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火電行業飛速發展 火電裝機容量居於世界首位

經濟要發展,電力須先行,電力是保障社會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礎產業,電網是連接電廠與用戶、優化配置能源資源的基礎平臺。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電力消費快速增長,電力消費總量躍升世界首位;工業用電內部結構不斷優化,新舊動能轉換明顯;電力體制改革成效顯著,電力市場結構加速完善,增量配網持續升溫、售電側改革持續推進,有力地支撐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新增裝機規模逐年增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火電行業飛速發展,火電裝機容量居於世界首位,已經站到了世界電力工業的頂峰。中國水電建設步伐也明顯加快,新增裝機規模創歷年新高,新增裝機的結構和地區佈局進一步優化。

數據顯示,1978年,全國電力裝機容量已達5712萬千瓦,比1949年增長近30倍;年發電2566億千瓦時,增長近59倍。其中火電裝機容量3984萬千瓦。20世紀80年代,廣蓄、巖灘、漫灣、隔河巖、水口等水電站“五朵金花”相繼建成;20世紀90年代,五強溪、李家峽、天荒坪抽水蓄能電站開工建設;到2000年底,隨著萬家寨、二灘、小浪底、天生橋、大朝山等一大批水電站相繼建成投產,中國水電裝機容量達7700萬千瓦,居世界第二。

從1996年起,我國電力裝機容量、發電量和用電量一直保持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2011年底,22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達到48萬公里,變電容量達到22億千伏安,電網規模世界第一。截至2017年底,全國全口徑發電裝機容量177708萬千瓦,比上年增長7.7%,增速比上年回落0.5個百分點。

電力消費規模走過了由小變大、屢上臺階的輝煌歷程。1978年,全國電網覆蓋率不到一半,全社會用電量僅為2498億千瓦時。1996年,我國全社會用電量終於突破1萬億千瓦時,隨後電力消費進入了快速增長期,全社會用電量由1萬億千瓦時上升至2萬億千瓦時用了8年(1997~2004年);在隨後的9年中,每3年上一個臺階,分別在2007年、2010年和2013年實現了3萬億、4萬億、5萬億千瓦時的突破。2011年,我國全社會用電量位居世界第一位。2017年達到6.4萬億千瓦時,比改革初期增長了24倍多,比整個美洲或歐洲的用電量還多。

電網規模持續壯大

40年來,中國電網規模不斷壯大。1978年,22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長度僅2.3萬千米,2017年達到68.8萬千米,增長了29倍;變電容量由2528萬千伏安攀升到37.3億千伏安,增長了147倍。電網建設保證了新增17億千瓦電源併網,滿足了新增6萬億千瓦時的電量需求,支撐了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服務人口位居世界首位。

1979年,國家先後明確了電力工業發展要走聯網道路,要走“西電東送”道路。1989年,第一條±500千伏葛滬直流輸電線路將相距約2000公里的四川與上海聯繫到一起,拉開了跨區聯網的序幕。2011年11月,隨著青藏±400千伏聯網工程的投運,除臺灣外,全國聯網格局基本形成,資源配置能力在世界獨領風騷。2017年,全國跨省交換電量超過1萬億千瓦時(與2003年相比增長了8倍),佔到全社會用電量的六分之一。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電網最高電壓等級為330千伏,1981年出現500千伏,1989年出現±500千伏,2005年出現750千伏,2009年建成投運第一條1000千伏特高壓輸電線路(晉東南—荊門),我國電網進入特高壓時代;2010年建成投運兩條±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雲廣、向上),我國又迎來特高壓交直流混聯電網時代。目前正在建設的±1100千伏新疆準東—安徽皖南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3324千米),年底將建成投運,屆時將再創紀錄。

當前,我國在特高壓、智能電網、大電網運行控制和新能源併網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部分核心技術實現從“追趕、跟隨”到“中國創造”“中國引領”。

工業用電結構不斷優化

電力消費結構不斷優化,並呈現出顯著的階段性特徵。工業用電比重隨我國工業化進程呈現S型走勢。

1978~2000年,我國處於工業化初期階段,輕工業迅速崛起,食品、紡織等行業占主導地位,工業發展呈輕型結構,手工勞動和勞動密集型產業佔絕對優勢;同時,服務業剛剛起步,用電增速較快。受此影響,工業用電比重持續下降,但仍然高於71%。2001~2008年,我國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重工業取代輕工業,成為工業增長的主要動力,鋼鐵、鋁業、水泥、化工等行業的快速成長帶動工業用電量快速增長,工業用電比重有所回升,但由於服務業和居民生活用電依然保持較快增長,工業用電比重回升幅度有限,約為75%。2009年至今,我國進入工業化後期階段,依靠高投資、重化工業主導發展的模式難以為繼,部分工業行業產能明顯過剩,工業經濟增長進入下行週期,用電比重總體呈現快速下滑趨勢,達到40年來的最低值69%。

工業用電內部結構不斷優化,新舊動能轉換明顯。在工業化初期階段(1978~2000年),輕工業為經濟的主導力量,四大高耗能(包括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下同)和裝備製造業(包括金屬製品業、通用及專用設備製造業、交通運輸/電氣/電子設備製造業,下同)年均用電增速基本相當,分別為7.3%和6.6%,增速慢於全社會用電增速。到了工業化中期階段(2001~2008年),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工業化特徵日益凸現,四大高耗能和裝備製造業年均用電增速較上一階段明顯提升,增速分別達到15.2%和16.9%。隨著我國進入工業化後期階段(2009年至今),尤其是經濟“新常態”以後,由於經濟結構調整加快推進、工業持續轉型升級成效明顯,高耗能行業用電增速呈逐步下降態勢,年均增速僅為5.8%,不及工業化初期階段水平,但裝備製造業用電依然保持較高水平增長,年均增速為9.4%,成為“新常態”後拉動第二產業用電增長的新動力。

從用電增速差異來看,2014年之前,生活性服務用電增速總體快於生產性服務用電增速,2015年至今,生產性服務業用電增速明顯趕超生活性服務業,體現了我國產業結構調整進入新的階段,服務業支撐工業生產的能力有所提升。

電力體制改革成效顯著

改革開放至今,中國電力體制改革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

1978~1985年,主要解決電力供應嚴重短缺問題。推行“集資辦電”,解決電力建設資金不足問題。

1987~2002年,主要解決政企合一問題。提出“政企分開,省為實體,聯合電網,統一調度,集資辦電”的“二十字方針”和“因地因網制宜”的電力改革與發展方針。

2002年2月的“五號”文件,主要任務是“廠網分開、競價上網”。同時,還進行了東北、華東等區域電力市場試點,以及主輔分離、節能發電調度、大用戶直接交易、發電權交易、農電體制改革等探索。2002年我國電力體制的改革從根本上改變了水電建設投資難的困境,使得我國的水電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高速發展階段。在我國電力體制改革剛剛啟動後的2004年,水電裝機和發電量就先後超過世界上所有國家,成為第一。並從此,再無反覆。到今天,無論是我國水電的裝機、還是發電量,都已經是排在世界第二國家的3倍以上。

2015年3月的“九號”文件,主要內容是“三放開、一獨立、三強化”。目前,新電改取得積極進展,不僅交易機構基本搭建、輸配電價改革全覆蓋、市場化交易電量超預期、新的配售電主體不斷湧現、電力現貨市場開啟試點、交易規則與市場監管初步建立,而且還大大促進了市場化改革,促進了電力新業態的不斷湧現,廣大工商業用戶實實在在分享了改革紅利。2016~2017年,國家通過核定省級電網輸配電價、擴大電力直接交易、完善基本電價執行方式等降低電價,讓工商企業分享電改紅利2000億元以上,累計降低用能成本超過3200億元,促進了實體經濟的振興。

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也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在這一新的歷史座標下,我國電力消費形勢將延續工業化後期以來的特點,總量持續增長,產業、行業結構繼續優化,人均電力消費水平將達到並超過全球平均水平,在新的起點上,以更加優質的電力消費支撐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