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的傲慢

流年不利。

这个词或许对杨国强和他的碧桂园来最恰当不过了。

作为一家成长于三线城市、三流的房企,经过多年山呼海啸般的蓬勃发展,如今已贵为“宇宙第一房企”。作为其掌舵者的杨国强本可以站在高山之巅,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用杨老板自己的话说,可以和王石大哥登登山。当然,其实他也可以像王石一样读读商学院。

但,世事难料。

碧桂园的傲慢

2018年,对于碧桂园的灾难似乎来得有点猛烈。仅一个多月的时间,碧桂园就发生三起共7人死亡的安全事故。其中最为严重的发生7月26日,安徽六安碧桂园城市之光项目建筑工地发生坍塌事故,导致了6人死亡多人受伤的惨剧。

面对一场重大危机,碧桂园的管理层认为需要舆情干预,于是,便邀请国内百家知名媒体和记者来帮碧桂园说道说道。

碧桂园的傲慢

也许在其高层看来,自己还是很有实力的,安全事故自己也是认真对待的,顺便还可以表达一下碧桂园未来的雄心壮志。

然而,很遗憾,自己玩砸了。

当社交媒体曝出此次见面会“藏污纳垢”后,社会一片哗然,质疑不断。

关于这场耗资百万的“媒体秀”犹如风云际会,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这届公关不行,有人认为太过于高调,当然,也有声音认为是丧事喜办,不合时宜。

一场媒体见面会为何如此饱受诟病?笔者发现,交织言论排斥的或对碧桂园某种傲慢的鄙夷。

复盘整个见面会,包含诸多怪异元素。其中香奈儿的伴手礼、不薄的红包、一对一的专人负责的对接等,甚至让参会的媒体从业者都很错愕。

阵容豪华,照顾无微不至,凸显主办方的热情周到。但在不少人看来,这些无非都是一些外在的形式。就好比女人总希望自己是最漂亮一样,无论如何出门都得换身衣服、喷点香水、抹点胭脂。但这都是表面的,其内涵、品性等都不会因为一件衣服、一点香水等外在的东西所改变。更何况,企业召开会议邀请媒体送点礼品、给个车马费红包也基本是潜在的行规,并不是碧桂园独此一家。

事实上,在碧桂园也安排了一些“干货”。据媒体报道,此次活动碧桂园用了大部分的时间来展示其在人才发展观、精准扶贫、SSGF建造体系、质量管理、6000人的设计团队、9000亿元负债、机器人蓝图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绩和美好未来。

最后,一位高管还代表碧桂园向伤亡者家属表达了真诚的歉意。然而遗憾的是,会议主席台坐着一排碧桂园集团领导,表达歉意者只有这位“代表”,其他“金贵”的领导们就那么坐着、看着,这其中就包括掌舵人杨国强。

外界感到疑惑,杨老板既然亲自出席了会议,作为实际掌舵者,为何自己不向公众表达歉意和愧疚。这在笔者看来,无疑是一种傲慢,或者说,杨老板是放不下自己的身段。特别是问鼎房地产江湖大佬后的伟岸高大形象。

或为个人尊严,又或死伤者不过几个“民工”而已。

我们或许可以善良的从小我来理解杨老板的心情,但实际上这恰恰凸显了碧桂园的一种企业文化:安全事故出现是难免的,安全事故我们也是认真的,死伤人了我们又是道歉又是赔偿的,还想怎么着?

这也难怪,据媒体以及参与此次“媒体秀”的记者介绍,整个活动基本都在谈笑风生、欢乐的气氛中度过的。和安全、和人员伤亡无关,一样本来是用来应对危机的活动硬是活生生的搞成了“创业秀”、“宣传秀”、“欢乐秀”。

不知有没有人想过,这对受害者家属来说,是何等残忍。

碧桂园的所为让身为同行的潘石屹嗤之以鼻。8月10日,SOHO中国房源租赁竞拍活动上,潘石屹回答最近房地产死人事件时表示,死了人的企业要反思,在反思会上发着礼物说说笑笑的不严肃。

需要指出的是,在活动现场,碧桂园有关负责人专门不断强调公司对人或人才的尊重,然而在现实中,多起安全事故发生后,对往生者的漠视,让人怀疑哪个到底才是真实的碧桂园。

当然,杨国强在整个活动中并不是没有说话,也谈到了质量与生命,但冲击力或者说爆发力最大的还是那句“我感觉自己是天底下最笨的人”。也许,杨老板觉得自己很委屈,但一个天底下最笨的人却富可敌国,还站在世界之巅说自己最笨,让亿万民众都很惭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就在碧桂园劳师动众地举办媒体见面会之际,笔者所在报馆曾向碧桂园核实事故细节,但翻遍官网,查遍所有渠道只找到一部显示为香港的电话号码。

经过有关人士的指点,求证的记者拨通了一部400开头,提示为碧桂园总部服务监督电话。必须承认,接线员很热情,但当提出采访时,接线员却表示不方便提供电话,并建议先发电子邮件。

诡异的是,采访记者多次发送邮件,均都显示收件人的邮箱已满,无法接受邮件。

以至于至今求证无果。

最后来说说两件听来的事。网上热传的一个碧桂园的管理层谈到一个事情。由于钻头坏了,公司请一个农民工下到地下40米深的深井中取钻头,钻头拿上来了,但农民工因重压死亡的事件。最终以赔偿农民工50万元结束。但钻头值200万元。于是这位管理层认为很合算,非常值得。

另一件事是,碧桂园前首席财务官吴建斌曾出版了一本书,叫《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据传这本书出版后杨国强直接找到了出版社,把所有的存书全部买走并直接买断了这本书,然后甚至追到了作者的新公司要求作者收回给朋友的样书,力求没有一本书流落在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