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寧試點:剪紙里的「非遺+扶貧」路

丰宁试点:剪纸里的“非遗+扶贫”路

圖為石俊鳳在為村民授課。 馮維健 攝

中新網承德8月29日電 (馮維健)“有了這個剪紙培訓班,媽媽在農閒的時候很少去打麻將了。”26歲的郭豔龍一邊說著,一邊拿起剪刀模仿“老師”的動作剪起窗花來。

郭豔龍所說的“培訓班”,是豐寧滿族剪紙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石俊鳳創辦的一家傳承基地。

丰宁试点:剪纸里的“非遗+扶贫”路

圖為村民在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練習剪紙。 馮維健攝

據介紹,該基地自2015年開始創辦,規模從最初不到10人發展到現在30多人,學員裡年紀最大的71歲,三四十歲的佔了一半,他們全都是村裡的農民,農閒時會來這裡跟石俊鳳學習剪紙。從最初單純為了打發時間,到現在變成了一份愛好,村民們進步很快。

在這間不足50平方米的房間裡,學員們正在認真完成著“老師”留給他們的“作業”。“在這裡剪出一個莜麵魚兒似的弧,在那裡剪出一個豌豆粒兒大小的圓……”在石俊鳳看來,講解構圖時只有把抽象的幾何圖形具體為農作物形狀,村民們才更容易聽懂、學會。

丰宁试点:剪纸里的“非遗+扶贫”路

圖為村民展示自己的剪紙作品。 馮維健攝

在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張百萬村,像郭豔龍這樣來學習剪紙的貧困戶還有很多,他們都親切地叫石俊鳳“大姐”。在他們眼裡,這位大姐親切和藹,講課慢條斯理,是十里八鄉出了名的剪紙能手。但其實,石俊鳳還有一個獨特的身份,那就是國家“非遺+扶貧”試點豐寧滿族自治縣的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培訓專家。

丰宁试点:剪纸里的“非遗+扶贫”路

圖為村民在練習剪紙。 馮維健攝

和石俊鳳一起堅守陣地的,還有已經73歲高齡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張冬閣。

在五道營鄉五道營村,正在為村民授課的張冬閣身著一件藏藍色粗布老汗衫,腳蹬一雙快要開線的牛筋底布鞋……若不是門前貼著工作牌,恐怕人們很難相信眼前這位老人是國家一級美術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張冬閣。

雖然對自己很節儉,但對待班裡的學員,張冬閣卻是“大手筆”:“班裡用的教材完全是我自己編寫,自己出資印刷的。”為了記錄下村民的學習成果,張冬閣還自掏腰包買了單反相機,讓自己的老伴擔任攝影師。在他看來,“藝術反哺歸鄉”是他應盡的職責。

丰宁试点:剪纸里的“非遗+扶贫”路

圖為剪紙教材、工作手冊及學員作品。 馮維健攝

丰宁试点:剪纸里的“非遗+扶贫”路

圖為五道營村剪紙工藝品展廳。 馮維健攝

隨著授課的深入,張冬閣開始思考如何提高剪紙工藝的附加值。這期間,他和鄉文化站的工作人員一起去過很多家工廠,經過不懈努力,陶瓷、鐵藝、文化衫、沙發墊……一件又一件印有豐寧剪紙元素的生活用品出爐。

“豐寧是國家級貧困縣,同時也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我們可以把這二者結合起來,充分挖掘豐寧的特色非遺資源,用傳統工藝助力精準扶貧。”提起初衷,豐寧滿族自治縣縣委常委、副縣長桑愛民說。

於是,該縣率先在土城鎮張百萬村、毫村溝門村、五道營鄉五道營村以及縣龍騰藝術館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利用當地非遺保護設施、傳統工藝傳習所及企業廠房進行改造,形成相對集中的交流展示空間和展銷互動場所。目前,已組織專人編寫配套教材2冊、印製工作手冊數本,累計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授課100餘課時。

丰宁试点:剪纸里的“非遗+扶贫”路

圖為剪紙陶瓷工藝品。 馮維健攝

據瞭解,今年全國共有10個州(縣)進入第一批“非遺+扶貧”重點支持名單,豐寧滿族自治縣是河北省唯一入選該試點工程的地區。

河北省文化廳副巡視員梁扉表示,此項工作不只是為了提升貧困人口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幫助其樹立自信心,讓他們有能力通過自己的勞動擺脫貧困,由“輸血”變為“造血”,從根源上解決貧困問題。

梁扉稱,下一步將著手建立省級非遺扶貧工作站,積極引進高校、企業和科研院所的設計人才來站指導,同時做好商品銷售和產品研發的對接工作,實現老手藝和新工藝的融合,提升非遺產品的附加值。

雖然現在是農閒時節,但村裡的麻將館卻冷清了很多。“誰說剪紙只能是女人的工作,我一個大小夥子一樣可以剪得很好。”郭豔龍一邊說著,一邊拿起自己剛剪好的蝴蝶向母親炫耀。(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