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屠,生日快樂以及一場由堅持和煎熬構成的戰爭

讓我在評論區看到你的身影!

申屠,生日快樂以及一場由堅持和煎熬構成的戰爭

申屠,23歲生日快樂,在這個尷尬而又無奈的年齡。

尷尬而又無奈這個事兒得從那句老掉牙的我有一個朋友說起。

我有一個朋友叫Q,找了一女朋友,是一空姐。這姑娘我沒有具體接觸過,每次看到她都是在Q的朋友圈,人長得很漂亮,是那種我第一眼看到照片,就認定我要和Q當一輩子兄弟的漂亮!從Q對我們的描述以及他們發朋友圈的頻次和內容來看,倆人感情很好,而且都不是那種不負責任的人,所以他們的戀情是屬於讓我們這一群單身狗損友羨慕嫉妒恨的類型。

我們這群損友有一微信群,Q自然成了經常被調侃的對象。雖則如此,我們隔著屏幕還是能感受到Q滿滿的得意和開心。

那天,大哥突然在群裡來了一句:Q,最近怎麼沒見你秀恩愛了?

另一哥們說:分手了估計(調侃口氣)

我看熱鬧不嫌事兒大的來了一句:瞎說啥大實話!

Q這時說道:是分手了

群裡突然一陣沉寂,然後開始各種安慰的、出主意的,但從Q的話語中我知道他並未放下並且窺見了一絲他們分手的原因——異地、家庭!但我仍然不敢肯定,畢竟他沒有明確的說出來。


過了兩天,我發了一朋友圈,Q來私聊我,聊到他週末回成都,我們約著一起吃個飯。

吃飯那晚,看到他時,我並未覺得他有何異樣,我輕舒一口氣想著“應該是熬過了那段最艱難的時間”。吃飯本不想談論這個話題,但聊來聊去,終究繞不過這個坎兒,聽他說完我才稍稍咂摸出了這個中滋味。

我們都不知道的是,這是他們第二次分手了。第一次時,那是姑娘飛上海,因為各種事情陷入了生活的低谷期提出了分手,我這哥們兒也是個痴情人兒,在那一瞬間他腦海中蹦出來的想法就是去上海找她。但現實問題是沒錢(沒錢的原因很多,不贅述),他找一起租房子的朋友借錢說他要去上海,那哥們兒當時身上有1500塊錢,他又找他女朋友借了1000,一共2500!然後那哥們兒留了500當生活費,把這剩下的2000揣進了Q的口袋。

來不及感動,Q拿1500買了張連夜的機票,一趟子飛到了上海。在那之前,他從未去過魔都,他有的只是一個模糊的地址,500塊錢以及一個無人接聽的電話號碼!

說到這兒時,Q給了自己一嘴巴子,對我說“我對自己說過了不再提這事兒,怎麼又開始了,不說了”,我也自然不好再追問。我不知道他是怎麼憑著那個模糊的地址找到姑娘的;我也不知道當他出現在姑娘面前時,姑娘是什麼反應;我仍然不知道連夜飛到魔都,他在哪兒過的夜或者說他到底有沒有過夜……

但我知道的是他當時一定沒有心思看魔都美麗的夜景;我知道的是他們倆和好了;我知道的是Q臨走時對姑娘說“如果還有下次,你也直接跟我說,但我不會再來留你了。”


以及,第二次相較於第一次略顯平淡的分手。

“我不想好了”

“好”

Q那晚跟我說了兩句話我印象特別深刻!

——兄弟,我真的好無奈啊!第一次去上海無奈,這一次更無奈,不是我不想留,是我找不到把她留下來的理由。你說她有事,我除了打個電話還能幹什麼?

——我跟她的差距真的好大,我要什麼時候才能在成都買得起房?但是她爸已經給她在成都買好了。

熟悉我的讀者都知道我經常說這麼句話:世界上哪有什麼感同身受,只有同病相憐。我只能從話語中感受到Q的無奈以及那個不太好聽的詞兒——自卑!自卑在愛情中是常態,但在愛情和現實的大前提下好像成了全部。我能感受到的無奈和自卑溢滿了我的胸腔,但我感受到的這點兒可能不及他自我感受的萬一,我有千言萬語想拿出來安慰他,但又不知從何說起,語言在這時顯得那麼蒼白無力。

看著悶頭吃菜,喝酒如風,心懷四海三江悶,腹隱千辛萬苦愁的Q,我的腦海中也不知道在思考些什麼,唯有一聲哎……


哪位會問了:你今天是專門來揭朋友短的嗎?

當然不是,故事說完了,我來跟你說一下Q的改變。

他是朝九晚五的工作,以前他下班都是王者榮耀或者吃雞,而她女朋友下班則是看書、學習、做筆記!以前他只覺得他女朋友做的對,但並未有實際的改變,現在他下班之後的生活變成了跑步、學習和思考。

現在,他準備辭職了,出來創業做一家奶茶店。他趁著每週末回成都的時間,坐著公交和地鐵跑遍了成都大大小小的奶茶店,用雙腳丈量了成都每所大學的各個角落,選址經過了一次又一次的調研考察。

我問他為什麼要出來創業?

他笑笑說:我現在,每天真正花在工作上的時間就一個小時,可能還不到!這樣我要什麼時候才能追趕上她的腳步呢?

我說:還是儘快走出來吧

他說:走不出來就算了……

我直愣愣的盯著他,他突然狡黠的笑道:按照我對她的瞭解,她在最近兩到三年是不會結婚的,我還有時間!!!

我又愣住了。道理這個東西啊,果然不是靠腦子就能記得住的,能記住的只有身體。只有當你經歷過,才會倒逼著自己去改變!

我們從星巴克喝完飲料出來,準備各回各家,臨走時Q說:“我希望下次來星巴克請你喝飲料的時候,你不用思考太多,直接點最貴的。”

我滿口答應,但是心裡想的卻是“真到了那個時候,我還會讓你請我喝星巴克嗎?肯定是哪兒貴去哪兒啊!Q啊,你還是太年輕了!”


我還有一朋友,前一段時間微信上跟我說:“你懂那種,朋友向你借錢應急,你卻拿不出來的尷尬和愧疚嗎?”

我說:我懂!

他說:我真的想借給他,但是還完房貸我真的沒錢了,我真的好無奈,我真的好想快點度過這個年紀,我真的受夠了……

他是詹姆斯的粉絲,那段時間老詹剛好環球之旅抵達德國,記者問他:“回首過去,你會對16歲或18歲的自己說些什麼?”

詹姆斯說:“我不想提建議,因為每一次經歷都是你的老師。你可以讀書,你可以擁有優秀的父母和導師,但經驗不可教,你必須去經歷。

我把這段話發給了他,並且告訴他說:老天爺就是這樣啊!他總是用一連串的壞事兒來抨擊你,我們能做的只有熬。但不要妄想熬過去就海闊天空,很多人試圖通過打開某個“超級開關”來實現人生的飛躍,但這只是幻想!人生是一連串的小開關,熬過這一次只是扳動了其中一個開關,想要成為別人眼中的神,你就要經歷過一次又一次,熬過一次又一次,扳動其中的大部分開關。如果你不去經歷,或者熬不過去,那你就老老實實當人,不要想著去成神。


對於這個社會上絕大部分沒有資源,沒有背景的年輕人來說,時間和經歷就是我們手中最大的資源和投資成本。

請你仔細思考一下:你每天有多少時間是真正花在工作和學習上的?

如果你仔細計算,你會為你每天浪費的時間感到震驚。為什麼Q覺得自己還有希望,因為他還有兩到三年的時間,他知道這兩到三年他或許會度過跟以前那些歲月完全不同的日子,這兩到三年讓他有機會打破他們之間的壁壘以及建立他和別人之間的壁壘。這是時間給予人的力量和自信!

時間對每一個人都做到了儘量的公平,很多人都知道將時間投資在做正確的事情上可以帶來無窮的收益,但為什麼很多人就是不願意呢?而有一些事,明知道是錯的,卻又忍不住誘惑去觸犯呢?

這就涉及到了一個長期反饋的問題,上帝將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的實現,設定為“長期反饋的”,意思是你可能要堅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得到反饋,這是反人性的。

因為人性本身是趨利的,我們本能的只想要結果,不想要過程,當我們做了一陣子,發現沒有反饋或者結果時,絕大部分人會放棄。


就像有人問:學經濟能讓我暴富嗎?

答:這……好像不能

那我為什麼要學?

有人問:學政治能讓我當官嗎?

答:這……好像不能

那我為什麼要學?

有人問:讀書能提高我的智商嗎?

答:這……好像不能

那我為什麼要讀?

有人問:健身可以讓我找到女朋友嗎?

答:這……好像真可以

問:需要多久呢?

答:首先你需要……其次……然後……最後……

這麼久啊?明天行不行?後天行不行?不行啊?那我為什麼要健身啊?

朋友啊!我們認知中的那些正確的事,比如讀書,從來不是春藥,能讓你吃下去馬上就硬。那它的意義在哪裡呢?

意義在於它能讓你在迷茫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意義!我不知道我告訴你們我也很迷茫會不會讓你們不滿,但我對生活的滿意,對於生活的希望,對於生活的感受並不受這些迷茫的左右。

更重要的,他會讓你在迷茫中知道該怎麼去做!

在瑞-達利歐那本過氣的網紅書——《原則》(按照現在的知識更新速度,這確實是一本過氣的網紅書)的導言中,他如是寫道:

不管我一生中取得了多大的成功,其主要原因都不是我知道多少事情,而是我知道在無知的情況下應該如何去做。

我想上帝將這些設置為“反人性的”,正是這個遊戲的價值與意義所在,畢竟意義和真諦只屬於少部分人,庸碌才屬於大部分人,如果輕而易舉的就可以獲得一切,那這個世界未免也太無趣了些。一旦懂得某些道理,世界將為我們展現更多的細節,雞湯也會多出幾分味道不是嗎?


我們都並非是命運的產物,而是命運降臨之後我們做出的決策與行動的產物。如果世界上真的有命運這種東西,那也只是老天爺給我們劃的一個大致方向。命運那條線上的一個個點,一件件事發生之後,最終起決定作用的還是我們的決策與行動,所以本質上來說命運還是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

有人問:申屠啊,你每天看書寫字是怎麼堅持下來的呢?

我反問:你每天上班是怎麼堅持下來的呢?

努力的意義從來不在於要超過誰,從來不在於要成為人上人!它的意義在於今天的你總比昨天的好

;它的意義在於她轉身離開時,你不會找不到理由留下她;它的意義在於讓你在某些情況下不必那麼無奈,少一些妥協……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節奏,我並非要強求你去做你不願意做的事,你覺得開心比什麼都重要。但你既然做出了選擇,那你就該平靜的接受結果!

我們都知道蝴蝶扇動一下翅膀,甚至可以引起大洋彼岸的風暴,但你總要扇那一下才行啊!

哪位會問了:我已經浪費了XX年了,還能搶救一下嗎?

我想說的是,只要今年不是你的最後一年,今天不是你的最後一天,那我就覺得還可以再搶救一下,蝴蝶扇動翅膀從來與年齡無關。


最後一個故事:

王興於2003年放棄美國學業回國創業,在多多友和遊子圖失敗後,2005年秋天,王興決定專注校內社交領域,於是創立了校內網,這個網站您可能沒聽說過,但以它為前身發展出來的社交網站您一定聽說過——人人網。

2006年秋,面對佔座和千橡的5Q這些強大的對手,校內網已經突破100萬用戶。但當時的王興已經沒有資金提供服務器和帶寬支持運營了,他四處尋找融資,但最終一無所獲。

面對北京的寒風,王興不知所措,一如現在的你我。

在華清嘉園邊上的小餐館裡,王興無奈地宣佈校內網將賣身千橡,所有人大哭一場,喝得酩酊大醉。王興帶著酒意打電話通知了自己清華的師兄,千橡的老大——陳一舟。

2006年10月的一個半夜,北京城入秋後的晚風顯得猛烈蕭殺。王興和王慧文走進千橡辦公室籤合同。走出人壽大廈的時候,一陣秋風掠過,門口樹梢的最後一片葉緩緩飄落。

王興和整個團隊收穫了200萬美金,也宣告著校內網正式被千橡收購。告別時刻,王興引用了丘吉爾那段著名的演講辭:

This is not the end. It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But it is, perhaps, the end of thebeginning.(這段話的通常翻譯是:這不是結束,甚至不是結束的開始,可能僅僅是開始的結束

鎖定期一過,王興就離開千橡,在華清嘉園甲13號樓2102室,取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飯否網 、取意“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海內網先後出世。

飯否上的王興一改徵戰梟雄的本色,而化身為了一個思辨的哲學家,他在飯否上寫過這麼句話:成功的路上並不擁擠,因為能堅持的人真的不多。


看見了吧!那些世俗意義上的需要我們仰望的“神”,仍然有無奈和不甘之時,若是不願意,唯有不斷改變,不斷前進。

這個世界總以我們叩問它的方式來展現我們的某一面!

最後許個願:一年後的今天,當我回望這即將到來的一年時,我能有一些變化,無論好壞;生活中能有一些值得紀念的事,無論喜悅還是悲痛。未來一年不再是一個無關痛癢的一年!

不點關注的放學別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