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武這樣飽含文明的土地,怎麼可能沉寂?

每次來易武,都要去納麼田找王俊,這裡是去易武街的必經之路。

“納麼”,傣語,豐收之田的意思。這裡也確實符合豐收的條件,土地肥沃,水源充沛。

《傣族社會歷史調查》中,“納麼”是祭鬼田的意思。“納麼”是豐收田的說法,出自《西雙版納傣語地名研究》。


由於歷史原因,上世紀中葉很多易武其它寨子的人都到這裡來種田,這裡也漸漸形成一個漢族村落。

易武這樣飽含文明的土地,怎麼可能沉寂?


▲納麼田剛剛收割後的稻田

七十年代,本來住在易武老街的一家人遭遇了火災,王俊的母親王琴當時還是孩子,和姐姐一起目睹了自家房屋的灰飛煙滅。她說,姐姐當時在哭,她只是覺得燒得很好看。大火中只有一隻老母雞躲在石頭縫中沒有被燒到,成了家裡僅存的財物。

還好她的父親正在納麼田開地,全家人就搬到了新家。那隻老母雞也帶到了這裡頤養天年。

納麼田應了這個名字,總是豐收。王家的日子過得雖然辛苦,但在那個年代,比起易武大部分人家,要好不少。

易武這樣飽含文明的土地,怎麼可能沉寂?


▲納麼田剛剛收割後的稻田

之所以總是豐收,除了自然條件,更重要的是她家會種莊稼。

可以總結為兩點:

1、看品種。比如種水稻,老品種、雜交稻,各有各的種法。比如她知道老品種會發蓬,一個槽裡放多了反而不好。別人家種十幾株秧苗的位置,她只種三株。由於預留空間大,根系更容易發達,吸收面積大,到最後收成和品質都比密集種植的方法好。

2、合理使用土地。栽秧一律從左到右,一排種到頭,回到開始的位置,往側面走一步,再來一排,這樣種才整齊。栽著過去一排,轉身又栽著回來一排的方法是快一點,但是容易對不齊。而整齊不是為了好看,而是要合理充分地使用土地。

後來大家也都學聰明瞭,看著王家種什麼品種,就跟著種。很多人還請王阿姨去教怎麼種莊稼, 她說也不想去,自己又不是領導。

易武這樣飽含文明的土地,怎麼可能沉寂?


▲易武老品種

除了莊稼,王阿姨說小時候家的茶葉也賣得好,為什麼呢?是因為品種好。她小時候就發現,有些茶的葉背絨毛長,做出來幹茶漂亮。

除了這些厲害之處,她還有一個曾中考考了西雙版納州狀元的兒子。

易武這樣飽含文明的土地,怎麼可能沉寂?


▲王琴

王俊觀察母親種稻子的方法,明白了茶葉要品質好,也需要注意這兩點。品種和種植方式。

他在自己家的荒地裡開了一片茶園,名曰“百茶園”。多年以來從各個名山頭覓得原生種種植在這裡,裡面有來自老班章、冰島、景邁等等雲南名山的品種,還有十里香這樣的稀罕物。順帶提一句,我也為這片茶園貢獻了兩株華茶一號,是幾年前我去福鼎帶回來的盆栽。在同樣的種植條件下,不同品種展現著不同風貌,隨著時間的推移,王俊對茶葉品種的把握也越來越準確。

他還把自家的一塊臺地茶園重新改造,首先砍掉一部分,降低種植密度,剩下的不採摘不修剪,任其長高。由於這片茶園種植時間早,約為80年代初期,根系已較為發達,於是長得很快,9年的放養後,最高的樹可達10米。現在試製,品質已與易武古樹茶無差異。但王俊打算繼續放養下去,不知道未來,這樣的茶又會達到怎樣的境界。

易武這樣飽含文明的土地,怎麼可能沉寂?


▲在練武的王俊

這次在易武調查古法制茶,王阿姨給了很多幫助。我明白了易武之所以製茶有法,正是有一代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綿延沉積。這樣飽含文明的土地,怎麼可能在普洱茶大熱的今天沉寂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