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屠,生日快乐以及一场由坚持和煎熬构成的战争

让我在评论区看到你的身影!

申屠,生日快乐以及一场由坚持和煎熬构成的战争

申屠,23岁生日快乐,在这个尴尬而又无奈的年龄。

尴尬而又无奈这个事儿得从那句老掉牙的我有一个朋友说起。

我有一个朋友叫Q,找了一女朋友,是一空姐。这姑娘我没有具体接触过,每次看到她都是在Q的朋友圈,人长得很漂亮,是那种我第一眼看到照片,就认定我要和Q当一辈子兄弟的漂亮!从Q对我们的描述以及他们发朋友圈的频次和内容来看,俩人感情很好,而且都不是那种不负责任的人,所以他们的恋情是属于让我们这一群单身狗损友羡慕嫉妒恨的类型。

我们这群损友有一微信群,Q自然成了经常被调侃的对象。虽则如此,我们隔着屏幕还是能感受到Q满满的得意和开心。

那天,大哥突然在群里来了一句:Q,最近怎么没见你秀恩爱了?

另一哥们说:分手了估计(调侃口气)

我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来了一句:瞎说啥大实话!

Q这时说道:是分手了

群里突然一阵沉寂,然后开始各种安慰的、出主意的,但从Q的话语中我知道他并未放下并且窥见了一丝他们分手的原因——异地、家庭!但我仍然不敢肯定,毕竟他没有明确的说出来。


过了两天,我发了一朋友圈,Q来私聊我,聊到他周末回成都,我们约着一起吃个饭。

吃饭那晚,看到他时,我并未觉得他有何异样,我轻舒一口气想着“应该是熬过了那段最艰难的时间”。吃饭本不想谈论这个话题,但聊来聊去,终究绕不过这个坎儿,听他说完我才稍稍咂摸出了这个中滋味。

我们都不知道的是,这是他们第二次分手了。第一次时,那是姑娘飞上海,因为各种事情陷入了生活的低谷期提出了分手,我这哥们儿也是个痴情人儿,在那一瞬间他脑海中蹦出来的想法就是去上海找她。但现实问题是没钱(没钱的原因很多,不赘述),他找一起租房子的朋友借钱说他要去上海,那哥们儿当时身上有1500块钱,他又找他女朋友借了1000,一共2500!然后那哥们儿留了500当生活费,把这剩下的2000揣进了Q的口袋。

来不及感动,Q拿1500买了张连夜的机票,一趟子飞到了上海。在那之前,他从未去过魔都,他有的只是一个模糊的地址,500块钱以及一个无人接听的电话号码!

说到这儿时,Q给了自己一嘴巴子,对我说“我对自己说过了不再提这事儿,怎么又开始了,不说了”,我也自然不好再追问。我不知道他是怎么凭着那个模糊的地址找到姑娘的;我也不知道当他出现在姑娘面前时,姑娘是什么反应;我仍然不知道连夜飞到魔都,他在哪儿过的夜或者说他到底有没有过夜……

但我知道的是他当时一定没有心思看魔都美丽的夜景;我知道的是他们俩和好了;我知道的是Q临走时对姑娘说“如果还有下次,你也直接跟我说,但我不会再来留你了。”


以及,第二次相较于第一次略显平淡的分手。

“我不想好了”

“好”

Q那晚跟我说了两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

——兄弟,我真的好无奈啊!第一次去上海无奈,这一次更无奈,不是我不想留,是我找不到把她留下来的理由。你说她有事,我除了打个电话还能干什么?

——我跟她的差距真的好大,我要什么时候才能在成都买得起房?但是她爸已经给她在成都买好了。

熟悉我的读者都知道我经常说这么句话:世界上哪有什么感同身受,只有同病相怜。我只能从话语中感受到Q的无奈以及那个不太好听的词儿——自卑!自卑在爱情中是常态,但在爱情和现实的大前提下好像成了全部。我能感受到的无奈和自卑溢满了我的胸腔,但我感受到的这点儿可能不及他自我感受的万一,我有千言万语想拿出来安慰他,但又不知从何说起,语言在这时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看着闷头吃菜,喝酒如风,心怀四海三江闷,腹隐千辛万苦愁的Q,我的脑海中也不知道在思考些什么,唯有一声哎……


哪位会问了:你今天是专门来揭朋友短的吗?

当然不是,故事说完了,我来跟你说一下Q的改变。

他是朝九晚五的工作,以前他下班都是王者荣耀或者吃鸡,而她女朋友下班则是看书、学习、做笔记!以前他只觉得他女朋友做的对,但并未有实际的改变,现在他下班之后的生活变成了跑步、学习和思考。

现在,他准备辞职了,出来创业做一家奶茶店。他趁着每周末回成都的时间,坐着公交和地铁跑遍了成都大大小小的奶茶店,用双脚丈量了成都每所大学的各个角落,选址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调研考察。

我问他为什么要出来创业?

他笑笑说:我现在,每天真正花在工作上的时间就一个小时,可能还不到!这样我要什么时候才能追赶上她的脚步呢?

我说:还是尽快走出来吧

他说:走不出来就算了……

我直愣愣的盯着他,他突然狡黠的笑道:按照我对她的了解,她在最近两到三年是不会结婚的,我还有时间!!!

我又愣住了。道理这个东西啊,果然不是靠脑子就能记得住的,能记住的只有身体。只有当你经历过,才会倒逼着自己去改变!

我们从星巴克喝完饮料出来,准备各回各家,临走时Q说:“我希望下次来星巴克请你喝饮料的时候,你不用思考太多,直接点最贵的。”

我满口答应,但是心里想的却是“真到了那个时候,我还会让你请我喝星巴克吗?肯定是哪儿贵去哪儿啊!Q啊,你还是太年轻了!”


我还有一朋友,前一段时间微信上跟我说:“你懂那种,朋友向你借钱应急,你却拿不出来的尴尬和愧疚吗?”

我说:我懂!

他说:我真的想借给他,但是还完房贷我真的没钱了,我真的好无奈,我真的好想快点度过这个年纪,我真的受够了……

他是詹姆斯的粉丝,那段时间老詹刚好环球之旅抵达德国,记者问他:“回首过去,你会对16岁或18岁的自己说些什么?”

詹姆斯说:“我不想提建议,因为每一次经历都是你的老师。你可以读书,你可以拥有优秀的父母和导师,但经验不可教,你必须去经历。

我把这段话发给了他,并且告诉他说:老天爷就是这样啊!他总是用一连串的坏事儿来抨击你,我们能做的只有熬。但不要妄想熬过去就海阔天空,很多人试图通过打开某个“超级开关”来实现人生的飞跃,但这只是幻想!人生是一连串的小开关,熬过这一次只是扳动了其中一个开关,想要成为别人眼中的神,你就要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熬过一次又一次,扳动其中的大部分开关。如果你不去经历,或者熬不过去,那你就老老实实当人,不要想着去成神。


对于这个社会上绝大部分没有资源,没有背景的年轻人来说,时间和经历就是我们手中最大的资源和投资成本。

请你仔细思考一下:你每天有多少时间是真正花在工作和学习上的?

如果你仔细计算,你会为你每天浪费的时间感到震惊。为什么Q觉得自己还有希望,因为他还有两到三年的时间,他知道这两到三年他或许会度过跟以前那些岁月完全不同的日子,这两到三年让他有机会打破他们之间的壁垒以及建立他和别人之间的壁垒。这是时间给予人的力量和自信!

时间对每一个人都做到了尽量的公平,很多人都知道将时间投资在做正确的事情上可以带来无穷的收益,但为什么很多人就是不愿意呢?而有一些事,明知道是错的,却又忍不住诱惑去触犯呢?

这就涉及到了一个长期反馈的问题,上帝将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的实现,设定为“长期反馈的”,意思是你可能要坚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得到反馈,这是反人性的。

因为人性本身是趋利的,我们本能的只想要结果,不想要过程,当我们做了一阵子,发现没有反馈或者结果时,绝大部分人会放弃。


就像有人问:学经济能让我暴富吗?

答:这……好像不能

那我为什么要学?

有人问:学政治能让我当官吗?

答:这……好像不能

那我为什么要学?

有人问:读书能提高我的智商吗?

答:这……好像不能

那我为什么要读?

有人问:健身可以让我找到女朋友吗?

答:这……好像真可以

问:需要多久呢?

答:首先你需要……其次……然后……最后……

这么久啊?明天行不行?后天行不行?不行啊?那我为什么要健身啊?

朋友啊!我们认知中的那些正确的事,比如读书,从来不是春药,能让你吃下去马上就硬。那它的意义在哪里呢?

意义在于它能让你在迷茫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我不知道我告诉你们我也很迷茫会不会让你们不满,但我对生活的满意,对于生活的希望,对于生活的感受并不受这些迷茫的左右。

更重要的,他会让你在迷茫中知道该怎么去做!

在瑞-达利欧那本过气的网红书——《原则》(按照现在的知识更新速度,这确实是一本过气的网红书)的导言中,他如是写道:

不管我一生中取得了多大的成功,其主要原因都不是我知道多少事情,而是我知道在无知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去做。

我想上帝将这些设置为“反人性的”,正是这个游戏的价值与意义所在,毕竟意义和真谛只属于少部分人,庸碌才属于大部分人,如果轻而易举的就可以获得一切,那这个世界未免也太无趣了些。一旦懂得某些道理,世界将为我们展现更多的细节,鸡汤也会多出几分味道不是吗?


我们都并非是命运的产物,而是命运降临之后我们做出的决策与行动的产物。如果世界上真的有命运这种东西,那也只是老天爷给我们划的一个大致方向。命运那条线上的一个个点,一件件事发生之后,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我们的决策与行动,所以本质上来说命运还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有人问:申屠啊,你每天看书写字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呢?

我反问:你每天上班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呢?

努力的意义从来不在于要超过谁,从来不在于要成为人上人!它的意义在于今天的你总比昨天的好

;它的意义在于她转身离开时,你不会找不到理由留下她;它的意义在于让你在某些情况下不必那么无奈,少一些妥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节奏,我并非要强求你去做你不愿意做的事,你觉得开心比什么都重要。但你既然做出了选择,那你就该平静的接受结果!

我们都知道蝴蝶扇动一下翅膀,甚至可以引起大洋彼岸的风暴,但你总要扇那一下才行啊!

哪位会问了:我已经浪费了XX年了,还能抢救一下吗?

我想说的是,只要今年不是你的最后一年,今天不是你的最后一天,那我就觉得还可以再抢救一下,蝴蝶扇动翅膀从来与年龄无关。


最后一个故事:

王兴于2003年放弃美国学业回国创业,在多多友和游子图失败后,2005年秋天,王兴决定专注校内社交领域,于是创立了校内网,这个网站您可能没听说过,但以它为前身发展出来的社交网站您一定听说过——人人网。

2006年秋,面对占座和千橡的5Q这些强大的对手,校内网已经突破100万用户。但当时的王兴已经没有资金提供服务器和带宽支持运营了,他四处寻找融资,但最终一无所获。

面对北京的寒风,王兴不知所措,一如现在的你我。

在华清嘉园边上的小餐馆里,王兴无奈地宣布校内网将卖身千橡,所有人大哭一场,喝得酩酊大醉。王兴带着酒意打电话通知了自己清华的师兄,千橡的老大——陈一舟。

2006年10月的一个半夜,北京城入秋后的晚风显得猛烈萧杀。王兴和王慧文走进千橡办公室签合同。走出人寿大厦的时候,一阵秋风掠过,门口树梢的最后一片叶缓缓飘落。

王兴和整个团队收获了200万美金,也宣告着校内网正式被千橡收购。告别时刻,王兴引用了丘吉尔那段著名的演讲辞:

This is not the end. It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But it is, perhaps, the end of thebeginning.(这段话的通常翻译是:这不是结束,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可能仅仅是开始的结束

锁定期一过,王兴就离开千橡,在华清嘉园甲13号楼2102室,取意“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饭否网 、取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海内网先后出世。

饭否上的王兴一改征战枭雄的本色,而化身为了一个思辨的哲学家,他在饭否上写过这么句话: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能坚持的人真的不多。


看见了吧!那些世俗意义上的需要我们仰望的“神”,仍然有无奈和不甘之时,若是不愿意,唯有不断改变,不断前进。

这个世界总以我们叩问它的方式来展现我们的某一面!

最后许个愿:一年后的今天,当我回望这即将到来的一年时,我能有一些变化,无论好坏;生活中能有一些值得纪念的事,无论喜悦还是悲痛。未来一年不再是一个无关痛痒的一年!

不点关注的放学别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