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萌物是有科學依據的!

“女孩子們不僅認為小動物很Kawaii,還認為對小動物說Kawaii的自己很Kawaii ”

這句話絕對能夠入選坂田銀時的經典語錄,一點毛病也沒有。

喜歡萌物是有科學依據的!

女孩子很容易被毛茸茸的萌物吸引,事實上,不僅是女孩子,誰又能抵抗毛球的誘惑呢?

不僅是貓貓狗狗,各種各樣的微縮尺寸工藝品,也看上去超可愛,為什麼我們好像很容易被較小的事物吸引呢?甚至還會覺得越小的東西越萌,最好是大眼睛、大腦袋的小動物。

1943年,奧地利道德學家 Konrad Lorenz對這種現象進行了解釋,並將其稱為“嬰兒圖式”,其原型就是人類的嬰兒。想一想,我們看到如此幼小、脆弱的小生命,他們顯得那麼無助,讓人本能的想要照顧他們,保護他們。也可以說,這是一種有利於人類繁衍和生存的進化,但這種嬰兒圖式太強了,我們很難不被吸引。

喜歡萌物是有科學依據的!

日本是萌屬性的起源,馬來西亞視覺工程研究所的主任 Adrian David Cheok曾研究過這種Kawaii(可愛)的流行文化,認為“我們不僅覺得其他人的孩子很可愛,還覺得小動物很可愛,尤其是小奶貓、小奶狗,因為他們與嬰兒具有的相似的特徵”。

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不管是人類還是動物,只要是看起來更小的“嬰兒”,我們都會想要保護它。有研究發現,我們在看到萌萌的小動物的圖片時,會不自覺的微笑。也有研究證實,可愛嬰兒的照片會觸發我們大腦中負責預期獎勵的區域,即伏隔核。可愛的東西還會幫助我們集中注意力,更好的完成任務。

喜歡萌物是有科學依據的!

這種嬰兒圖式還會將喜愛延伸到無生命的物體,圓圓的、胖乎乎外形的商品更容易讓人產生好感。參考《超能陸戰隊》中大白的形象,哆啦A夢的形象,比卡丘的形象。設計精巧、藝術性強的工藝品也會格外迷人,比如微縮城鎮、玩具士兵和微型茶具。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認為,這是因為我們可以在觀察中獲得“上帝視角”,更容易使我們產生滿足感。

小動物還能激發我們的擁抱反射,但也有一些小動物,雖然尺寸很小,但完全不會引起我們愛撫的願望,比如蟑螂、蜘蛛,一個原因就是他們不符合嬰兒圖式。當然也有人對這些動物情有獨鍾,但無法代表主流。

可愛的小動物、精心製作的小物品,不僅會激發我們的保護欲,還會引起我們孩子般的反應,讓我們重新找到玩樂的快樂。從某種意義上說,希望與可愛的事物互動,也是一種童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