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12日回購 騰訊能重演「回購就漲」劇情嗎?

連續12日回購 騰訊能重演“回購就漲”劇情嗎?

騰訊控股(0700.HK)在時隔4年多時間後,再次開啟了持續的回購。

據港交所公告顯示,9月24日,騰訊控股再度耗資3845萬港元回購11.7萬股,為連續第12日出手回購。

自今年初創出股價新高、總市值一度突破5700億美元后,騰訊便跟隨大盤開始下跌,2月初至今跌幅達30%。騰訊從9月7日開始連續進行了12個交易日的回購,涉資約4.3億元。

截至9月18日,騰訊控股最新滾動市盈率為31.93倍,其估值已經跌至近5年新低,處於歷史估值的底部區間。2011年底,騰訊控股創下歷史最低市盈率(TTM)為22倍左右。

騰訊公司發言人表示,回購反映我們對公司的基本因素和業務的長遠價值充滿信心。

這已經不是新聞,也不是騰訊歷史上第一次回購。實際上,在2004年上市後不久,騰訊就進行過金額巨大的回購,對當時的股價形成了支撐。後來,由於公司股價持續的上漲,早期的這些回購獲得了數以百倍的回報。次貸危機、3Q大戰期間,股價下跌,騰訊亦大手筆回購,這批迴購後來獲得了數以10倍計的回報。

國王金融分析師表示,進入2018年後,騰訊迎來多事之秋,面臨著外患內憂。二級市場是宏觀經濟的直觀體現,一個無法逾越的背景是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再者,新經濟先後赴港上市,更有小米、中國鐵塔、美團等巨無霸企業對市場資金形成分流;迴歸到騰訊本身,現金牛業務面臨著版號停發、增量遊戲無法變現的考量。

根據騰訊2018Q2財報,騰訊單季淨利潤出現了13年來首次同比下滑。以遊戲來看,騰訊手遊收入同比增長19%、環比下降19%至176億元人民幣;端遊收入同比下降5%、環比下降8%至129億元。

2018年對於騰訊來說很關鍵。這一年騰訊開始又一次攻向B端市場,總裁劉熾平稱不相信騰訊沒有to B基因。

出現在騰訊財報裡的“其他”業務是騰訊近兩年來增長速度最快的業務,主要包括雲和支付,這也正是騰訊B端市場的主要工具。國王金融分析師表示,阿里巴巴或許有領先優勢,但這一次騰訊不是赤手空拳上陣。在線下一些場景,微信支付支付量要超過支付寶。 騰訊不能僅僅看作為遊戲公司,作為以社交工具起家的互聯網公司,未來還有很多的增長點,比如騰訊的小程序以及此前並未著力開發的廣告業務。

回購動作或許無法阻擋股票的下行趨勢,但至少彰顯了管理層對公司的信心。

國王金融分析師表示,對比騰訊以上幾次大規模回購的歷史,可以看出騰訊此次的回購計劃可能僅是開始,同時,從歷次大回購之後開始大幅上漲的歷史規律,這一次會不會再次上演回購後反彈也是一件非常值得期待的劇情。

至於估值,今年以來投資人以腳投票持續賣出騰訊股份已表示看空了,但券商的觀點依然堅挺,各有各的判斷和依據。究竟騰訊未來的表現如何,讓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