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组织疏解日美贸易摩擦

每次贸易摩擦,都会由贸易会出面与美国企业、政府沟通,调整日本企业之间的出口数额,因此几乎未发生日企之间的大战。

去往羽田机场的单轨车站旁,有座40层的“世界贸易中心大厦”。日本贸易会就在那座大厦的6层。贸易会未占用太多的空间,表面上看,和普通民间团体使用的办公区域没有什么两样。

日本贸易会是在1947年成立的。当时日本战败刚刚过了两年,根本谈不上对外贸易,一般企业能做的工作,无非是执行联军司令部指派的那些事。但此时就有数家不大的日本企业,没有被动地听从联军司令部的指派,而是共同商讨如何更好地完成任务,如何更有效地与联军司令部沟通。不管有无贸易机会,大家联合成立了贸易会。

日本企业的特点从贸易会的成立就能看出来。企业用协会、俱乐部等形式定期聚会,让政治家、官员参加到相关的活动中,以讲演、聚餐会的形式交换信息,保持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信息沟通顺畅。企业之间处于竞争关系,但并非你死我活的竞争,往往能够一起把业务做大。

很快,贸易会就在日美贸易问题上发挥了作用。1950年代,日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发生,当时日本纺织业从美国方面获取的盈利“高”达上亿美元。金额姑且不论,日本出口的1美元衬衫,很快就风行美国,让美国成衣厂家几乎没有了生存的余地。进入60年代,日美钢铁产品的摩擦甚嚣尘上;70年代,家电产品疾风骤雨般地向美国出口;80年开始,汽车出口不断增加;90年代,日美半导体摩擦……每次贸易摩擦(美方有时称贸易战争),都会由贸易会出面与美国企业、政府沟通,调整日本企业之间的出口数额,因此几乎未发生日企之间的大战,日企没有因日美贸易摩擦而受到太大的损失。

与美国的沟通、向美国政治家解释日本的情况、让美国媒体对日本状况有所理解等,日本贸易会做的工作一点不少。在贸易战打得最为惨烈的时候,贸易会给美国总统发信,对日美经济关系做出分析,提交解决问题的具体建议,为缓和矛盾发挥了作用。

1974年1月,日本首相访问泰国时,当地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日游行,紧接着是东南亚一些国家发生了反对进口日本产品的暴动。日本该如何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贸易会早在1973年就已经召集日企商讨对策,当年2月,出台《海外投资行动准则》。70年代后半期以后,日企基本按该准则行动,也基本上没有再次遭遇当地民众反对日本投资的情况。

在国家政策、政府机构设置上建言献策,是贸易会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比如早在1948年它就提出了建设“贸易产业省”(现在的“经济产业省”)的建言,1951年提出设立“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的意见,这些都得以实现,而且影响深远。

回过头来看中国与美国的贸易冲突、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等,感觉我们特别缺少像日本贸易会这样的能办具体事的民间组织。

《看世界》2018年8月11日

民间组织疏解日美贸易摩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