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無障礙系統化設計導則》發布 兼容傳統風貌

《北京市无障碍系统化设计导则》发布 兼容传统风貌

近日,市規劃國土委發佈《北京市無障礙系統化設計導則》。市規劃國土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導則》對城市公共空間部分、各類建築場地部分、其他區域部分的無障礙設計提出要求,不僅關注老年人、殘疾人,同時也關注婦女、兒童以及有無障礙需求的所有人群,如提拉桿旅行箱出行的人群,並與國際一流標準對接,方便廣大市民出行。

特殊人群外出全程無障礙

《導則》突出本市城市公共空間、建築場地以及建築內部空間三者之間無障礙設施的系統性。強調在城市設計、場地設計、建築設計、室內設計、標識設計和器具設計等不同階段,無障礙深化設計和精細化設計的系統性目標,推動無障礙設施由“點”到 “線和麵”的全面提升。

例如按照《導則》做好無障礙系統化設計要求,城市幹路支路的人行道與非機動車道之間應減少路面高差,或以圓角路牙石過渡。街巷人車混行道路宜用材質、色彩或劃線等方式標明人行無障礙路線寬度範圍,其各類道路路口緣石坡道接駁方式應符合《導則》相關設計要求。

按照這一設計要求,將來老年人、殘疾人從家裡到小區的綠地廣場,再到超市買東西,從超市過馬路到銀行,從銀行到飯店吃飯,再從飯店回家,一路都將是無障礙的。沒有了高低落差,輪椅車將能順利通行。

交通換乘接駁更順暢

《導則》細化了各類交通換乘接駁節點的規範要求,如軌道交通站場與城際高鐵客運站的換乘接駁、軌道交通與地面公交的換乘接駁、結合交通接駁節點就近設置非機動車停車位、騎行流線與軌道交通站場停車位的無障礙接駁等問題。

《導則》明確,地鐵站口垂直無障礙電梯出入口處的無障礙設施設計應與場地環境相結合。這樣的設計能夠解決百姓出行無障礙設施之間的連續性接駁問題,使軌道交通、地面公交、步行、非機動車、出租車、小汽車等出行方式之間能夠無障礙銜接。

衚衕無障礙設施應與風貌相符

《導則》對街巷和衚衕的無障礙設施如何與北京傳統風貌相結合提出了指導性的意見。更加關注如衚衕內公共空間、公共廁所、便民服務設施等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無障礙環境建設,增加群眾的幸福感。例如,衚衕街巷內,如果四合院灰色的院門前做一個不鏽鋼欄杆,鋪上水泥的坡道,不僅冬天扶手冰涼,而且與周邊的建築風格也不協調。

為此,《導則》規定街巷、衚衕公共空間的臺階高差處應設置無障礙坡道或可替代性(可移動)無障礙設施。無障礙設施的形式、色彩和材料等應與街巷、衚衕的建築風貌和歷史文化街區傳統風貌相協調。

體育場無障礙設施應具連續性

《導則》對體育場館相關無障礙設施的連續性做出了技術規定。使體育場館的無障礙設施設計與周邊道路、公園等場地的無障礙設施融會貫通,為冬奧會、冬殘奧會打造無障礙環境提供了技術保障。例如按照《導則》要求,做好無障礙系統化設計後,如果推著老人去體育場館觀看一場比賽,可以無障礙進入集散廣場、室外比賽場地、建築各入口大廳、室內比賽場地、配套服務功能空間和停車空間。同時,這些場所也將與周邊街區無障礙路線相連通。

此外,《導則》特別提出城市街區、公園綠地、交通樞紐、體育場館等不同場所的無障礙設計要點索引和評價表,保障無障礙設施系統的建設和運營、維護、管理工作長期持續開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