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使色。」什麼意思呢?說說你的看法或者理解吧?

起個名字那麼藍


為色執迷,為空生悵,乃人之大愚。

一,佛家教義,以及一切教義,都為歸化心性,樹立三觀,輔導人生而創作。只是由於年代的久遠,修辭變遷,以及語境改變,有些東西今人讀來猶如天書,不知所云。

更有無知者胡亂解讀,故弄玄虛,使得各種教義失去了它們本來貼近生活、直指人心的功能,無法發揮應有作用。

二,就《心經〉中”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言,這是一個解讀人心、勸導眾生的深刻理念。

這個理念的核心思想就是:我們所能擁有的實在的東西,滿足我們很多欲望。但是,我們也要正確面對失去或者沒有的困境。在有和無之間,怎麼正確把握二者轉化,是人生需要的大智慧。

所有教義,都是為解決生命根本大事而進行深入思考的結果。教義不會關注雞毛蒜皮。

在人生煩惱中,擁有和失去的不能常規把握,想有而難得的困厄,有了又被剝奪的無奈,是普遍性、經常性困擾。我們身邊被偷竊而苦難的人、失戀而鬱悶的人以及得志猖狂、驕橫恣肆的人,都是處在”色空”迷惑中,心智未開者,所以他們需要開導。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正確地告訴大家:你的有和無,都是暫時狀態而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告誡眾人:在你有的時候,你要知道倏然會無。你沒有的時候,突然會有。你不必為暫時的”有”或”無”而不知所以、心存煩惱。

大家想想現實當中這是多麼貼切的道理!

最近寶馬男仗著酒勁,耍橫使蠻,本想欺人老實、圖個痛快,不料轉瞬之間被受害人反手抵抗,利刃開膛。”色空”轉換,分秒之間!

如果寶馬男深深懂得自己擁有的要怎麼珍惜,何有這樣的厄運?

我們每個人都該念念不忘:我們現在有的,可能失去就在剎那間。我們怎麼小心翼翼維護”色空”轉換,向著有利於自己幸福快樂的方面,是永遠要尊重的規律。

各種貪官,如果不記得這個”色空”規律,失去一切,深陷囹圄,家破人亡,徹底敗落,就是分分鐘的事。

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人生勸誡,也很容易讓人有虛無主義觀念。這是要避免的方面。

一個正常的生命體,要積極向上,變”空”為有,滿足生命。不能渾渾噩噩,”色空”無視。那種自我放棄努力,用”色即是空”來指導自己,為自己的懶惰設立藉口,是嚴重錯誤的。

沒有,我們不氣餒。有了,我們不乖張,然後心平氣和,腳踏實地,享受充實的人生,這就是”色空”轉換的正確理解。


春雷滾滾2


很高興在頭條裡看到佛學理論的知識,“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既是色”這四句話,選自佛教大乘經典《心經》,心經加上標題共計268個字,文字雖短,但是佛理深奧。下面我與大家共同探討交流一下:

1、首先解釋一下什麼叫“色”,這個色,不是我們說的“色彩”,佛教所說的“色”,是指物質世界;那什麼是“空”呢?,這個空,不是說什麼也沒有,佛教所說的空“空”,是指精神世界。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是相通的,互相包融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叫“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既是色”。


2、《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是佛教中經中之王,是一部讓人讀後變得聰明的經典,是哲學,但又高於哲學。內容有消極和積極的一面,消極指的是,認為人生是苦的,主張宿命論;積極指的是,要有善良之心,諸惡莫作,因果理論。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3、讀一點中國的國學,穿越時空,與大師先賢神交,增強自身的文化底蘊,腹有詩書氣自華,最為書香能致遠!

朋友,我是竇書鵬,如果您讀到了我寫的文章,要感謝頭條平臺,為我們提供的良機!不要忘記互粉、點贊、評論和轉發!您是最棒的!


竇書鵬帶您去旅行


《心經》觀心禪的教授與時代應用

《心經》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誰人不知,但欲知其奧,必尊古訓,下手用功,獲妙智慧,必廣大用。

先閱一段古祖之釋: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廣釋五蘊皆空之境諦,而觀照自在其中,以非觀照不能了達此境諦。

故夫心者,不起則已,介爾有心:

則必頓現根身器界,名為色蘊。

則必領納諸 苦樂境,名為受蘊。

則必取相施設名言,名為想蘊。

則必生滅遷流不停,名為行蘊。

則必了了分別諸法,名為識蘊。是知隨其所起介爾之心,法爾具足五疊渾濁。

今以甚深般若照之,了知色惟是心,別無實色,一切根身器界,皆如空華夢物,故色不異空。

空亦惟心,別無異空,設有一法過涅槃者,我亦說為如幻如夢,故空不異色。

既雲不異,已是相即,猶恐封迷情者,尚作翻手覆手之解,故重示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謂隨拈一微塵色體,即法界橫徧豎窮。故即是空,所謂全事即理。無有少許理性而不在此事中,即此微塵所具真空全理,還即頓具法界全事,故即是色,所稱全理即事,無有少許事相而不在此理中。

受想行識亦復如此:斯則當體絕待,更無二物,既於色蘊了達此實相已,受想行識例皆可知。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又恐執迷之人,謂此五蘊實相,從照見生,故更申示之曰,是五蘊諸法,當體即是真空實相,本自如斯,非實相生而五蘊滅,以五蘊本自不生不滅,故名為空相耳。

不垢不淨:又恐迷者,謂此五蘊空相雖非生滅,而有垢淨,謂凡夫隨於染緣則垢,聖人隨於淨緣則淨,故更申示之曰:凡夫五蘊亦即空相,聖人五蘊亦 即空相,何垢淨之有哉?

不增不減:又恐迷者,謂此五蘊空相,雖無垢淨而有增減,謂凡夫迷,故生死浩然為增,德相隱覆為減,聖人悟故照用無盡為增,惑業消亡為減,故更申示之曰:迷時亦只此諸法空相,悟時亦只此諸法空相。何增減之有哉?

既向五蘊發明此妙諦已,遂即廣歷一切差別法相,融絕聖凡情見而曰:是故空中無色,乃至亦無得也。然所謂無色乃至亦無得者,豈俟融絕而後無哉?良以本無所得故也!

本無所得名之為諦,了此無得名之為觀,而總不離五蘊為所觀境。若境若諦若觀,又總不離現前一念介爾之心。一心宛具三義諦即實相,觀即觀照,境即文字,不縱橫並別,亦非一異,故名為深般若也。

古祖所注深甚,所顯義理,無非觀心之禪的方法。今人依此下手用功,必開妙智。妙智一啟,則不必拘於文字,望文解義,能廣大用於現代,雖廣大用,亦不離現前當下介爾一念,觀一切法悉歸於源。

如何是廣大用之境?在這個時代,可與西文放在一起觀察。

與西方哲學比較一下:佛法,不是一種哲學的方法,這是一種真正的智慧學。這需要實證,西方的哲學沒法實證,所以後來西方人發明了科學。佛法需要實證,能夠是實證,這表明它有科學的特性。以《心經》中: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是一種物質與能量為轉化的規律,物質與能量的轉化,西方的科學必須造儀器來完成,但是,佛法不需要造儀器,通過觀心,就能把物質與能量的轉化規律。還不僅僅止於此。受想行識,亦復如此。對於人的感受、精神、思想、認識、經驗,按照佛法的觀心方法都能達性空之境,性空了,心靈的能量就會顯現。這一點西方的心理學沒法做到,所以西方的心理學治療人的精神問題,很多地方都不完美。西方的科學能夠觀察物質是空幻的,但是西方的科學哲學沒法觀察人的心靈內容達到性空的狀態。佛法觀察,能夠主客同時觀察,物質與精神同時觀察,這就是中華智慧的方法與西方科學發現知識的差別。

與科學的方法比較一下:科學只能在物質的層面上與佛法有相對應處,但是科學對人的精神層面還沒法與佛法相對應

現代的科學,他憑藉著先進的儀器,能夠觀察客觀的世界是幻化的,遇事能夠有能量的運用,這個層面,佛法中叫:色不異空。但是西方的科學,他還沒法瞭解人的受想行識是性空,按照西方人的觀念,這是精神層面的。佛法告訴我們,這是更為微細的時空,佛法也告訴我們,受想行識也不異空。對於這個微細層次的時空物質能量,西方的文化他還沒發來真正瞭解,這就限制了西方文化的發達。比如說在心理學領域,他無法認識的人的心理思維是空幻的,所以西方的科學對人的心理內容,無法進行量子層次的觀察。這樣,他們的心理學對人的心理問題的解決,就不能究竟徹底。事實上正是如此。心理學對於有抑鬱症的機制無法真正瞭解,西方大腦的科學研究,無法對意識的本質進行真正的瞭解。西方人因為這個緣故,他們只能發展外部的客觀世界,對人的內在的妙德潛能無法開啟。所以西方人在研究客觀的事物的時候,往往迷失了自己的本性,這是西方文化造成了眾多危機的原因。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科學需要智慧之眼,只有從佛法中能夠獲得指導。人類的未來,要想恆久光明,必須到佛法中尋求來自宇宙的智慧方法,引用佛法的智慧,就能全面提升人類的文明品質。對於這一點,愛因斯坦早就有了預感,但愛氏沒有更進一步來研究,我們今天能完成這個研究嗎?

由邏輯思維分析於《心經》只能獲知一些知識,用《心經》來指導觀心必獲得智慧,用這大智慧就可來觀察現代文化難題,舉一些例子:

例一:宇宙由誰創造的?在西方人,這是一個最大的難題,他們的科學宗教哲學都在研究,但到今天,他們都沒法完美的回答。

但是,用佛法來開啟智慧之門,智慧一開,回答這個問題就不稀奇,中華智慧回答:天地宇宙與有情存在有關?

其一天地宇宙萬物是人與一切有情的依報。其二,同樣在一個天地宇宙萬物之中,隨著人與有情的不同心態有很大的不同。物質就是能量,這叫色不異空,天地宇宙萬物與一切有情的心念有關,這叫空不異色。物質轉化成能量,科學藉助能夠做到了,但是科學還無法瞭解,物質轉化為能量,這是人人本具的妙明功能,比如中醫用中草藥,中草藥如何轉化成氣?這就是人人本來的靈知系統妙明。西方的文化還沒法瞭解,人的精。神狀態:受想行識,性空了也能釋放能量。對於受想行識,精神活動的微觀天地,科學他沒法真正瞭解。科學經過很多年的研究,還是無法瞭解宇宙的本源,所以他現在認為宇宙有外星人創造。其實真理就在眼前,天地宇宙與人及一切有情的存在有關,這空不異色的規律,西人的文化無法了知。

例二、用來解決西人無法獲得大腦微妙能量的難題

人有無窮無盡的真性之靈,他在我們的六根門頭常常放光種地,屬於中華古老的智慧,都叫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體解大道。

那我們在這個時代如何來運用呢?

在大腦研究領域,獲得智慧,就能無為運化用大腦。

怎樣做到來廣大的應用大腦的潛能,西方的人只知道有為法,而中華的文化中特別注重無為法。有為法是知識層面的應用,無為法是智慧層面的運用。有為法不知道引用真空妙能,無為法他能夠運用無窮無盡的真空妙能。西方的有為法,他無法真正淨化進化人本身,中華智法,他能夠啟開人的無窮妙德,把人進化成宇宙的高級生命。有為法侷限於有形的研究,無為法他能夠對人與天地宇宙進行全息的運化。

當然,無為法能夠有為與無為不二,他不排除有為法,但它是智慧應用有為法,進入無為的層次,它裡面才能廣大微妙淨勝不可思議。

現在已經有科學家,在猜測性預設,大腦就是量子大腦,但是西方的科學,它是要採用儀器來檢測這種存在來研究的。我們能不能用中華智慧來進行觀察呢?我們現在來就進行這方面的溝通研究。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大腦寧靜的狀態就是量子狀態。意識就是客觀事物在人腦的反映。人腦對客觀事物的相,反映了就是象的顯現,意象顯現,心腦的量子狀態就塌縮了。這個機制我們可以概括成一種規律發現嗎?

假如設定的寧靜狀態,就是量子狀態,人對客觀的反映呈現象的狀態,量子就塌縮了,我們觀察,這種機能人事實上天天在用。再進步觀察,如果人進行一項活動,如看了多部連續劇,意象不斷髮生,量子塌縮不斷進行,這個時候你什麼感覺?大腦空疲神乏,這是心腦量子態過度耗費產生的現象,每個人都會有這種體驗。這說明心腦有個靈源,人在使用時不能過度,過度則耗損。我們可以反觀,如何讓這靈源廣大顯現? 這要控制心腦不能顯象。心腦不能顯象了,這裡靈源妙性不是增上顯現了嗎?這個過程我們能不能概括成一種規律?

科學家,心理學家,他們還不會這麼仔細的觀察。佛法裡面可以對這種機制描述,前者叫:空不異色,後者叫:色不異空。

進一步來觀察,我們的意識之象,生滅生滅就如流水,如何能做到反觀返源?如何我們儘可能的保持靈源寧靜的狀態?西方的科學體系他還無法研究這一種操作方法。而佛說法早就存在,反觀返源叫:空觀、般若、離念,保持寧靜的狀態叫:體真止、止、定。不過有一點要明白,佛法中不叫量子,我們設置心腦寧靜的狀態叫量子態,這是我們預先設計的一種觀察點。那佛法中叫什麼?叫:真性。

我們現在要問的是,這量子與真性,他們是同一個東西嗎?誰也沒有進行拿來進行對照實驗。我們暫時可以避開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這兩種的方法,觀察它們的同一共同點,就是對人的心腦日用之處,進行能量的,與心腦中意識與象,進行他們本質的探討,這有什麼意義呢!?這會把現代物理學的頂尖研究,突破造儀器研究,讓人的身心就可以來體驗天地宇宙的能量運化,這可以讓普羅大眾,在日常生活中,就能瞭解客觀事物。這也可以,把中華文化與西方的科學文化進行內在機制的溝通,讓東西方文化同時存在,構成平衡的運化體系。這還有更有意義的就是,能夠讓西方的科學文化,能夠真正瞭解人的本質,只會讓他們的心理學、哲學,產生質變達於究竟。

量子大腦。這是西方科學家的一種預設性的研究觀察點,心腦靈源,是與中華智慧方法結合的觀察點,這靈源可以有究竟的理法嗎?如果我們人類來研究這個靈源會產生什麼效果?

如果用西人研究人的意識與量子的方法,都是按照西方的哲學科學來研究的,他們的這種方法,很難了解人的意識與人實相關係,很難啟開人無窮無盡的妙德妙智。西方的科學家們、哲學家們,他們不知道人的意識與本心真空,與他們研究的宇宙真空、量子學本來是一實相,他們的這種方法研究只能產生知識,這無關乎人的智慧與妙德。西方的科學家們,他們不知道人的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與意根,都具有巨大的妙德妙能,與人的意識活動都有相關性。克實而論,西人的這種研究方法,他們很多時候都走上了歧路,所以對這個問題的研究進展緩慢,一代又一代的人都投入到這種研究中,但結果還是霧裡看花。

如果我們用中華智慧來訓練自己,我們在新的時代,同樣能夠在各個方面來應用。對於這種潛在的能力,我們大多數人不知道,因為現在我們對古老的智慧早就不瞭解其所在,這100年以來,我們一直把西方的科學文化與中國的古老智慧對立起來,這造成的被動與傷害是顯而易見的。

對於人有沒有靈魂的糾結,心與物的矛盾,這主要來源於西方的文化。其實這個問題在中華文化中早就圓滿解決。

心之靈,人人都有一個靈妙的心,他在我們日常中時時作用,運用中華古老智慧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悟此靈妙之心來體解大道,就在今生、現前、當念,展現人本性的靈妙作用。

不但佛法能夠做到,中華各大文化體系,都是基於對人的本質的究竟而建立起來的,我們可以告訴大家,在中華文化中有許許多多的以人的妙靈,而建立的靈知文化模式。中華文化的,他的應用,就是人靈妙之心的展現,我們能夠順此這一點,來體道中華古老的智慧,就會能夠了解萬法歸一之處。

現在歸納總結一下:《心經》,心之經,觀心之理法,不同於邏輯思維,我們首先必須按照他的方法正確來觀察自己的心念,觀心有基,亦可顯邏輯來與智慧融合觀照,而廣大應用於時代。我們可以確定,光用邏輯的思維很難入佛法的法門,掌握了正確的方法,才能夠開智慧,開了智慧,才真能照真達俗廣大應用於時代。








圓拙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四句話出自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心經》,不管是不是學佛的,很多人都知道這幾句,很多人也誤解了這幾句佛經。很多人都以為色就是美色、色慾,這完全縮小了色的概念。空就認為是什麼都沒有,這是完全錯誤的。所以這幾句就胡亂的解釋為,反正男女之慾是空的,所以就毫無顧忌、毫無節制的沉迷於美色。為自己放縱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其實這完全是錯誤的解法。

在佛教中,色是指物質世界,一切有質礙的都稱為色。而空呢是物質的一個性質,它描述物質世界存在的狀態,意思就是萬事萬物都是由許許多多的因緣組合而成的,隨著因緣的生滅而生滅,沒有什麼是獨立不變的。色和空不是兩個對立的東西,它只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色指物質本身,空是指物質的性質。

知道了空和色的定義,就很容易理解這四句了。舉個例子來說,一朵花,花的外相就是色,而空呢就是花的性質,花必須依靠水、土、種子等各種條件才能存,離開了某一個條件,花就不存在的這個性質就是空。所以 外相的花和花本身的性質根本就不是兩樣東西,都是花的一部分。花的外相側重展現因緣的生滅現象,花本身隨各種因緣而變化的性質就體現了空,離開了這些條件,花就不存在了。

所以色和空本身就是一個東西,一個是它的外相,一個是它的內在性質,哪會有什麼差異呢?

《心經》是玄奘大師翻譯的,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核心,甚至說是整個佛法的核心內容。這幾句完全說出了佛法的世界觀——緣起性空,色就側重說緣起,而空性才是物質最根本的體性。空性就是無自性。我們可以通過對有的把握來感悟空性。南無阿彌陀佛。


法音講堂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是,你能夠看見的有顏色的物質,其實本質是空的。反過來,一無所有的空,卻能變出來物質。

單從這一個方面理解,其實是膚淺的。色是一種蘊,是內裡的意識與外界交互所產生的覺,這種感覺有五種,分別是色受想行識。感覺本身就是接受,不接受怎麼感覺。想也是因為受帶來的意識活動,受了就會想,這是什麼。行,就是意識在流轉,是想造成意識運行,識就是最後的結論,是色的對應對象。眼睛看到東西,很快就辨識出來是什麼東西。但是其過程是色受想行識,人的意識不是鏡子,鏡子前有一物,鏡子裡馬上有一個像,像與物對應。人的意識又很像鏡子,看到物很快就辨識,但是有過程的,色-受-想-行-識。這就是五蘊。色是對象,它本身是空,都在意識裡,當然也是空。

空是什麼呢?就是一無所有。特別提醒注意。很多人,包括梁文道等,很多在視頻裡講解佛法的“法師”,都不敢說空是一無所有, 他們會反覆強調,空不是沒有,空不是你所想象的沒有。諸如此類。空就是沒有,一無所有。空怎麼描述呢?空和物理的真空沒有區別。把所有的分子原子,不管什麼子都抽出來。就是真空。

為什麼那些人不敢像我這樣說,因為他們沒開悟。生怕掉進斷滅見。斷滅見是什麼意思,斷滅見就是徹底結束,空了以後永遠不再會有。

空了以後還會再有,空能生妙有。所謂妙有,其實就是假有,色就是假有,妙有,所以色才可以是空。至於色是怎麼妙有的,那是另外的一段解說。


眾妙之門


《金剛經》乃群經之釋,可曰:釋書。今便再以其註解,借其演說,以釋惑疑。

一日,須菩提玩起了今日頭條,見一問頗有見地,便白世尊言:何為色?何為空?

世尊告須菩提:如來說色則非色,是名色。如來說空則非空,是名空。

須菩提不解,再白佛言:若色非色,空非空,那何以為色?何以為空?

世尊告須菩提:汝觀風,可曾見色乎?

須菩提白佛言:未曾。

世尊告鬚鬚菩提:如觀樹,可曾見空乎?

須菩提白佛言:未曾。

世尊告須菩提:樹可有色?

須菩提白佛言:有色。

世尊告須菩提:樹可有心乎?

須菩提白佛言:未有。

世尊告須菩提:汝何以知樹無心?

須菩提默然。

世尊告須菩提:汝言樹無心,乃因觀生念,因汝觀樹,知樹有色,而未見其心,故言無心。

須菩提大驚,幡然醒悟,進而白佛言:如來說無心則非無心,是名無心。何以故?我觀樹,只見其色,不見其心,故言無心,而樹有心無心,我何以知之,唯樹自知。我非樹,樹亦非我,此乃彼我之見也。

世尊告須菩提:樹可見空乎?

須菩提白佛言:未見,但如來說未見則非未見,是名未見。故我雖未見空,但樹卻有空,譬如,樹會有空心,有空枝,有空果。我雖未見,其卻實有。

世尊告須菩提:今既見空,可見風乎?

須菩提白佛言:見矣,何以故?如來說色則非色是名色。風雖無形,不可以目見之,然其卻有體,故可以心感之。故其為物,為物則有色,此色目不可見,唯心可見,故曰:色非色。

世尊告須菩提:今空色具見,可還有疑?

須菩提白佛言:何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世尊告須菩提:人以目觀物,見形為色,不見形為空,如此可知乎?

須菩提豁然開悟,了了如來,白佛言:人不見風形,故曰:風乃空,人見樹形,故曰:樹乃色。然,風有體,為物,為色,樹有空,是以眼觀風為空,心觀風為色,故見空是色,又眼觀樹為色,人不見樹心為空,故見色是空。風與樹,兩物,一物也,何以故?風中有樹,樹中有風,樹亦風兮,風亦樹,空亦色兮,色亦空,何來兩物,實一物也,觀樹亦空,觀風亦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千八百羅漢具聞此言,醍醐灌頂,深感佛趣,其樂無窮,空兮空兮,空非空,色兮色兮,色非色,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異色,色不異空。

世尊誦歇語: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可見如來,所謂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蝶龍45


這是心經裡面的一句話,所謂色就是指一切物質,即器世界,根據科學家研究表明,一切物質都是由分子和粒子合成的,分子和粒子很細微,沒有固定的形象。而佛教裡面認為物質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這四樣也沒有固定形象,而道教認為物質由金木水火土五行和合而來,它們也沒有固定形象,是根據不同的情況產生了不同的形象,例如桌子,電腦,等等一切物品。而心經中這兩句話就是要告訴我們,我們所看見的色,也就是物質是空性的,空相的,不是永恆不變的,而是會有壞的那一天的,例如各種廢物回收再利用,會使它們原來的形象和用途發生改變。所以心經中這空不是指沒有,而是如同一個空的容器,你想往裡面裝什麼都可以,就是剛才說的廢物回收以後,你想把她做成什麼樣子都可以。正是因為這個道理,所以說一切物質都沒有永恆的形態和用處,都是可以改變的。

從而又發展出來一個人生哲學問題,我們做人也要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要順其自然。

拙見,多指教。


仁道居


色不異空:有形的物質本質上和“空”並無區別;空不異色,同上:“空”和有形的物質本質上並無區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形的物質本質上就是“空”,“空”和有形的物質其實都來自“一”。


棒棒啲C儍瓜


此為《心經》中的一句。要想徹底明瞭,最好將全文通讀釋解。不過也可單獨消文解義,弄清基本概念。

憑人的感官認識宇宙人生,就是兩大範疇,一為有形有相,看得見,可觸可感的物質現象(色)。一為空性虛無的精神理性範疇(空)。按普通的淺表思維觀念,有色相可見者即為"有",即為真實,反之則為虛無丶空。這裡須要明確一個現象道理,有形框架內的"空間″,仍視為"有“。不見一法(一物),為空,不是"真空″,是為頑空丶虛空丶斷滅空。皆非此《心經》所謂的與色相對的理性"真空"。

凡夫的錯覺,以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為感知物質空(無)丶有的判斷標準,以"五蘊色″為可執著的"有",不能暫舍,欲求無止,造無量罪因(業緣),得無邊煩惱苦報,苦海沉淪,無有出期。觀自在菩薩以"行深般若般羅密多″的智慧觀察,照見"五蘊皆空″,告訴凡夫眾生,你的"一切苦厄″之因,就在看不破五蘊皆空的實相真理,執著為實有,不能放下,便不能象菩薩一樣得大自在。

菩薩已經修行證悟了,以大慈悲心,救度眾生到彼岸。苦海舟航就是此"深般若″大智慧,照見五蘊皆空,知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丶空不二,本來無一物。諸法無實性,皆是因緣生。生滅無常,無中生有。本來無,畢竟空,不可得。

"空"為宇宙本體,能現萬法世界。"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宇宙能生萬法的空性,是真理是實相,是本有,是永恆。"真空生妙有″,妙有顯真空。生生不息,無有斷滅頑空。而萬法妙有又都是無常丶隨緣幻化,無一可以長駐不衰。

空有本一體,隨緣生變化。


真空妙有無量壽


空有三個意思: 一,因緣而生,基本元素構成物質,一旦元素散去,物質就不存在。二,時時不同,後一分鐘的物質已經不是前一分鐘的物質。三,所見不同,每個人看待同一事物都只能從各自一個方面,達不成統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