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刊發中國美院院長許江文章:美美與共的新「城市美學」

《人民日报》刊发中国美院院长许江文章:美美与共的新“城市美学”

《人民日报》刊发中国美院院长许江文章:美美与共的新“城市美学”

美美與共的新“城市美學”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 許江

刊登於《人民日報》9月2日12版美術副刊

何謂“城”?“城,所以盛民也”,城市當以聚興百姓為使命。城之於民,將以其歷史風貌、交往習俗、鄉土生活、情懷特徵、方言口音等,塑造“城人”群體的劃分與歸屬,如北京人、上海人、杭州人等。佳期如夢、深情似水,在建設美麗中國的當下,使城市轉型升級成為智能城市,讓人“詩意地棲居”,不僅是提供某種想象中的城市形象,也不僅是技術性地提供基礎設施,更是營造城市山水化空間及其群體性生活的“流程”,以實現特色型發展引領下的多元化生成和多樣性滿足,這構成新的“城市美學”。在這一過程中,藝術正是城市美學的精神性引領,又是這一美學的日常性顯現。杭州與中國美術學院氤氳淳化、砥礪共建其綿延的“城市美學”,既保留著城市山水的理想,又鋪展開擁江發展的文創大格局。在一步步向前推進中,呈現出重文脈、重生態、重持續的建設素質,向著升級、特色、智能、宜居等方向發展,勇立潮頭。

以藝術創造參與城市營造

景觀,可見可觀之景域。城市景觀,有的是城市歷史生活養成,它連接著百姓勞作的生息,深烙著歷代生命生活的記憶,我們將之稱為“勞作的景觀”;有的是城市規劃與設計出來的,帶著某種旅遊觀光的定製化痕跡,我們稱之為“設計的景觀”。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設計的景觀越來越盛,並與勞作的景觀出現疏離趨勢,很多景觀改造只為觀賞與旅遊之用,切斷了城民原有的勞作生息的“生命臍帶”,由此城市建設逐漸趨同並失去其應有的價值。

作為杭州的一張“金名片”,中國美術學院建校伊始就與浙江的綠水青山、城鄉發展結下不解之緣,在90年的發展中,其在社會中的功能早已超出傳統美育範疇,更直接地介入社會創新力量的開啟、民族創新能力的提升。早在十年前,杭州市政府便與中國美術學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積極探索“市校發展一體化模式”,藉助藝術的力量加快建設生產美、生態美、生活美的美麗杭州。以藝術創造參與城市營造,是中國美術學院參與杭州城市建設的理念之一。

《人民日报》刊发中国美院院长许江文章:美美与共的新“城市美学”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

《人民日报》刊发中国美院院长许江文章:美美与共的新“城市美学”

“三山三校”共同形成山水與人文交織的雙重品字形結構

藝術參與城市營造,重在實現設計的景觀與勞作的景觀內在統一,使城市景觀成為城市群體的精神符碼,承載其心靈認同和記憶。中國美術學院師生參與眾多城市景觀設計,都重在城市生命激勵的承持與更新。像中國美術學院學生對杭州長明寺巷一個存在了41年、傳承了三代的簡陋街頭茶攤的改造,不僅為其設計了“最美涼茶鋪”名稱,還為其設計了自助取杯處等頗具溫度的細節。這些排布在城市街區的小設計,既保存著市井鄉俗,彰顯美好的風土人情,也成就城市建造的細節要素。

《人民日报》刊发中国美院院长许江文章:美美与共的新“城市美学”

中國美術學院學生改造的“最美涼茶鋪”

細節匯大美,藝術凝精魂。2016年G20杭州峰會成功舉辦,其“湖橋”的標誌設計以麗水橋影的韻律,感動人心。杭州籌辦的2022年亞運會,其新出爐的“潮湧”標誌也是以潮水的節奏,聚焦關注。兩個標誌均由中國美術學院教授袁由敏團隊設計完成。在標誌的設計提升討論中,美院專家高度重視重大城市活動對城市精神的鑄造和提升,明確提出用“湖橋”和“潮湧”組成一個城市標誌體系,鑄造知水、親水、美水的精神譜系。

《人民日报》刊发中国美院院长许江文章:美美与共的新“城市美学”

2016年G20杭州峰會會標

《人民日报》刊发中国美院院长许江文章:美美与共的新“城市美学”

2022年杭州亞運會會標

從當下通向未來,城市進化不是單向的、即時即刻的快速發展過程,而是共同且持久的,是帶著特色和活性的,是不同人群、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間的交融學習、共生互興。帶著這種思考,中國美術學院一方面為浙江省打造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國際文化平臺,從舉辦“萬隆·第三世界六十週年”系列論壇、“絲路·思路:克孜爾石窟壁畫國際學術研討會”等大批高質量的學術活動,到主辦中國設計智造大獎、中國國際青年動畫雙年展、西湖國際雕塑邀請展等一系列大型藝術盛事,將杭州與世界串聯在一起,不斷豐富城市的藝術生活和文化內涵;另一方面積極以建築設計來引領對城市未來發展的思考,全程參與上海世博會的策劃與設計工作,完成世博會城市生命館、浙江館、杭州館、寧波館等展館設計任務,提煉出具有前瞻性、引領性且獨具特色的城市美學理念,贏得國際社會廣泛讚譽。

《人民日报》刊发中国美院院长许江文章:美美与共的新“城市美学”

2010年上海世博會城市生命館

《人民日报》刊发中国美院院长许江文章:美美与共的新“城市美学”

2010年上海世博會浙江館

《人民日报》刊发中国美院院长许江文章:美美与共的新“城市美学”

2010年上海世博會浙江館

以文化振興推動城市更新

城市,有山水的挾護,有歷史的積澱,因而具有獨特的文化與個性。在今日城市之建設中,除了設計新的城市景觀,還需讓昔日的人文精神活化到大街小巷,不斷生髮自己的城市精神。為此,中國美術學院提出“城市有機更新”發展新理念,完成中山路綜合保護與有機更新、白馬湖生態旅遊區規劃、杭州地鐵公共藝術工程等重大項目,弘揚此城此地的人文精神面貌和家園理想。

有機更新就是重視城市肌體的血肉關係,讓其像有機生命體一樣地成長,有所為而有所不為地更替和革新。例如2008年,中國美術學院接受杭州市政府委託,啟動中山路綜合保護與有機更新工程。中山路有著悠久的歷史,這一街道上存有很多老建築,如何在改造中還能使老住戶找到家的模樣?我院200多名師生分建築、景觀、業態、旅遊、社區等多個小組到中山路考察,並展開課題式討論。團隊突破傳統城市街道仿古改造“舊包新”的藩籬,把中山路的改造面拉大,突顯立體的城市空間環境,將提升今日城市品質、彰顯市井趣味、提倡多種業態並存的思路納入進來,使其成為“宜居、宜遊、宜商、宜文”的新市區。

《人民日报》刊发中国美院院长许江文章:美美与共的新“城市美学”

杭州中山路南宋御街

讓傳統文化煥發新顏,作為撬動經濟轉型升級、生態環境改善和人民生活品質提升的新引擎,已成為中國美術學院實現城市更新的重要理念,獲得諸多成果。像2006年,王澍主持開建的寧波博物館,面對周邊農村拆遷的現實,他從村民手中回收了600多萬塊、超過40種不同年代的廢磚瓦片鋪設外牆。新館建成,王澍在博物館裡碰到一位多次來訪的老太太,她告訴他:“我原來的家沒有了,但在這座博物館裡,到處都能發現家的痕跡。”再如2015年,中國美術學院、浙江音樂學院和西湖區政府在轉塘核心地帶、湖山與城鄉交匯處共同創建的“之江藝創小鎮”,團隊在加強對城市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風貌整體性、文脈延續性等方面規劃和管控的同時,又創造性地用“生態織造”策略,使兼具不同特性的文化創新因子彌散、蔓延到社區的每一個角落,塑造了作坊帶、產業帶、民藝帶,使其文化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源,形成一座升級版的“浙江文化城”。

《人民日报》刊发中国美院院长许江文章:美美与共的新“城市美学”

寧波博物館(呂恆中 攝)

《人民日报》刊发中国美院院长许江文章:美美与共的新“城市美学”

之江藝創小鎮

《人民日报》刊发中国美院院长许江文章:美美与共的新“城市美学”

之江藝創小鎮

《人民日报》刊发中国美院院长许江文章:美美与共的新“城市美学”

之江藝創小鎮

文化傳統的繼承與活化、城市思想和藝術作品的融合與創新,已成為中國美術學院社會功能的內涵。中國美術學院以視覺文化東方學的人文視野,從空間環境、產業發展、生活方式三個維度打造杭州“東方品質之城”形象,對推動城市有機更新、促進城市轉型升級做出響亮回應,回報杭州一個人文的故園、藝術的重鎮。

以社會美育打造文化高地

藝術教育之使命,在於以美育人心、以藝塑人心。多年來,中國美術學院始終堅守“人民之心、中國之魂”,將教學和育人緊密結合,將藝術與教育統一於人的身心塑造之中,在教學和創作中倡導“像哲人般思考、如工匠般勞作”的哲匠理想,使人才成為提升民族創造力和創新力的重要力量,在當代教育界獨樹一幟。

下鄉,歷來是美院師生深入生活的基本範式和重要傳統。近年來,中國美術學院在此基礎上提出“以鄉土為學院”的教育思想,它不再是簡單的寫生採風,而是融藝術課程與社會工程於一體。十年來,中國美術學院師生行走在全省各地的城鎮鄉村,開展中國村落及鄉土資源普查,持續梳理中國鄉土社會的變遷,構造“鄉土中國”社會檔案;結合鄉村實際情況,制定村落規劃、設計標誌標識、改造村舍環境、設計門戶網站等,開展浙江“美麗鄉村”示範點建設,用藝術才華助力美麗鄉村建設和發展。中國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設計的“浙江省農村文化禮堂視覺形象及符號系統設計”,就講述了一套喚鄉土、識天地、曉人生、論作為的完整世界觀,由此衍生而來的“禮制研究譜系圖”,更是為鄉禮鄉情找到了合適的盛放容器。

《人民日报》刊发中国美院院长许江文章:美美与共的新“城市美学”

中國美術學院開展“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

《人民日报》刊发中国美院院长许江文章:美美与共的新“城市美学”

浙江省農村文化禮堂視覺形象及符號系統設計

中國美術學院也將這種藝術力量傳播至全國各地。國美第一位志願進藏執教的學子熊永松,像一棵雪松,紮根西藏高原20年,為西藏播撒藝術的種子。中國美術學院還持續實施“千村千生”“今日民藝”等系列基層服務計劃,積極參與全國各地新農村規劃建設,以“本土營造”塑造鄉村新風貌,以“今日民藝”服務城鄉新經濟發展。

十年文創,從杭州出發。自2007年起,中國美術學院不斷加強與全國各地城市的校地戰略合作,遍佈浙江、輻射全國,促成與廈門、自貢、貴陽、慈溪、椒江、桐廬、仙居、縉雲等全國40餘座城市,在城市美學、城市營造、公共藝術、視覺傳達、環境藝術等領域的合作,尤其以樣本生態考察作為方法,以文化藝術創造來推動歷史傳承,深耕中國社會,有效推動城鄉發展。2008年,中國美術學院為廈門鼓浪嶼制訂“海市蜃樓”計劃,為這個曾經的閩南孤島、西洋殖島的多元文化生態,繪就一張繼往布新的藍圖。2010年,中國美術學院獲批設立國內首家以藝術創意為特色的大學科技園——中國美術學院國家大學科技園;2018年中國美術學院聯手仙居縣打造“仙居鄉村振興學院”。這些實踐標誌著中國美術學院在實現社會美育、助力城鄉發展等方面進入新階段。

1928年,蔡元培先生在國立藝術院(中國美術學院前身)開學講演中說,把藝術院建在西湖畔,“就是要用美的心來喚醒人心,以真正地完成人們的生活”。雲樹繞堤沙,重湖疊巘清嘉,美的學院、美的湖山、美的城市,這美美與共牽引著多少人的心。異日圖將好景,名城名校共芳華。國立藝術院選址杭州,以其作為美的“發動機”之角色,不僅成就中國現代藝術教育一段佳話,而且對於中國社會的發展,對於城市美學的提升,都有著鑄煉人心、鍛造風神的深遠意義。

來源|《人民日報》 9月2日12版

審稿|丁劍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