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的養蛙手冊,有了它淨利潤輕鬆超2萬!

一、食用青蛙養殖前景及效益分析


1、青蛙的營養價值及市場需求


隨著社會的發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注重高品質的生活,無論是飲食還是穿著都講究健康舒適,已不再是過去那個吃飽穿暖的時代,當今更加註重的是健康舒適。從營養健康、口感品質、食用價值角度來說,蝦、蟹、蛙類等水產品在市場上頗受歡迎,青蛙尤勝雞肉,故稱“田雞”,其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糖類、水分和少量脂肪,肉味鮮美,蘊含豐富的鈣和磷,有助於青少年的生長髮育和緩解中老年骨質疏鬆,所含維生素E和鋅、硒等微量元素,能潤澤肌膚,防癌抗癌。

青蛙學名黑斑側褶蛙,屬於兩棲類蛙科動物,分佈廣泛,在我國的華北、華中、華南地區的平原和丘陵上都能夠看到它們的蹤影。近年來,由於受到環境汙染、人工捕殺食用的影響,青蛙的數量日趨減少。許多地方都有食用青蛙的習慣,市場需求空間較大,人工養殖逐漸興起,這不僅成為保護、發展、繁衍青蛙的有效途徑之一,同時,也成為迎合市場需求和保障農民創收的新項目。青蛙養殖規模可大可小,並且見效快,利潤豐厚,市場目前正處於急速發展階段。

2、青蛙的養殖效益


隨著人工養殖的快速興起,養殖技術日趨成熟,青蛙的畝產量普遍能達到1000-2000㎏之間。湖南益陽地區是全國規模最大、最集中的青蛙養殖區域,青蛙精養面積已突破1萬畝,由於養殖效益可觀,淨利潤可達2萬元以上,故近年來以益陽為中心在全國各地快速擴張。

二、食用青蛙的場地建設


1、場址選擇


建造一個規範合理的青蛙養殖場,是養蛙成功的基礎。由於青蛙喜歡在安靜、溫暖、潮溼的環境中生活,青蛙養殖場最好選擇在平坦開闊、背風向陽,同時水源比較方便的地方。生產實踐中養殖從業者一般選擇稻田改造作為養殖場地,因為這樣的底質能保證所建造的蛙池能夠蓄水。同時,養殖青蛙的場地附近最好有河流、水庫、塘堰或比較豐富的地下水,青蛙養殖特別是蝌蚪期間,其養殖用水必須清新無汙染,水質符合NY5051-2001的要求。使用地下水來養殖青蛙的,一定要確保該地下水無重金屬汙染,對於礦物質超標(曝氣後水面出現紅色浮沫等)的水,則不要使用。

青蛙養殖場地還應選擇地勢較高的地方,因為地勢較低的地方,夏季暴雨洪水期間,如果洪水將蛙場淹沒,即使不導致青蛙逃跑,也會致使青蛙因搶佔陸地而擠壓造成批量死亡。

2、蛙池的開挖


蛙池開挖方式現在普遍採取“回”形一體化養殖池建設。這種蛙池樣式無論是從照顧青蛙的生活習性,還是在方便養殖管理,都具有目前其它池形所不具有的優勢。

所謂“回”字形池,就是單個蛙池四周的埂和池中的環形溝組成了“回”字,形成蛙池的基本結構。建設規格為長25m,寬8m,每口蛙池約200m2,每畝場地大約可以挖建蛙池3口。在開挖青蛙養殖池時,最好先將場地進行測量,然後在地面用白灰畫出草圖,最後讓挖掘機按照畫線進行開挖池溝和做池埂。

蛙池外圍設置1.2m高的尼龍圍網,埋入地下部分為30cm,這樣既可以防止青蛙逃走,也可保護它們免受蛇、老鼠、黃鼠狼等天敵的襲擾。防逃網使用40目左右的密眼網布,有效避免有小蝌蚪鑽出網外,同時圍網上端要做成“7”字型,防止青蛙外逃。整個養殖場要用圍網架起網棚,防止鳥類等天敵捕抓青蛙。


史上最全的養蛙手冊,有了它淨利潤輕鬆超2萬!


史上最全的養蛙手冊,有了它淨利潤輕鬆超2萬!


史上最全的養蛙手冊,有了它淨利潤輕鬆超2萬!


史上最全的養蛙手冊,有了它淨利潤輕鬆超2萬!

史上最全的養蛙手冊,有了它淨利潤輕鬆超2萬!


三、青蛙形態特徵及生活習性


1、青蛙形態特徵


養殖成蛙一般體長約為7—10cm,體重50—100g,雌蛙較大,雄蛙略小,頭部略呈三角形,長略大於寬,眼大而凸出,眼後方有圓形鼓膜,大而明顯。背部基色為黃綠色或深綠色,或帶灰棕色,背部及兩側有不規則的黑斑,腹部白色,較多個體有背中線,因其所有個體的體側都有褶皺,故生物學家將其定名為“黑斑側褶蛙”。

史上最全的養蛙手冊,有了它淨利潤輕鬆超2萬!

史上最全的養蛙手冊,有了它淨利潤輕鬆超2萬!


2、青蛙的生活習性


青蛙喜歡陰暗潮溼的環境,常棲息在稻田、池塘、湖澤、河濱、水溝內及水域附近的草叢中。一般白天休息,晚上捕食,能吞食飛蛾等昆蟲,是有益的捕蟲能手。青蛙人工養殖條件下生長較快,從孵化到成蛙,只需4—5個月,經過卵期、蝌蚪期、變態期、幼蛙期和成蛙期五個階段。在我國長江流域,每年立冬前後,平均氣溫低於16℃時,青蛙鑽入冬中,開始冬眠,羿年3月中旬它們開始甦醒,開始尋找配偶,一般4—7月進行繁殖,其中4—5月是產卵高峰期,卵期孵化較為短暫,一般只需4—12天就能看到蝌蚪從卵的保護膜內鑽出來,完成孵化,進入蝌蚪期。


史上最全的養蛙手冊,有了它淨利潤輕鬆超2萬!



3、青蛙對外部環境要求

【溫度】

青蛙是變溫動物,體溫隨外界溫度的變化而改變。在自然條件下,青蛙最適生長溫度為20-30℃,水溫超過32℃以上時,活動明顯減弱,超過35℃時會導致青蛙極度不適,進而死亡。

【溼度】

溼度是青蛙生存、生長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蛙類的皮膚沒有保護體內水分蒸發的組織結構,只靠皮膚腺體分泌的黏液來保持體表的溼度顯然是不夠的。因此,蛙的棲息環境既要有水的池塘,還要有雜草叢生、溫暖潮溼的環境。同時溼度和溫度還有密切的聯繫,溫度越高則要求溼度越高,否則會因溫度高、氣候乾燥,導致水分蒸發過快繼而影響蛙的生長生存。

【光照】

青蛙晝伏夜出,怕陽光直射,但趨弱光,平時喜歡在向陽、有陰的草叢中棲息。

【水質】

青蛙卵在水中孵化,蝌蚪在水中生活,用鰓呼吸,因此要求蛙池水域有較高的溶氧量,一般要求達到漁業水質標準,水中溶氧量不得低於3ppm。幼蛙、成蛙雖然用肺呼吸,可以直接從空氣中呼吸氧氣,但其皮膚仍有輔助呼吸作用。青蛙養殖池要求水域pH值為中性或弱鹼性,pH在7-8為宜。


四、青蛙的人工繁育及蝌蚪培育


1、青蛙的人工繁育

【親本的選擇】

早期養殖戶種質來源全部通過野生捕撈,通過多年人工馴養,養殖技術日益成熟,現在人工養殖青蛙種源一般是經過多代人工馴養的蛙種,養殖場每年都會自行留種,但也提倡與其它地區養殖場串換種源,以減少因長期近親繁殖帶來的危害。

種蛙選擇應挑選身體強壯、表皮光滑、沒有傷殘、體重50g以上三代以內的種蛙。繁殖種蛙可使用2-3年,實際養殖過程中為加快換代速度,養殖戶大多用當年養殖青蛙作為下年的繁殖種蛙。

【種蛙放養】

種蛙放養一般在9—10月份,放養密度為8—10只/m2,雌雄比例1:1—1.5:1為宜,種蛙在種蛙池中冬眠後,來年3月份左右甦醒,在清明節時期開始抱對產卵。

【種蛙池選擇】

種蛙池與養殖池按照1:10為宜,為了給種蛙提供一個安全衛生的產卵環境,在它們入池前,要先給產卵池消毒,可選用全池潑灑聚維酮碘,同時,種蛙在放入種蛙池前也要進行消毒處理,從而減少病害發生。為了方便取卵,在池內水溝中,每隔2—3m,用樹枝、稻草、水草搭建產卵巢一個,長度在0.6m左右,巢沒入水中2—3cm,表面與水面平齊。

【產卵】

一般當平均氣溫達到18—20℃時,種蛙開始自由抱對,它們喜歡安靜的夜晚,當雌蛙聽到雄蛙宏亮的鳴叫,就會向雄蛙靠攏,抱對的種蛙不會走遠,一般正常情況下,3—4天就會產卵,氣溫較低時,則需要5—8天,甚至13天左右才會產卵。產卵前,種蛙先在巢四周轉,好像是在尋找最佳產卵位置,一般會在早上5、6點,中午11點至1點產卵。由於是體外受精,整個產卵過程有時只有2—3秒,產卵後,雄蛙會立即走開,而雌蛙肚子明顯變小,剛產出的卵塊,形狀很散,產卵後一小時,才能撈出卵塊,此時卵塊為圓形或方形,如果產卵過程受到打擾,卵塊會分成兩截。雌蛙產卵量,與個體大小、營養狀況有直接關係,正常情況下,50g左右雌蛙產卵量一般在1000-2000粒;100g左右的雌蛙產卵量一般在2500-3000粒。多齡種蛙的蛙卵受精率會有所降低。

【採卵】

受精卵不宜久留在產卵池中,一般應在產卵後2-3小時採卵,卵塊採收時間,一般選擇早上7、8點,下午1、2點,這時受精卵外的卵膜已充分吸水膨脹,水面上可以看到一片灰黑色的卵塊,這時是採卵的適宜時間。需要注意的是卵塊顏色較深的一面為動物極,必須朝上,顏色偏白的一面,為植物極,必須朝下,蛙卵的孵化率可達到100%,如果被翻轉,會導致無法孵出蝌蚪。採卵時要用剪刀剪斷與卵塊粘連的水草,切莫強拉硬扯,以免弄破卵膜,影響孵化,採下的卵塊要迅速移入養殖池環溝中孵化。

【放養密度】

目前放養密度一般在8萬-10萬尾/畝,按照90%的成活率,每個卵塊按2000粒計算,一般每個養殖池(0.3畝)中可放養18-20塊。


2、蝌蚪的培育

【進池前的準備】

無論是在投放卵塊或是蝌蚪前,養殖池必須提前做好相關準備,保證種苗成活率。①清塘。使用石灰,漂白粉為宜。②肥水。蝌蚪孵出的3-5天一般不食東西,主要是以自身的卵黃囊供給營養,卵黃囊消失後,開始吃浮游生物、有益藻類等,這就要求我們養殖戶要提前肥水,培育優良天然餌料,以供蝌蚪攝食。

【蝌蚪飼養】

投餵管理:飼料投餵前期一般是每10萬尾蝌蚪投500g粉料,早晚各一次,待蝌蚪養殖到30天左右,即可以開始投餵粉料與顆粒料混合投餵,一般投餵4-6天,即可全部轉為顆粒料投餵。待蝌蚪養殖到40-50天左右,蝌蚪開始變態,先伸出後腿,待60-70天時,伸出前腿,尾部逐步退化,完全變態成青蛙。

【水質管理】

蝌蚪養殖過程中,當蝌蚪長到大於圍網網孔時,要將蛙池中水加滿,增加蝌蚪活動空間,降低蝌蚪密度,同時也能起到增加水體溶氧作用,等到變態期蝌蚪長出後腿時,再降低水位。前期注重肥水,做到水質“肥、活、嫩、爽”,進而保證水體溶氧量,定期使用“光和細菌”、“芽孢桿菌”、“過硫酸氫鉀”等調節水質,條件允許情況下,保持適度換水,培育優良水質。


五、幼蛙及成蛙的飼養管理


1、幼蛙的投餵及馴食


幼蛙上岸後,開始用肺呼吸,此時只攝食活餌,因而要開始馴食,馴食方法有誘蟲燈馴食和人工馴食兩種。

【誘蟲燈馴食】

在蛙池上空裝1—2個誘蟲燈,燈下方放置彈性較好的食臺網,食臺網上撒上青蛙“0號料”,晚上打開誘蟲燈,青蛙在捕食蟲子的同時,跳到食臺網上,使得飼料彈起,青蛙誤將彈起的飼料當做昆蟲捕食,久而久之,青蛙形成了只要跳到食臺網上就有飼料吃的條件反射,從而達到馴化青蛙攝食飼料的效果,一般3天左右能馴食成功。

【人工馴食】

在食臺網上撒上青蛙飼料,再將飼料丟到青蛙身上,青蛙看到誤以為是蟲子繼而捕食,同時,在跳躍過程中也會使得食臺網上的飼料彈起被青蛙捕食,逐漸的,使青蛙形成固定的攝食習慣,從而達到馴化效果。人工馴食較慢且勞動強度較大。

史上最全的養蛙手冊,有了它淨利潤輕鬆超2萬!

史上最全的養蛙手冊,有了它淨利潤輕鬆超2萬!


青蛙馴化好後,只需把飼料撒在食臺網即可,青蛙便會成群的自動攝食,由於青蛙貪食,所以要根據天氣、蛙的攝食情況合理安排投餵量。投餵幼蛙一般選用顆粒較小的“0號料”,當幼蛙生長到個體達15g以上後,就可以更換為顆粒稍大的“1號料”。


2、水質管理


蝌蚪變態成青蛙後較少下水,平時一般在岸上活動,需要池水只是保持皮膚溼潤,但如果蛙池水質太髒,也會給青蛙養殖帶來危害。日常管理中定期使用“聚維酮碘”、“高錳酸鉀”、“過氧化氫”等對池水進行消毒,條件允許,勤換池水,保持池水乾淨,維持良好的生活環境,降低病害發生。

3、食臺製作及定期消毒


青蛙養殖需要自己製作專用食臺,食臺大小一般為長1.5m,寬1m,也可以根據場地採食區的大小來適當調整食臺的大小,食臺四周採用2cm×3cm規格的小方木條做框架,用40目的尼龍網布做底部。為了提高製作效率,一般框架用3cm的氣動射釘固牢,尼龍網布用氣動馬釘固牢。一口約200m2的蛙池,需要準備約35個食臺,一畝地3個養殖池則需要準備105個左右食臺。由於投食量大,食臺殘餌多,要定期對蛙池、食臺以及青蛙消毒,消毒劑應選擇較為溫和無刺激的消毒劑,如“聚維酮碘”、“季銨鹽絡合碘”等,避免對青蛙造成刺激。

4、除草與遮陽


青蛙養殖池中央休息區可以有少量雜草,四周投食區和蛙池外圍不能有雜草,投食區雜草過多會影響青蛙攝食,蛙池外圍的雜草,會給青蛙天敵躲藏提供隱蔽的空間。除草工作要提前進行,不要等到雜草叢生時處理,到時候費時費力,同時清理困難。

發現有蝌蚪已變態成青蛙時,應及時在蛙池中央休息區搭上遮陽網。遮陽網一般使用小竹竿或木條支撐,為保證空氣流通性,高度要求90cm以上,遮陽網要捆紮牢固不留邊角,避免網布隨意垂吊,防止颳風將遮陽網吹動從而驚擾青蛙。

史上最全的養蛙手冊,有了它淨利潤輕鬆超2萬!

史上最全的養蛙手冊,有了它淨利潤輕鬆超2萬!


六、青蛙的常見病害防治管理


任何品種隨著人工高密度養殖後,病害都會發生,筆者始終堅持預防為主、生物防治的健康養殖理念。

01

紅腿病


(1)致病菌:嗜水氣單胞菌和不動桿菌。紅腿病又稱敗血症,為蝌蚪、幼蛙及成蛙養殖過程中的常見病,其病原體為嗜水氣單胞菌及乙酸菌及乙酸鈣不動桿菌的不產酸菌株等革蘭氏陰性菌。

(2)症狀:病蛙精神不佳,無食慾,彈跳無力,兩後腿和趾部充血並有浮腫,前肢充血,體表腹面及頜下皮膚有出血點和血斑,腹部膨大,腹腔內有腹水,肝、腎腫脹,臨死前病蛙有嘔吐和便血情況。養殖密度過高,養殖水環境惡化容易引起此病,流行季節為每年5-10月份,一年四季均可發病,發病快、傳染性強、死亡率高。

(3)防治措施:定期換水,保持水質清新,定期使用“聚維酮碘”、“高錳酸鉀”對水體消毒。對發病青蛙採取內服:“恩諾沙星”+“維生素K3粉”進行治療,同時使用“EM菌”、“高鐵酸鉀”等改良水質與底質。

史上最全的養蛙手冊,有了它淨利潤輕鬆超2萬!

史上最全的養蛙手冊,有了它淨利潤輕鬆超2萬!


02

腹水病、腸炎病


(1)致病菌:嗜水氣單胞菌。

(2)症狀:病蛙行動遲緩,厭食,腹部充水膨大,病灶明顯。流行季節為每年春、秋季,發病率可達50%,致死率30%-50%。投餵不乾淨餌料、 青蛙暴飲暴食等均會引發此病。

(3)防治措施:定期內服“複合多維製劑”、“三黃粉”、“酵母菌”、“乳酸菌”等增強非特異性免疫。對發病青蛙採取內服“恩諾沙星”+“硫酸新黴素”+“維生素K3粉”治療。保持優良水質。定期使用“光和細菌”、“乳酸菌”、“芽孢桿菌”、“高鐵酸鉀”等水質改良製劑改良水質與底質。

03

氣泡病


(1)病因:一般情況下氣泡病多是由於池中有機質大量發酵所產生的氣泡被青蛙、蝌蚪吞食而致。水溫過高,水中溶解氧、硫化氫等氣體過飽和都會成為發病誘因。

(2)症狀:蝌蚪腸道內充滿氣體,腹部膨脹,身體失去平衡而仰浮於水面,嚴重時,膨脹的氣泡阻礙正常血液循環,破壞心臟,解剖後可見腸壁充血。

(3)防治措施:勤換水,保持水質清新,控制池中水生植物數量。對發病青蛙可採取向養殖池加10ppm食鹽或加井水的方法進行治療,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採取全池潑灑“芽孢桿菌”。

史上最全的養蛙手冊,有了它淨利潤輕鬆超2萬!


04

腦膜炎(“歪脖子”或“白內障”)


腦膜炎是近年來對青蛙高密度養殖造成較大危害的一種病,該病具有傳染性強、死亡率高、無特效治療藥物等特點。該病在養殖集中區域多發,2017年,湖南益陽地區發病率較高,蝌蚪、幼蛙和成蛙均可感染此病。

(1)致病菌:腦膜炎的致病菌為腦膜敗血性黃桿菌。

(2)症狀:行動異常、病灶明顯,頭歪向一側,在水中打轉,失去平衡感。幼蛙階段,“歪脖子”和眼球“白內障”是其典型症狀。

(3)防治措施:合理控制養殖密度;“梅雨季節”,加強內服“三黃粉”、“酵母多糖”等提升免疫力。發病初期採取內服“氟苯尼考”+“鹽酸多西環素”+“維生素K3粉”一個療程。對於發病蛙池水源用“漂白粉”、“強氯精”等進行徹底消毒處理。

05

水黴病


青蛙、蝌蚪越冬期身體擦傷易發生水黴病。該病死亡率不高,會影響青蛙生長並引發其他疾病。

(1)致病菌:水黴和綿黴屬真菌。

(2)症狀:青蛙體表形成棉絮狀絨毛,嚴重時會造成皮膚、肌肉潰爛。

(3)防治措施:青蛙運輸、分池過程中小心操作,謹防造成外傷。一旦發病,可以使用“水楊酸鈉”、“聚維酮碘”、“季銨鹽絡合碘”等,對水黴病具有抑制和治療作用。

06

寄生蟲病


在蝌蚪期,車輪蟲、錨頭鰠、斜管蟲等會寄生蝌蚪引發疾病。 防治措施:徹底清塘、勤換水,使用專用殺蟲藥物對寄生蟲進行殺滅。

07

水生昆蟲


有些青蛙養殖池清塘不徹底或是進水時帶入水生昆蟲,會發生比較嚴重的蟲害,如水蛭、水蜈蚣等。防治措施:蛙池放蛙養前做好清塘工作,進水口用濾水網袋進行過濾是防治該病的根本措施。

七、青蛙的營養需求與飼料選擇


經濟蛙類對飼料中營養物質的需求有一定的適宜範圍,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五大營養物質含量平衡,才能更有效的促進蛙類生長髮育。不同蛙類抑或同一種蛙類在不同生長階段對飼料營養配比需求都是不同的。青蛙作為一個新的養殖品種,市場上專用青蛙飼料還較少,目前主要是用牛蛙或是黃顙魚飼料代替,選擇一款好的飼料,與養殖效益直接掛鉤,很多養殖戶因飼料選擇不當,造成青蛙變色、活力低下、低產的情況。選擇建議:

①選用正規蛙類飼料。

②選擇合理價位飼料,不能貪圖便宜。

③選擇口碑好的品牌飼料廠家,質量有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