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ren囈語|有多少愛,可以胡來?

Karen囈語|有多少愛,可以胡來?

記得年少的時候,看《上海灘》,那時有一個詞覺得很高尚,就是許文強稱馮程程“馮小姐”。那時,“小姐”這個詞可不是一般人能稱得起的,那時都不好意思稱誰“小姐”,生怕嚇著人家,也怕嚇著自己。可是忽然有一天,“小姐”具有了新的特定含義。從此,也不敢用這個詞去稱呼任何人,害怕傷著別人,更怕別人傷著自己。

“老師”這個詞,原本也是特定人群,是對教師的稱呼。所以剛開始做老師的時候,別人稱老師聽著心安理得的。後來不知道什麼時候,“老師”滿街跑了。不管什麼人都可能被稱為“老師”,因為有“三人行,則必有我師”這樣的句子作為理論支撐。老師不再代表職業,也不再代表知識、學術和智慧,而代表尊敬。想想也make sense,就像人們尊稱別人為“老張”、“老王”……,同理,“老師”也是“老”一輩的。然後這個詞就慘了。現在聽到人叫“老師”,心裡先咯噔一下,再想“我的確是老師這個職業”,然後才釋然。這時覺得笨笨的英語用“teacher”這個詞,倒是很本分——不老也不小,不尊也不卑,沒有添加的含義,只是表達一個從事teach行為的人(er)。

再後來,自己年紀輕輕做了教授。剛開始還有些洋洋自得,再後來接觸交往一些歐洲的大教授,看到他們的學識和經驗,一對比,就很慚愧。雖然也是憑藉自己的研究和成果掙來的,但相比之下依舊覺得自己把這個詞給糟蹋了,甚至很不好意思告訴別人自己是教授。被問到只能如實“交代”的時候,都附加一句,“運氣好而已”。但現在發現好多學歷背景都交代不清楚的人也冠以“教授”,就理解了為什麼很多人用諧音“叫獸”來代替“教授”,於是,更不願意再主動提及自己的“教授”,相比之下,professor又顯得很老實。

再就是“愛”這個詞。迪克牛仔有一首很有名的歌叫做《有多少愛,可以重來》,曾經在旅遊的途中有同伴唱過,非常好聽。可是細想什麼是“愛”?記得在魯汶上學時,我的英國同學操著一口地道的倫敦腔問我們的哲學老師,那個維特根斯坦的高徒,一個問題,他說“我知道我愛我的太太,可是我不知道我為什麼愛她,這是為什麼呢?”那個喜歡穿紫色衣服的很有些孤傲的唯一不喜歡我我也不喜歡他的教授優雅的、操著Queen‘ English強調回答,“你怎麼知道你愛她?你怎麼知道那是愛?你解釋下什麼叫愛!”雖然不喜歡他,但是他的三聯問還是讓我折服。

我們在英語課上都會涉及到的一個內容就是表達Likes & Dislikes。雖然最高級別的是Love,但當我真的去思考的時候,我也會想,我們所謂的“愛”,大概確切講是“非常非常……喜歡”,而更多的時候,其實可能只是慾望而已。因為,如果你不能做到為了愛的對象,可以放棄任何自己所擁有,甚至是生命;而且無怨無悔,不求回報,你都不應該認為那是愛;即便你想到了自己是為了“愛”而願意去做,如果這樣想了,也就不純粹,也不能稱之為“愛”。想到愛是如此純粹、單純、不摻雜任何的雜質,還可以濫用這個詞嗎?更不用說打著“愛”的名義,其實自己是為了滿足慾望的行為。有慾望本身不是錯,以慾望的名義做滿足慾望的事,也可以很美;但是如果打著愛的牌子,就是胡來了。

寫到這裡,想起那首歌,《有多少愛,可以重來?》,就想篡改下標題,變成《有多少愛,可以胡來?》

一邊寫下這個標題,一邊聽著窗外的雨,喝著那杯熱熱的滇紅。此刻,我正在等待前一日“棄我而去”飛到另外城市的行李,等著它們獨自“一夜遊”旅行歸來。

------------------------

京 夜 聊 (jingyelia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