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軍:抱朴求變皆匠心

大師簡介

劉建軍:抱朴求變皆匠心

劉建軍,1952年出生,禹州市神垕鎮人。高級工藝美術師、高級工程師。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首批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首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鈞瓷燒製)技藝傳承人。現任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理事、中國陶瓷工業協會理事、中國陶瓷協會藝術陶瓷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硅酸鹽學會陶瓷分會理事、河南省鈞瓷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河南省陶瓷藝術專業委員會常務副會長、景德鎮陶瓷學院設計藝術學院客座教授 。

窯口名稱:劉家鈞窯

窯口地址:禹州市神垕鎮東環路

建窯時間:1994年

燒成方式:氣燒、煤燒、柴燒

窯口任職:董事長

常用底款:劉建軍、劉建軍制、建軍鈞窯、劉家鈞窯

劉建軍:抱朴求變皆匠心

劉建軍作品底款


成就簡述

從普通技術工人到原鈞瓷二廠技術科長、技術副廠長、廠長兼黨委書記,再到河南省陶瓷藝術專業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在鈞瓷界,劉建軍是最具實力的鈞瓷人物之一。

劉建軍:抱朴求變皆匠心

劉建軍作品《出戟尊》

劉建軍擅於向傳統發問,也勇於突破傳統。在繼承傳統上,完美突破了鈞、汝、官、哥四大名窯的制瓷技藝,其中宋代官窯《出戟尊》、《鼓釘三足洗》、《海棠式水仙盆》等典型器型的成功復燒,受到了陶瓷大家耿寶昌先生的高度評價,並被故宮博物院永久收藏。在突破傳統上,其創新的天玄釉《道玄缽》,正如它的名字一樣,蘊涵著東方美學哲思,傳達大千萬象、宇宙生機的自然之美,被專家和業界人士稱為劃時代的鈞瓷作品。劉建軍擅長造型設計與創作、釉料配置及燒成工藝,是目前鈞瓷界少有的掌握鈞瓷燒製技藝較為全面的大師之一。


肖像素描

眼睛大而明亮,臉龐稜角分明,頭髮規規整整向後梳理,小麥膚色,嚴肅起來一臉冷峻,開心時笑得合不攏嘴……這個“型男”,有著成熟男人別樣的魅力,亦有著鄰家大叔親和認真。如果不介紹,你如何也不會想到,他已六旬開外,做鈞瓷已近半個世紀。

劉建軍:抱朴求變皆匠心

他就是河南省首批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執著追求鈞瓷藝術的“匠人”劉建軍。


藝術經歷

劉建軍自稱“匠人”,是深受父親劉振海的影響。他出身鈞瓷世家,曾祖父劉義晚清時即在神垕創立作坊,祖父劉炳晨、祖母邢大妮民國時期亦苦力支撐,父親劉振海是禹州鈞瓷二廠最初創建者之一,曾任禹縣鈞瓷二廠技術副廠長,擅長造型和釉料配製。

劉建軍:抱朴求變皆匠心

劉建軍作品《坤德洗》

1968年,16歲的劉建軍到廠工作,劉振海專門要求他去學燒窯。燒窯,既髒又累,地位較低。不讓自己學技術,卻讓去學燒窯,劉建軍十分不解。多年之後,當他全面掌握了鈞瓷製作的各項技藝後,才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鈞瓷是火的藝術,燒成環節是鈞瓷製作的重中之重,與造型、釉色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不掌握燒成規律,就難以成為一名優秀的鈞瓷藝人。

從1968年到1980年的12年間,劉建軍在做好燒窯工作的同時,不斷學習設計造型、拉制坯體、調配釉色等知識。隨後又赴湖南陶瓷刊授學校學習陶瓷工藝學,並從普通技術工人逐步成為技術科長、技術副廠長、廠長兼黨委書記。職務一變再變,但劉建軍深入一線的作風沒變,鑽研技術的熱情沒變。他擅長造型設計與創作、釉料配置及燒成工藝,是目前鈞瓷界少有的掌握鈞瓷燒製技藝較為全面的大師之一。

劉建軍:抱朴求變皆匠心

劉建軍作品《乾元洗》

1996年,劉建軍在香港參加首屆中國鈞瓷藝術珍品展,他代表藝人與來自美國、日本的鈞瓷研究人員進行交流。只見他旁徵博引,侃侃而談,老外們激動的直喊OK。


藝術特色

讓傳統與現代共舞共生,是劉建軍創作的主要特色。在繼承傳統上,他完美突破了鈞、汝、官、哥四大名窯的制瓷技藝,其中宋代官窯《出戟尊》、《鼓釘三足洗》、《海棠式水仙盆》等典型器型的成功復燒,受到了陶瓷大家耿寶昌先生的高度評價,並被故宮博物院永久收藏。在突破傳統上,其創新的天玄釉《道玄缽》,正如它的名字一樣,蘊涵著東方美學哲思,傳達大千萬象、宇宙生機的自然之美,被專家和業界人士稱為劃時代的鈞瓷作品。原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事長楊自鵬看了《道玄缽》後感嘆:“這是鈞瓷工藝的大膽突破,以新的表現形式來表現中國的人文精神,這就是當代中國的陶瓷語言。

劉建軍:抱朴求變皆匠心

劉建軍作品《道玄缽》

景德鎮陶瓷大學校長、愽士生導師寧鋼曾這樣評價劉建軍:“劉建軍的創新始終保持以傳統為根基,卻並非單純地摹古,換言之,他擅於向傳統發問,也勇於突破傳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他創造性地融合了鈞、汝、官、哥四大名窯的制瓷技藝,為現代鈞窯瓷藝的發展提供了突破點”。

走進劉建軍鈞瓷藝術館,看到眼前的鈞瓷珍品,你會有一種不同的感受:有些器型似曾相識,但又不完全是傳統器型;有些器型來源於傳統器物,但被很好地“鈞瓷化”了;有些器型,借鑑的完全是現代器物,但給人的感覺卻像傳統器型。線條,恰當地起到了裝飾作用。型體,古樸且時尚、俊朗卻不失雋永;窯變,讓器物更有神韻,更添一份美感。

劉建軍:抱朴求變皆匠心

劉建軍作品《鼓釘洗》

一直以來,劉建軍都在思索鈞瓷的發展路徑。在他看來,鈞瓷的傳承,不僅是傳承一些造型和釉色,還有技藝和精神。“壓縮”與“拉長”,“曲線”與“直線”,是劉建軍在創作鈞瓷器型時,堅持的兩個形式美法則。這是他在復燒宋官窯鈞瓷時所體會出的。在作品中,他善於沿用宋鈞簡單的坯體裝飾,沿襲了青銅器“刻線”的藝術表現手法;同時,充分發揮鈞瓷的材質、工藝、獨有藝術語言優勢,創造出別具一格的藝術精品。以其作品《坤德洗》為例,洗是鈞瓷傳統器型中經典的造型之一,劉建軍的《乾坤洗》,造型簡潔到極致,釉面純淨、無瑕。在鈞瓷傳統制作工藝和裝飾技法上,他大膽注入現代設計理念,使器物露胎脫口的三條絃線與釉面相互融合,色彩對比,渾然一體。2017年榮獲“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的作品《青蓮·清廉》,以其純淨的天青釉色,簡潔的弧度走向,凌厲的脈絡線條,準確的細節處理,成為近年來鈞瓷行業不可多得的創新之作。


大師觀點

“瓷器是無聲的藝術語言,以鈞瓷來說,它以器型和釉色之美向世界展現著自己的魅力。如何發現和創造美?一定要有獨特的藝術修養和文化品位。”劉建軍說:“宋代的官窯作品,稜角分明,線條明朗,精緻絕妙。我們只有在繼承這種創作精神的基礎上,結合時代審美和不斷變化的美學體驗,才能創作出符合時代精神的作品。只有復古而像古、創新而有新意,才能不失鈞瓷之美。”

劉建軍:抱朴求變皆匠心

劉建軍作品《清蓮·清廉》

關於鈞瓷創新,劉建軍認為,作品是對藝術快樂的表達,即好的作品有兩層含義,一是藝術,二是快樂。藝術自不必說,快樂也很重要。如果一件作品承載的內容過多,或者不符合美學法則,就很難讓人快樂。鈞瓷體現的是簡約之美,不能說在傳統器型上加個耳飾、添個活環就是創新。豐富的釉色,需要器型來展現。如何不失傳統、體現傳統之美,又符合現代審美,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


藝術成就

作為河南省陶瓷藝術委員會的主任委員,劉建軍對鈞瓷的創新和發展有著獨特的思考。不久前,劉建軍專程前往歐洲,感受了當地濃厚的文化氛圍。在他看來,不管是鈞瓷藝術還是其他藝術,在與世界交流的過程中,一定要堅定一個原則:既有面向世界的眼光,又有立足本土的技藝。


作品賞析

劉建軍:抱朴求變皆匠心

天玄

劉建軍:抱朴求變皆匠心

春韻

劉建軍:抱朴求變皆匠心

風鈴尊

劉建軍:抱朴求變皆匠心

步步高

劉建軍:抱朴求變皆匠心

折沿洗

劉建軍:抱朴求變皆匠心

乳釘尊

劉建軍:抱朴求變皆匠心

節節高

劉建軍:抱朴求變皆匠心

鈞猴送福

劉建軍:抱朴求變皆匠心

將軍瓶

劉建軍:抱朴求變皆匠心

雀之靈


監製:方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