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企转战化妆品 跨栏式转型门槛有多高?

药企转战化妆品 跨栏式转型门槛有多高?

近日,“痔疮神药”马应龙发布公告,将成立子公司武汉马应龙大健康有限公司,马应龙药业出资3200万元,持股比例64%。新公司主营功能性化妆品,功能性食品等业务。化妆品方面,将提供化妆品研发、生产、批发、零售,提供技术转让及技术咨询等服务。

药企转战化妆品 跨栏式转型门槛有多高?


马应龙作为一家医药公司,痔疮膏是其拳头产品。

据中康资讯《2017年痔疮用药市场竞争态势研究》,2017年国内零售终端痔疮用药市场上,马应龙的占有率达49.6% ,持续保持市场的绝对领先地位。旗下子公司目前还控股和经营着37家肛肠专科连锁医院和肛肠诊疗中心。

医药公司向大健康领域发展也算合情合理。但是以生产痔疮膏出名的马应龙开始做化妆品,马应龙转型升级,口味由重变轻,发生了什么?

是冲动还是深谋远虑

马应龙出乎意料的决定可以从财报中找到蛛丝马迹。据马应龙2018中报显示,其净利润为1.03亿元,而2017年为1.74亿元,同比下降41.13%。由此看来,财务压力或许是马应龙转型的动力之一。


药企转战化妆品 跨栏式转型门槛有多高?


除了自身经营压力以外,医药行业风险也为马应龙的转型提出了要求。马应龙在其2018年中报表示,因为公司业务涉及医药工业、医药流通、医院诊疗,所以受国家各种相关法规及行业政策影响较大,并将面临药品降价风险、药品研发风险等问题。


药企转战化妆品 跨栏式转型门槛有多高?

相对于医药行业,化妆品行业的风险相对要小一些,而且毛利润相当高,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全球最大的化妆品公司欧莱雅的毛利率为71.58%,另一化妆品巨头雅诗兰黛的毛利率为80.6%,亚洲最大的化妆品公司日本资生堂集团毛利率约为75.59%,中国本土化妆品公司上海家化护肤类产品的毛利率为77.7%。

化妆品行业低风险、高收益的特性是马应龙转型化妆品的动力。另外,马应龙跨界做化妆品还真不是一时兴起。

1582年,马应龙在广州开业,当时就是一家专营眼药的药店。网上一直流传着马应龙痔疮膏祛黑眼圈功效明显的“偏方”,2009年,该公司推出了第一只眼霜“马应龙八宝眼霜”,并发展出祛眼袋、祛黑眼圈等细分功能产品,此后还推出了面部护理套装,由此看来,马应龙还具备转型化妆品的经验。


药企转战化妆品 跨栏式转型门槛有多高?


而且从整个行业来说,许多制药企业陆续进入化妆品领域,国际上日本乐敦制药推出了曼秀雷敦个人护理系列,葛兰素史克推出了舒适达牙膏,利洁时集团推出了薇婷脱毛膏,罗氏推出了潘婷洗发膏……,国内同仁堂旗下推出了伊妆、同仁本草和丽颜坊系列,片仔癀药业推出了药妆,云南白药推出了采之汲品牌,产品包括面膜和护手霜等,这些产品多是主打纯天然和中草药的概念,并且依靠背后药企来为自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做背书。马应龙转型做化妆品也算是顺应了行业潮流。

转型之路任重道远

但是,马应龙转型做化妆品多少还是有点尴尬。

提到云南白药就知道是止血止痛的百年品牌,云南白药牙膏将云南白药用于口腔保健,以云南白药百年的品牌力作为核心优势,让云南白药牙膏得以借助品牌的力量,顺势而上。而提起马应龙就知道是做痔疮药的,眼霜和痔疮药的关系总有那么点一言难尽的感觉,好比喝干净马桶里纯净的矿泉水,水本身毫无问题,但估计没多少人能跨越过那道心理障碍的门槛。


药企转战化妆品 跨栏式转型门槛有多高?

显然马应龙做化妆品需要重塑新品牌,不能一提到马应龙就想到痔疮膏,想到屁股。

和传统日化企业相比,马应龙在销售渠道上其实并不占优势。

业内分析认为,受政策和渠道等因素限制,药妆在国内处于较为尴尬的位置,原有的药店只是做一下连带销售。事实上国内药企推出的药妆很少出现在商场内,更多是在药店内进行销售,销售情况也不乐观。虽然马应龙大力发展线上零售,但是据天猫数据显示销量一般,而在欧洲和日本药妆渠道及品类占据化妆品较大市场。对比来看,马应龙除了自身渠道和电商方面,还需扩展销售渠道,如娇兰佳人、屈臣氏、万宁等等。


药企转战化妆品 跨栏式转型门槛有多高?


除此之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也是马应龙转型做化妆品的挑战之一。

中国化妆品市场发展较晚,护肤及彩妆中高端品牌被国外集团宝洁、欧莱雅、爱茉莉、Kao花王等旗下品牌占领,以眼霜为例,资生堂、兰蔻、雅诗兰黛等品牌在市场上已经收获了消费者的信赖,而很多人对化妆品的信赖感可能会持续。在这种情况下马应龙化妆品如何突围是对企业的一大考验。

从马应龙转型做化妆品我们学到了什么:

1、 转型最好可以借助于原有品牌,如云南白药牙膏借助于云南白药的止疼止血效果大卖。不能借助原有品牌,则要与固有品牌区分开来,另塑新品牌。

2、 销售渠道不应仅仅依靠原有渠道和线上,转型到那个行业就按照那个行业的销售渠道开展,积极开拓销售渠道才能打开市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