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艳离职湖南卫视后首次发声:我们如何“创造101”

我们见到都艳是在中午,她刚刚熬了一个通宵,清晨六点半才匆匆离开机房,回到酒店休息。

这延续了她在体制内的工作习惯。作为《歌手》曾经的主创核心,都艳和她的伙伴们是湖南卫视被赋予最多光环的制作团队之一。在过去两年时间里,大批传统电视人离开体制,选择独立创业,外界有关她离职创业的传言一直没有断过。

直到今年4月12日,在腾讯视频自制综艺《创造101》的发布会上,腾讯视频宣布七维动力将作为节目的研发制作方,都艳本人也以七维动力创始人、《创造101》制片人的身份上台发言。

节目的准备在更早便已经开始。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位于杭州的浙江广电园区被这支湖南队伍占领,走在园区里,随处可见挂着《创造101》胸卡的工作人员。而从酒店沿湖走到广电中心的大楼,在选手“上班”的必经之路上,架着长枪短炮的粉丝等在路边。

一场大型实验正在这里进行,实验内容关于一个受到中国大众喜爱的女团应该是什么样的,也关于这个女团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诞生。

后者是都艳和她的团队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不破坏核心赛制的情况下,一个要求被明确,那就是赛制一定要改。有些改变无法回避,有些创新则更具实验性的探索价值。

作为走出体制后的第一档节目,这支在真人秀领域带有光环的团队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实验精神。他们试图探索两件事,一是后选秀时代里,一种全新的选拔模式应该如何在中国实现本土化,二是在中国特有的社会语境下,真人秀的表达语言还有什么新的上升空间。

这某种意义上源自于都艳对于行业环境的判断和七维动力这家公司的定义。当硬件条件的升级已经成为了一种标配,可引入模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新的市场环境下,一家新的综艺公司要如何建立属于自己的壁垒和市场认知。而作为独立的从业者,走出体制的七维动力在内容之外又需要有哪些新的拓展和补充。

都艳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为年轻人做内容,做原创,做更多和产业结合的事情。”

“这是我们做过体量最大的节目”

都艳离职湖南卫视后首次发声:我们如何“创造101”

邹志明是所有人中最先入驻园区的。《创造101》对录制场地做出了极高的要求,录影地需要同时具备宿舍区、排练厅和演播厅三个功能区,邹志明走访全国三十多个可能的场地,甚至看过新疆和海南的摄影棚,最终选择了这里,他们重新装修了酒店房间作为选手宿舍,同时将浙广的员工健身房改建成了排练厅和活动中庭。

除了编剧和导演,作为执行制片人的他几乎负责着其它所有环节的调度工作,位于浙广大楼24层的临时办公室处在全天24小时不间断的运转中。

《创造101》的前线制作团队超过了500人,仅仅是摄影组的人数就超过了80。作为都艳在湖南卫视多年的伙伴,邹志明在多档大型节目中从事过执行工作,但《创造101》所用的体量依然是前所未有的。

但一些过往经验在新的节目中得以平移,比如高效地运转和调动能力。包括评级、公演、淘汰等不同录制场景在内,《创造101》拥有9套舞美,这远远超出了常规综艺所拥有的体量,邹志明需要保证每一套舞美在使用当天就能够迅速完成拆除。

在公演环节,工作则进入到了邹志明相对熟悉的领域之中。作为《歌手》曾经的观众导演,通过大量的调查和电话前采,邹志明选拔出那些最可能在现场受到音乐感染的观众,这项工作在《创造101》中得到了延续,以保证公演现场观众真的能沉浸到表演之中。

总编剧芦林感受着从来没有过的焦虑,他坦言这是他职业生涯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事实上,综艺编剧正是在2012年《歌手》推出后被引入的概念,并在此后几年的真人秀中得到了推广。

按照常规的工作节奏,编剧组为每位参赛选手都制作了人物小传,以挖掘她们的过往经历和性格特点。这样的工作方法芦林在《歌手》的编剧中已经非常熟悉,但当观察对象由7个人变成101个人,他的工作难度成倍增长。

“你要怎么归纳总结线索,让101个人都进入到故事中,又怎么让人物关系产生更多可能性,这是一个特别痛苦的过程。”芦林告诉记者。

和过去不同,这些庞杂的故事线可能并不会在同一时段中平行出现,而是在节目的纵向时间轴上,在不同阶段和时间点慢慢浮现和生长出来,Yamy和强东玥的battle成为了前期评级阶段最大的亮点。

都艳离职湖南卫视后首次发声:我们如何“创造101”

理念冲撞同样发生在选手和制作组之间,这是让芦林感到困扰的另一个因素。在《创造101》中,他所面对的是一大群年轻人,与此同时,这些尚未成熟的准艺人在个人情绪和观念的表达上可能是更强烈的。

芦林不断地进行着自我说服,“这就是这个时代典型年轻人的特征,并且大家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个性鲜活的每一个人物,你要在保留这些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成长为更好的人。”

改造“101”

这可能是“101模式”下所有节目都面临的共同问题,但对于七维动力而言,更大的难度来自节目自身的更新。

2017年10月,总导演孙莉第一次拿到《创造101》的案子,一个决定被迅速做出,“赛制必须要改。”

这种赛制创新在某种程度上不得不做,作为这个模式下推出的第三档节目,甚至连大部分参赛选手都已经对节目流程烂熟于心,在一档后期呈现弱模式的真人秀节目中,不能通过规则设计给予参与者意外刺激是致命的。

“选手如果比裁判员还知道这个比赛的细节,就没有办法玩下去了。如果完全复制,你就得假装不知道,就得演,否则你凭什么出那种情绪,这是很奇怪的。”孙莉对记者说。

新赛制有一些在第一次提案时便已经拟定,比如A班的人数被固定在11人,另一些则在节目录制过程不断更新。

在不改变“创始人”这个赛制核心的情况下,孙莉和执行总导演顾玉帆带领导演组和赛制组在两个维度对赛制做出更新。

首先是要更改原设计中有所欠缺的地方,比如“逆风营救”和“旁听生”的设计就是为了补足原模式在个体和群体关系上表现的不足。

“这是一个选团体的比赛,但同时投票投出又是个人,所以个人和群体的关系应该是贯穿其中的。我在阅读海外版本的时候,我觉得如果它到了这个阶段,还和十二年前的超女毫无差别,我觉得是偏题的。我想用这种方式去点出,在这个节目中,我们对个人意义和团体价值的认知。同时在宣布结果的过程中,有些队全军覆没,有些队全部晋级只落下一个,它本身就是特别的,是全景式的。”孙莉说。

另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是后选秀时代下,一种舶来的模式要如何在中国本土实现落地,与此同时,在不断加重的真人秀部分,综艺语言表达的新空间在哪里,这种表达又要如何和更广泛的大众形成共鸣。对于七维动力而言,这种对本土化的追求,在《歌手》时期就有着明确的体现。

“如果你希望制作出一档现象级节目,你就不能只依赖于对原版节目有所了解的人才能读得懂,它是不是能和更广泛的大众形成共鸣。对于这个节目而言,如果它形成了话语壁垒,是有问题的。它一定是要方便所有人都能够参与到讨论中来,无论它是从哪一集插入进来的。”孙莉认为这种表达应该是通俗和完全母语化的。

具体到《创造101》这样一档节目上,当中国的大部分观众对团体偶像和练习生系统毫无概念的时候,怎么样通过更加本土化的表达和大众情绪的链接,让他们理解到节目的核心理念。

一些新环节因此被设计,比如勤奋C位和能力C位的选拔,用以隐喻每个团体中都会出现的不同类型的人,又比如第一集中双通道的设置,赛制组希望用这种方式去表达“每个人在行业和社会中都拥有自己作为参照的坐标系”。

新赛制的设计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事实上,“咬合”才是都艳口中最常出现的词,并不是只用设计的出发点就能够实现一种团队内部的彼此说服,导演和编剧团队往往需要准备多个备案,以保证新赛制的可行性,通过计算训练时长选出勤奋C位就是备选方案之一。

这种母语表达包括对整体社会环境和女团行业环境的双重隐喻。在最后一次集中面试了所有候选成员之后,距离正式录制开始还有不到两周的时间,孙莉决定将“踢馆”加入到评级阶段的节目中。

“这个时候还没有进入到淘汰赛的阶段,我们只是把我们节目之前做的一些工作放到了节目中让观众看到,但是这个行业的现状就是这样的,就是有很多黑马的存在,有很多来自其它不同行业的冲击。”

为年轻人做内容,做更多产业的事情

作为进入市场后接到的第一个案子,在原有模式已经有成功案例的基础上,做大比例的创新实际上是一件存在着不小风险的事情,但七维动力最终决定尝试。

走出舒适圈是促使都艳离开体制选择创业的原始动力之一。面对一档拥有原模式的节目,都艳逼自己和团队做出更多创新,“我们未来如果想要继续走下去,是必须要原创的,这也是我们逼自己必须做出的创新的重要原因,我们对自己是有标准和要求的。我们要对节目有自己的审美和理解。”

从2004年到2006年,跟随洪涛和王平,都艳参与制作了三届《超级女声》,这是《超级女声》最鼎盛的时期,包括李宇春在内,中国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偶像从这里诞生,尽管真正赋予都艳和团队光环的是《歌手》,但是回顾过往经历,都艳发现自己最想做的依然是选秀。

但这并不意味着《创造101》是一个指向性的开始,真正吸引都艳的是为年轻人制作内容,而选秀的魅力之处正在于它能够在年轻人中实现一个集约性的爆发。

《创造101》给都艳的另一个巨大启发在于平台对于行业资源的聚集和影响力的提升,在制作《歌手》时,尚处在体制内的都艳就感受到其中可能存在的机会。而独立创业后,她有了更多机会在此之上有所尝试。

“我不单单只是想做综艺,因为如果只是做综艺还是太局限了,其实我想尝试更多和产业打通的内容。我们最擅长的是做内容,那我们就从内容的原点入手,然后由此延伸,我不仅可以做内容,我还可以帮助你做内容的设计和发端,也可以去和所有的资源对接和嫁接,在内容形态上也会更多样,短视频、长视频、电视剧等等,只是综艺的确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都艳说。

这对她个人和团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被认为是富有光环的明星团队,但是都艳清楚,当重新选择赛道,她所面临的市场环境、竞争氛围和工作方式已经完全不同于以往。

创业一年的时间里,这种紧迫感时刻催促着她去做更多内容以外的事情。

《创造101》进行到第七期,都艳依然经常在机房通宵剪片,但她已经开始思考和挑选更多的后续合作,也计划在节目之后对团队进行重新梳理。

不能说是更放松和自信了,“但确实相对而言调节得好了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