受教育者丰富兴趣,生长知识,平等交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终身教育是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人们在一生各个阶段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教育的统一综合。

我们所探讨的社会终身教育主要是指除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以外社会应该提供和受教育者应该利用的教育机会所进行的教育,特别是成年人和老年人应该接受的教育。

共生教育所追求的终身教育是建立共生教育体,使人一生接受完整的教育;建立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家庭;提供使人无人不学、无时不学、无处不学的机会和资源,将学习变为人们的一种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 应把共生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到政党教育中

共生教育中的团队教育。

我们所讲的团队教育主要是在企业机构的人员中、政府机构官员中、军队军人中、政党党员中等所进行的共生价值、共生能力、共生关系和共生规则的教育。

我们将团队教育从社会教育中分离出来阐述,主要是因为各种机构团队是一个有生命力的自组织共生体,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基本规则,但它又必须与社会其他组织机构,与服务对象和消费者产生共生关系,他们就是共生社会建设重要的主体部分,社会精英基本上都在这样的团队中,对其进行共生教育对促进共生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特殊的意义。

企业和各类机构要将自由、平等、正义、诚信、契约、规则和环境价值观融入自身价值体系和团队文化建设中,自由竞争,坚守规则,自觉承担市场责任和公共责任,为消费者负责,为社会负责,建设企业和机构内的共同生命体,促进企业共生发展。

在政府公务员的共生教育中,要注重权力来源教育,依法行使权力的教育,责任能力的教育,清廉自律的教育。

公务员的共生教育核心部位是服务社会的教育,要依法履行职责,把权力锁在法治制的铁笼里面,政府官员既要培养国家发展观念,更要增强世界共生意识,以国际化视野、本土化行动、现代化目标履行人民赋予的职责,消除狭隘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

中国网教育频道|罗崇敏:共生教育论

要运用国际相关组织机构,对各国国家元首进行世界共生观和共生规则的教育,并利用国际力量,遏制和制止国家元首破坏世界共生的行动,共同守护世界,保护地球,共生发展。民主政体才可能造就伟大的人民和卓越的领导,国家领导集团和元首应努力推进民主政治教育,肩负民主政体建设的责任。

军队是国家的政治工具和暴力手段,“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军队的共生教育,要培养军队既要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也要维护世界的和平和人类的共生的崇高信念。

要培养军人勇敢、奉献、荣誉、正义、和平、尊严的价值观,提高军人军事素养,培养军人高尚的共生品格,肩负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共生的使命。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政党教育活动一般采取专业化或非专业化的培养和教育方式,对党员和党的干部进行教育和培养。党性教育、党的价值观教育、党的宗旨目标教育是政党教育的主要内容,应把共生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到政党教育的各个方面,使政党教育的人性教育、社会性教育和党性教育融为一体,使执政党和在野党能够坚守共生价值观,制定和实施促进本国、本民族,乃至世界和地球共同生存和发展的政策。

总之,生命之源,共生一体;万物之本,共同生存。共生是人类昨天诞生的本源,也是人类今天成长的动力,更是人类明天追求的理想。

共生教育是遵循人类乃至宇宙发展本质和规律,体现教育本真,肩负促进人类共同生存和发展的教育。

我们要认识人类共生教育发展的必然性,积极构建共生教育逻辑体系,推进各类教育生命共生体的发展,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人类与宇宙的的共同生存发展。

本文为中国网教育频道独家发布,已获得作者授权,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