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組織疏解日美貿易摩擦

每次貿易摩擦,都會由貿易會出面與美國企業、政府溝通,調整日本企業之間的出口數額,因此幾乎未發生日企之間的大戰。

去往羽田機場的單軌車站旁,有座40層的“世界貿易中心大廈”。日本貿易會就在那座大廈的6層。貿易會未佔用太多的空間,表面上看,和普通民間團體使用的辦公區域沒有什麼兩樣。

日本貿易會是在1947年成立的。當時日本戰敗剛剛過了兩年,根本談不上對外貿易,一般企業能做的工作,無非是執行聯軍司令部指派的那些事。但此時就有數家不大的日本企業,沒有被動地聽從聯軍司令部的指派,而是共同商討如何更好地完成任務,如何更有效地與聯軍司令部溝通。不管有無貿易機會,大家聯合成立了貿易會。

日本企業的特點從貿易會的成立就能看出來。企業用協會、俱樂部等形式定期聚會,讓政治家、官員參加到相關的活動中,以講演、聚餐會的形式交換信息,保持政府與企業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信息溝通順暢。企業之間處於競爭關係,但並非你死我活的競爭,往往能夠一起把業務做大。

很快,貿易會就在日美貿易問題上發揮了作用。1950年代,日美紡織品貿易摩擦發生,當時日本紡織業從美國方面獲取的盈利“高”達上億美元。金額姑且不論,日本出口的1美元襯衫,很快就風行美國,讓美國成衣廠家幾乎沒有了生存的餘地。進入60年代,日美鋼鐵產品的摩擦甚囂塵上;70年代,家電產品疾風驟雨般地向美國出口;80年開始,汽車出口不斷增加;90年代,日美半導體摩擦……每次貿易摩擦(美方有時稱貿易戰爭),都會由貿易會出面與美國企業、政府溝通,調整日本企業之間的出口數額,因此幾乎未發生日企之間的大戰,日企沒有因日美貿易摩擦而受到太大的損失。

與美國的溝通、向美國政治家解釋日本的情況、讓美國媒體對日本狀況有所理解等,日本貿易會做的工作一點不少。在貿易戰打得最為慘烈的時候,貿易會給美國總統發信,對日美經濟關係做出分析,提交解決問題的具體建議,為緩和矛盾發揮了作用。

1974年1月,日本首相訪問泰國時,當地爆發了聲勢浩大的反日遊行,緊接著是東南亞一些國家發生了反對進口日本產品的暴動。日本該如何處理與其他國家的關係?貿易會早在1973年就已經召集日企商討對策,當年2月,出臺《海外投資行動準則》。70年代後半期以後,日企基本按該準則行動,也基本上沒有再次遭遇當地民眾反對日本投資的情況。

在國家政策、政府機構設置上建言獻策,是貿易會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比如早在1948年它就提出了建設“貿易產業省”(現在的“經濟產業省”)的建言,1951年提出設立“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的意見,這些都得以實現,而且影響深遠。

回過頭來看中國與美國的貿易衝突、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等,感覺我們特別缺少像日本貿易會這樣的能辦具體事的民間組織。

《看世界》2018年8月11日

民間組織疏解日美貿易摩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