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我怎麼就寫起小說來(下)

沈從文:我怎麼就寫起小說來(下)

沈從文:我怎麼就寫起小說來(下)

第4節 一點新的外力,擴大了我的幻想

過不多久,五四餘波衝擊到了我那個邊疆僻地。先是學習 國語注音字母的活動,在部隊中流行,引起了個學文化浪潮。隨後不久地方十三縣聯立中學和師範辦起來了,並辦了個報館,從長沙聘了許多思想前進年青教員,國內新出版的文學和其他書刊,如《改造》、《嚮導》、《新青年》、《創造》、《小說月報》、《東方雜誌》,和南北大都市幾種著名報紙,都一起到了當地中小學教師和印刷工人手中,因此也輾轉到了我的手中。正在發酵一般的青春生命,為這些刊物提出的“如何做人”和“怎麼愛國”等等抽象問題燃燒起來了。讓我有機會用些新的尺寸來衡量客觀環境的是非,也得到一種新的方法、新的認識,來重新考慮自己在環境中的位置。國家的問題太大,一時說不上。

至於個人的未來,要得到正當合理的發展,是聽環境習慣支配,在這裡向上爬作科長、局長、縣長……還是自己來重新安排一下,到另外地方去,作一個正當公民?這類問題和個空鐘一樣,永遠在我思想裡盤旋不息。於是作詩人的興趣,不久即轉移到一個更切實些新的方向上來。由於五四新書刊中提出些問題,涉及新的社會理想和新的作人態度,給了我極大刺激和鼓舞。我起始進一步明確認識到個人和社會的密切關係,以及文學革命對於社會變革的顯著影響。動搖舊社會,建立新制度,做個“抒情詩人”似不如做個寫實小說作家工作紮實而具體。因為後者所表現的,不僅情感或觀念,將是一系列生動活潑的事件。是一些能夠使多數人在另外一時一地,更容易領會共鳴的事件。我原本看過許多新舊小說,隨同五四初期文學運動而產生的白話小說,文字多不文不白,藝術水平既不怎麼高,故事又多矯揉造作,並不能如唐代傳奇明清章回吸引人。特別是寫到下層社會的人事,和我經驗見聞對照,不免如隔靴搔癢。從我生活接觸中所遇到的人和事情,保留在我印象中,以及身邊種種可笑可怕腐敗透頂的情形,切割任何一部分下來,都比當時報刊上所載的新文學作品生動深刻得多。

沈從文:我怎麼就寫起小說來(下)

沈從文:我怎麼就寫起小說來(下)

至於當時正流行的《小說作法》、《新詩作法》等書提出的舉例材料和寫作規矩方法,就更多是莫明其妙。加之,以魯迅先生為首和文學研究會同人為首,對於外國文學的介紹,如耿濟之、沈澤民對十九世紀舊俄作家,李人、李青崖對法國作家,以及胡 愈之、王魯彥等從世界語對於歐洲小國作家作品的介紹,魯迅和其他人對於日本文學的介紹,創造社對於德國作家的介紹,特別是如像契訶夫、莫泊桑等短篇小說的介紹,增加了我對於小說含義範圍廣闊的理解,和終生從事這個工作的嚮往。認為寫小說實在有意思,而且凡事從實際出發,結合生活經驗,用三五千字把一件事一個問題加以表現,比寫詩似乎也容易著筆,能得到良好效果。我所知道的舊社會,許許多多事情,如果能夠用契訶夫或莫泊桑使用的方法,來加以表現,都必然十分活潑生動。並且大有可能超越他們的成就,得出更新的記錄。問題是如何用筆來表現它,如何得到一種適當的機會,用十年八年時間,來學習 訓練好好使用我手中這一枝筆。這件事對現在青年說來,自然簡單容易,因為習 文化學寫作正受新社會全面鼓勵,凡稍有創作才能的文化幹部,都可望得到部分時間從事寫作。但是四十年前我那種生活環境,希望學文學可就實在夠荒唐。若想學會吸鴉片煙,將有成百義務教師,樂意為我服務。想向上爬作個知縣,再討兩個姨太太,並不怎麼困難就可達到目的。即希望繼續在本地做個迂頭迂腦的書呆子,也不太困難,只要凡事和而不同的下去,就成功了。

如說打量要做個什麼“文學作家”,可就如同說要“昇天”般麻煩,因為和現實環境太不相稱,開口說出來便成大家的笑話。至於當時的我呢,既然看了一大堆書,想像可真是夠荒唐,不僅想要做作家,一起始還希望做一個和十九世紀世界上第一流短篇作者競短長的選手。私意認為做作家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寫幾本書也平常自然,能寫得比這一世紀高手更好,代表國家出面去比賽,才真有意義!這種想像來源,除了一面是看過許多小說,寫得並不怎麼好。其次即從小和野孩爬山游水,總是在一種相互競爭中進行,以為寫作也應分是一種工作競賽。既存心要盡一個二十世紀公民的責任,首先就得準備努力來和身邊這四十八盞煙燈宣告完全決裂,重新安排生活和學習。

我為人並不怎麼聰敏,而且絕無什麼天才,只是對學習 有耐心和充滿信心,深信只要不至於餓死,在任何肉體挫折和精神損害困難情形下,進行學習 不會放鬆。而且無論學什麼,一定要把它學懂,學通……於是在一場大病之後,居然有一天,就和這一切終於從此離開,進入北京城,在一個小客店旅客簿上寫下姓名籍貫,並填上“求學”兩個字,成為北京百萬市民的一員,來接受更新的教育和考驗了。

沈從文:我怎麼就寫起小說來(下)

沈從文:我怎麼就寫起小說來(下)

第5節我怎麼就寫起小說來

和當時許多窮學生相同,雙手一肩,到了百萬市民的北京城,只覺得一切陌生而更加冷酷無情。生活上新的起點帶來了新的問題,第一件事即怎麼樣活下去。第一次見到個剛從大學畢業無事可作的親戚,問我:“來做什麼?”我勇敢而天真的回答“來讀書”時,他苦笑了許久:“你來讀書,讀書有什麼用?讀什麼書?你不如說是來北京城打老虎!你真是個天字第一號理想家!我在這裡讀了整十年書,從第一等中學到第一流大學,現在畢了業,還不知從哪裡去找個小差事做。想多留到學校一年半載,等等機會,可作不到!”但是話雖這麼說,他卻是第一個支持我荒唐打算的人,不久即介紹我認識了他老同學董秋斯。董當時在盔甲廠燕京大學唸書,此後一到公寓不肯開飯時,我即去他那裡吃一頓。後來農大方面也認識了幾個人,曾經輪流到他們那裡作過食客。其中有個晃縣唐伯賡,大革命時犧牲在芷江 縣城門邊,就是我在《湘行散記》中提及被白軍釘在城門邊示眾三天,後來拋在沅水中餵魚吃的一位朋友。

我入學校當然不可能,找事做無事可做,就住在一個小公寓中,用孟子上所說的“天將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餓其體膚,戕伐其身心,行拂亂其所為……”此處引文系作者憑記憶所引,與《孟子》原文有誤。來應付面臨的種種。第一句雖不算數,因為我並沒有什麼大志願,後幾句可落實,因為正是面臨現實。在北京零下二十八度嚴寒下,北京沒這樣冷。作者記憶似不準確。一件破夾衫居然對付了兩個冬天,手足都凍得發了腫,有一頓無一頓是常事。好在年青氣概旺,也並不感覺到有什麼受不住的委屈。只覺得這社會真不合理。因為同鄉中什麼軍師長子弟到來讀書的,都吃得胖胖的,雖混入大學,什麼也不曾學到。有的回鄉時只學會了馬連良的臺步,和什麼雪豔琴的新腔。但又覺得人各有取捨不同,我來的目的本不相同,必需苦幹下去就苦幹下去,到最後實在支持不下,再作別計。另一方面自然還是認識燕大農大幾個朋友,如沒有這些朋友在物質上的支持,我精神即再頑強,到時恐怕還只有垮臺。當時還少有人聽說做“職業作家”,即魯迅也得靠做事才能維持生活。記得郁達夫在北大和師大教書,有一月得三十六元薪水,還算是幸運。《晨報》上小副刊文章,一篇還不到一塊錢稿費。我第一次投稿所得,卻是三毛七分。我儘管有一腦子故事和一腦子幻想,事實上當時還連標點符號也不大會運用,又不懂什麼白話文法。唯一長處只是因為在部隊中作了幾年司書,抄寫能力倒不算太壞。新舊詩文雖讀了不少,可是除舊詩外,待拿筆來寫點什麼時,還是詞難達意。在報刊方面既無什麼熟人,作品盼望什麼編輯看中,當然不可能。唯一佔便宜處,是新從鄉下出來,什麼天大困難也不怕,且從來不知什麼叫失望,在最難堪惡劣環境中,還依舊滿懷童心和信心,以為凡事通過時間都必然會改變,不合理的將日趨於合理。只要體力能支持得下去,寫作當然會把它搞好。至於有關學習 問題,更用不著任何外力鞭策,總會抓得緊緊的。並且認為戰勝環境對我的苛刻挫折,也只有積極學習 ,別無辦法。能到手的新文學書我都看,特別是從翻譯小說學作品組織和表現方法,格外容易大量吸收消化,對於我初期寫作幫助也起主導作用。

沈從文:我怎麼就寫起小說來(下)

沈從文:我怎麼就寫起小說來(下)

過了不易設想的一二年困難生活後,我有機會間或在大報雜欄類發表些小文章了。手中能使用的文字,其實還不文不白生澀澀的。好的是應用成語和西南土話,轉若不落俗套有些新意思。我總是極單純的想,既然目的是打量用它來作動搖舊社會基礎,當然首先得好好掌握工具,必需盡最大努力來學會操縱文字,使得它在我手中變成一種應用自如的工具,此後才能隨心所欲委曲達意表現思想感情。應當要使文字既能素樸準確,也能華麗壯美。總之,我得學會把文字應用到各種不同問題上去,才有寫成好作品條件。因此到較後能寫短篇時,每一用筆,總只是當成一種學習 過程,希望通過一定努力能“完成”,可並不認為“成功”。其次是讀書日雜,和生活經驗相互印證機會也益多,因此也深一層明白一個文學作品,三幾千字能夠給人一種深刻難忘印象,必然是既會寫人又能敘事,並畫出適當背景。

文字不僅要有分量,重要或者還要有分寸,用得恰到好處。這就真不簡單。特別對我那麼一個凡事得自力更生的初學寫作者。我明白人是活在各種不同環境中的複雜生物,生命中有高尚的一面,也不免有委瑣庸俗的一面。又由於年齡不同,知識不同,生活經驗不同,興趣願望不同,即遇同一問題,表現意見的語言態度也常會大不相同。我既要寫人,先得學好好懂人。已經懂的當然還不算多,待明白的受生活限制,只有從古今中外各種文學作品中拜老師。因之書籍閱讀範圍也越廣,年紀輕消化吸收力強,醫卜星相能看懂的大都看看。藉此對於中國傳統社會意識領域日有擴大,從中吸取許多不同的常識,這也是後來臨到執筆時,得到不少方便原因。

又因為從他人作品中看出,一個小說的完成,除文字安排適當或風格獨具外,還有種種不同表現思想情感的方法,因而形成不同效果。我由於自己要寫作,因此對於中外作品,也特別注意到文字風格和藝術風格,不僅仔細分析契訶夫或其他作家作品的特徵,也同時注意到中國唐宋小說表現方法、組織故事的特徵。到我自己能獨立動手寫一個短篇時,最大的注意力,即是求明白作品給讀者的綜合效果,文字風格、作品組織結構,和思想表現三者綜合形成的效果。我知道這是個艱鉅工作,又深信這是一項通過反覆試驗,最終可望作好的工作。因此每有寫作,必抱著個習 題態度,來注意它的結果。搞對了,以為這應說是偶然碰巧,不妨再換個不熟習 的方法寫寫;失敗了,也決不喪氣,認為這是安排得不大對頭,必須從新開始。總之,充滿了飽滿樂觀的學習 態度,從不在一個作品的得失成敗上斤斤計較,永遠追求作更多方面的試驗。只是極素樸的用個鄉下人態度,準備三十年五十年把可用生命使用到這個工作上來,儘可能使作品在量的積累中得到不斷的改進和提高。從表面看,我似乎是個忽然成熟的“五四”後期作家。事實上成熟是相當緩慢的。

沈從文:我怎麼就寫起小說來(下)

沈從文:我怎麼就寫起小說來(下)

每一作品完成,必是一稿寫過五六次以後。第一個作品發表,是在投稿上百回以後的事情。而比較成熟的作品,又是在出過十來本集子以後的事情。比起同時許多作家來,我實在算不得怎麼聰敏靈活,學問底子更遠不如人。只能說是一個具有中等才能的作者。每個人學習 方法和寫作習慣各有不同,很多朋友寫作都是下筆千言,既速且好,我可缺少這種才分。比較上說來,我的寫作方法不免顯得笨拙一些,費力大而見功少。工作最得力處,或許是一種“鍥而不捨久於其道”的素樸學習 精神,以及從事這個工作,不計成敗,甘心當“前哨卒”和“墊腳石”的素樸工作態度。由於這種態度,許多時候,生活上遭遇到種種不易設想的困難,統被我克服過來了。

許多時候,工作上又遭遇到極大挫折,也終於支持下來了。這也應當說是得力於看書雜的幫助。千百種不同門類新舊中外雜書,卻綜合給我建立了個比較單純的人生觀,對個人存在和工作意義,都有種較素樸理解。覺得個人實在渺小不足道,但是一個善於使用生命的人,境遇不論如何困難,生活不論如何不幸,卻可望在全個人類向前發展進程中,發生一定良好作用。我從事寫作,不是為準備做偉人英雄,甚至於也不準備做作家,只不過是盡一個“好公民”責任。既寫了,就有責任克服一切困難,來把它作好。我不希望做空頭作家,只盼望能有機會照著文學革命所提出的大目標,來終生從事這個工作。在萬千人共同作成的總成績上,增加一些作品,豐富一些作品的內容。要競賽,對象應當是世界上已存在的最高紀錄,不能超過也得比肩。不是和三五同行爭上下,爭出路,以及用作品以外方法走捷徑爭讀者。這種四十年前的打算,目前說來當然是相當可笑的。但當時卻幫助我過了許多難關。概括說來,就是我一面向自己弱點作戰,頑強的學習 下去,一面卻耐煩熱心,把全生命投入工作中。

如此下去,過了幾年後,我便學會了寫小說,在國內新文學界,算是短篇作家成員之一了。一九二八後由於新出版業的興起,印行創作短篇集子容易有銷路,我的作品因之有機會一本一本為書店刊印出來,分佈到國內外萬千陌生讀者手中去。工作在這種鼓舞下,也因此能繼續進行,沒有中斷。但是,當我這麼學習 用筆十年,在一九三五左右,有機會從一大堆習 作中,編印一冊習 作選,在良友公司出版時,仔細檢查一下工作,才發現並沒有能夠完全符合初初從事這個工作時,對於文學所抱明確健康目的,而稍稍走了彎路。搖動舊社會基礎工作,本來是件大事,必需有萬千人從各方面去下手。但相互配合如已成社會規律時,我的工作,和一般人所採取的方法,不免見得不盡相同。我認為寫作必需通過個人的高度勞動,來慢慢完成,不宜依賴其他方法。

沈從文:我怎麼就寫起小說來(下)

從表面看,工作方式和整個社會發展,似乎有了些脫節。我曾抱著十分歉意,向讀者要求,不宜對我成就估計過高,期望過大,也不必對我工作完全失望。因為我明白自己的長處和弱點。正如作戰,如需用文學作短兵,有利於速戰速決,不是我筆下所長。如需要人守住陣地,堅持下去,十年二十年如一日,我卻能作得到,而且是個好手。十年工作只是學習 寫作走完第一段路,我可走的路應當還遠。盼望對我懷著善意期待的讀者,再耐心些看看我第二個十年的工作。不料新的試驗用筆,還剛寫成三個小集,《邊城》、《湘行散記》、《八駿圖》,全國即進入全面抗戰偉大歷史時期。我和家中人遷住在雲南滇池邊一個鄉下,一住八年。由於脫離生活,把握不住時代大處,這段期間前後雖寫了七八個小集子,除《長河》、《湘西》二書外,其餘作品不免越來越顯得平凡灰暗,反不如前頭十年習 作來得單純紮實。抗日勝利復員,回到北京幾年中,就几几乎再不曾寫過一個有分量像樣子篇章。

解放十年來,則因工作崗位轉到博物館,作文物研究,發現新的物質文化史研究工作,正還有一大堆空白點,待人耐煩熱心用個十年八年工夫來填補。史部學本非我所長,又不懂藝術,惟對於工藝圖案花紋、文物制度,卻有些常識。特別是數千年來,萬千勞動人民共同創造發明的“食”與“衣”分不開的陶瓷、絲綢、漆玉花紋裝飾圖案,從來還沒有人認真有系統研究過。十年來我因此在這些工作上用了點心。其次,博物館是個新的文化工作機構,一面得為文化研究服務,另一面又還可為新的生產服務,我即在為人民服務一類雜事上,盡了點個人能盡的力。至於用筆工作,一停頓即將近十年,俗話說“拳不離手”,三十年前學習 寫作一點點舊經驗,筆一離手,和打拳一樣,荒疏下來,自然几几乎把所有解數忘記了。更主要即是和變動的廣大社會生活脫離,即用筆,也寫不出什麼有分量作品。十年來,社會起了基本變化,許許多多在歷史變動中充滿了豐富生活經驗、戰鬥經驗的年青少壯,在毛主席文藝思想指導下,已寫出了千百種有血有肉紀念碑一般反映現實偉大作品,於國內外得到千百萬讀者的好評,更鼓舞著億萬人民為建設新中國而忘我勞動。

老作家中,也有許許多多位,能自強不息,不斷有新作品產生。勞動態 度和工作成就,都足為青年取法。相形之下,我的工作實在是已落後了一大截。過去一點習 作上的成就,又顯得太渺小不足道。只能用古人幾句話自解:“日月既出,天下大明,爝火可熄。”一個人有一個人的限度,我本來是一個平凡鄉下人,智力才分都在中等,只由於種種機緣,居然在過去一時,有機會參加這個偉大艱鉅工作,盡了我能盡的力,走了一段很長的路……原來工作可說是獨行踽踽,因此顛頓狼狽,而且不可免還時有錯誤,和時代向前的主流脫離。現在卻已進入人民隊伍裡,成為我過去深深希望的“公民”之一員,踏踏實實,大步向共同目標走去。……如今試回過頭來,看看自己的過去,覺得實在沒有絲毫可以驕傲處。但是一點作公民的努力,終於實現,也讓我還快樂。因為可以說曾經掙扎過來,辛苦過來,和一些“襲先人之餘蔭”,在溫 室中長大的知識分子的生命發展,究竟是兩種不同方式。也活得稍微紮實硬朗一些。但比起萬千革命家的奮鬥犧牲說來,我可真太渺小不足道了。

沈從文:我怎麼就寫起小說來(下)

第6節 跛者不忘履

這是一句中國老話,意思是這個人本來如果會走路,即或因故不良 於行時,在夢中或在日常生活中,還是會常常要想起過去一時健步如飛的情形,且樂於在一些新的努力中,試圖恢復他的本來。這個比擬試用到我的情形上,或不怎麼相稱。因為幾年來,我只是用心到新的工作上,舊的業務不免生疏了。以年齡說,雖行將六十歲,已不能如一個年青人腰腿勁強,但是在用筆工作上,應當還能爬山越嶺健步如飛!在寫作上,我還有些未完成的工作待完成。即在能夠有機會比較從容一些自己支配時間情形下,用三五年時間,來寫幾本小書,紀念我所處的變動時代——二十世紀前四十年,幾個親友、一些青年為追求真理,充滿熱情和幻想,參加社會變革的活動,由於種種內外因子限制下,終於各在不同情形下陸續犧牲,和社會在向前發展中,更年青一代,又如何同樣充滿熱情和幻想,然而卻更加謹慎小心,終於和人民一道取得革命勝利,繼續向前,在共同創造新的未來。

由於個人生活接觸問題限制,作品接觸面雖不會太廣,可是將依舊是一種歷史——不屬於個人卻屬於時代的歷史。四十年前學寫小說的本意,原就以為到文字比較成熟時,可以來完成這種歷史的。由於億萬人的共同努力,犧牲者前仆後繼,在中國共產黨 領導下,四十年動搖舊社會的基礎工作,終於完成了。後死者把目擊身經所知道的事情一小部分,用一定分量文字,謹嚴忠實的寫它出來,必然還有些意義。這些人事不僅僅十分鮮明活在我的記憶裡,還應當更鮮明有力的活在萬千年青人的印象中,對於他們在發展中的青春生命,將是一種長遠的鼓舞。前一代的努力和犧牲,已為這一代年青人的工作和學習 鋪平一條康莊大道,這一代的辛苦努力,將為更幼小一代創造永久幸福。年青一代能夠越加深刻具體明白創造一個嶄新國家的艱難,也必然將更能夠理解保護人民革命勝利成果的重要!

沈從文:我怎麼就寫起小說來(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