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細化管理+科技出行 西安單車市場急需變量

精细化管理+科技出行 西安单车市场急需变量

精细化管理+科技出行 西安单车市场急需变量

最近,細心的市民會發現,去年風靡一時的共享單車最近不僅數量減少了很多,而且市民騎行體驗有所下降。記者發現,目前市場上存量單車,很多都存在髒亂壞的現象,市民騎行體驗越來越差,而且隨地亂堆亂放,運維管理需要繼續加強。

市民呼籲,共享單車應該有新的有實力的品牌進入市場,通過完善的技術和高效的運維來保障體驗和秩序,以此來提高騎行安全與體驗質量,各個品牌間的市場競爭也應體現在服務競爭上,市民才能有足夠的獲得感。

西安共享單車少且破舊

市民出行效率大打折扣

近段時間,很多依賴共享單車出行的西安市民發現身邊的共享單車數量大不如前,因損壞而無法使用的車數量卻日漸增多。西安市民尤女士表示,上半年一出小區門,路邊至少有20輛共享單車。但最近出了小區要走好長時間才能看到1輛,有時好不容易找到的車子還是壞的。對於經常依賴共享單車出行的她而言,缺少了共享單車的輔助,感覺非常不方便,出行效率大打折扣,經常上班遲到,上個月的全勤獎也被扣了。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絕大多數依賴共享單車出行的市民最近都在反映共享單車大量消失的情況,在西安南郊,一條馬路上都看不見一輛共享單車,好不容易發現一輛,還破舊不堪不敢騎。

市民鄒先生告訴記者:“自從共享單車出現後,我從家到單位這一公里多的路程有了保障,還能通過騎車鍛鍊身體。”鄒先生說,也不知道什麼原因,西安現在的單車騎起來感覺越來越不好了,而一些單車品牌的各種問題經常能在各類媒體上看見,紅火了兩年的單車行業難道在急速降溫?

記者注意到,傳統共享單車品牌在各個城市出現“車海”無人清理運維的現象不斷被媒體曝出。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共享單車發展的前兩年,各家都在拼命投放,但隨著市場逐漸迴歸理性,技術實力和運維能力不足成了最大問題。

一些企業已經不能做到有效管理此前投放的車輛,包括舊車壞車的處理都是大問題,也造成了像西安這樣的大城市,市面上看著車很多,但能用的卻越來越少,原有平臺既不能有效處理壞車,新品牌又因各種原因投放新車較困難。而真正用車的市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爛車一大堆,需要用的時候又找不到可騎走的車。

新品牌低調現身西安部分區域市民建議增加投放

最近,記者在西安灃東新城某車站附近看到,這裡整齊地擺放著一排青色新車,經過了解,得知是一家新的單車品牌近期投放的。

那麼,西安市民對最近低調現身西安街頭的新品牌單車是如何評價的呢?記者在路邊隨機採訪了一位正在使用新品牌單車的市民王先生,他告訴記者,他家就住在西安灃東新城,家離上班的地方較近,以前一直騎共享單車上班,但今年以來共享單車明顯少了很多,而且都很破舊且不安全。最近剛好看到了新車,現在每天上班都在用它。和以前使用的共享單車相比,王先生認為這些新車最吸引人的地方有兩點:一是不用交押金重新下載軟件,另外就是新車設計得很好,騎行很舒適。

共享單車在給市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給城市管理帶來了一定的壓力。王先生說,每次來到取車的地方,這些新車的擺放都非常整齊,車子也很乾淨,一看就是廠家有人專門進行了擺放,每一輛車子都很新,用起來讓人感覺非常放心,希望這種情況能一直持續下去。

由於經常騎共享單車上下班,王先生對車子的安全性還是非常看重的。他告訴記者,這些新車很皮實,騎上去感覺很輕快,不會越騎越累,而且剎車也很靈。同時,王先生覺得美中不足的是,目前在西安的投放量太少,僅僅是在西鹹新區有部分投放,在西安其他區域很少見,建議廠家多增加一些投放量,方便西安市民出行。

共享單車不再玩“車海戰術”

管理精細化提升科技含量

增加投放是共享單車剛剛出現時的“車海戰術”,但隨著近幾年共享單車大量投放給城市環境帶來的弊端,“車海戰術”已經開始發生轉變,共享單車將更加註重精細化管理,提升管理的科技含量。業內人士稱,西安這樣的大城市,有實力的多家單車品牌有序競爭,才能最終決勝出既讓市民滿意又能解決城市問題的品牌。

事實上,今年年初,共享單車品牌已經進入了一輪洗牌,共享單車企業都相繼改變了“車海戰術”,迴歸到了服務的比拼上。但現有的共享單車平臺還存在運維缺失、亂象不斷、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現象。

目前,市場急需有實力的平臺入場,才能激發市場競爭活力,有利於提高用戶體驗,也能為政府管理提供便利。同時,行業已過了野蠻發展的階段,多地都出臺了規範政策,“車海戰術”肯定是行不通了,今後共享單車的競爭重點更傾向於服務和黏性。

在現有的環境下,很多城市都出現了新車不能進、舊車沒人動、破車騎不了的僵局。如何打破僵局?行業內人士認為,經過了初期的亂戰之後,如何理性對待行業才是關鍵,新舊品牌充分競爭,競爭的環境中,才能將用戶體驗與運維管理放在重要位置。

當然,對於共享單車投放混亂的問題,該單車品牌有關負責人表示,在遵守西安市政府相關規定的同時,將通過精細化管理為規範當地市場作出貢獻。將通過高效運營維護,在為西安市民提供好服務的基礎上,帶頭做好城市單車的管理,避免壞車等佔用道路影響市容市貌。

共享單車監管應向精準化過渡

從城市長遠發展看,提升慢行交通服務品質是城市發展的必由之路。對共享單車的治理應該立足於充分保障騎行交通的發展。數據分析顯示,在西安,三環內及近郊設置的最後一公里線路,如果區域內共享單車投放量較大,確實會對客流產生較大的分流作用。而且,根據對出租車的歷史數據分析,隨著網約車、共享單車等共享交通的持續推廣,出租車的整體功能定位都在發生深刻變化,出行範圍在中心區內部的小汽車平均出行距離呈現小幅延長趨勢。可見共享單車對完善城市慢行系統、分流機動車流有正面意義。即越來越多市民通過使用共享單車,避免了汽車的短途出行。

在今年全國“兩會”的“部長通道”上,交通運輸部部長李小鵬肯定了共享單車對“解決群眾出行最後一公里的問題,對解決交通擁堵的問題有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還表示,共享單車需要“共同治理,共同維護,讓共享單車能夠發展好、使用好、維護好”。

從其他城市管理經驗來看,目前,上海市政府法制辦已在牽頭制定有關共享單車的規章,將從法制層面對共享單車市場實施常態監管。未來的監管也將從一刀切的“禁投令”過渡為動態管理、實時調整,對共享單車的投放地域、投放密度做出精準指導,避免企業“任性”,還可以要求共享單車企業承擔與投放量相匹配的管理責任,投出去多少管多少,被暫扣了之後必須及時處理,避免成為共享單車“墳場”。此外,還需要“放水衝淤”,引入新的合規的市場主體和經營模式,優勝劣汰,打破當下的僵局。解決當下存在的新車不能進、舊車沒人動、破車騎不了問題。

另外,共享單車1.0時代,很多倒閉企業留下了押金問題,成了很多消費者的心中之痛。目前,共享單車的押金模式正在退位,一些依託於交通出行大企業的單車品牌本就是無押金的,這樣可以打消入局者對押金的歪腦筋,能夠迴歸到騎行交通的本分經營上,這也便於政府實施存量內額度調節。

共享單車的重新出發,還有很多的路要走。強化對於共享單車的管理,本質是完善城市的騎行交通,這正是中國都市的短板。歐美各大城市已經走出畸形依賴機動車的發展階段。2012年,巴黎制定了反對汙染、增加道路安全的計劃,其核心內容包括優化步行環境、大範圍推進低速區、大力發展自行車交通。而倫敦交通局(TFL)專門發佈了《市長的自行車發展願景》。

有交通專家認為,對於共享單車不僅要監管,還要服務,可以參照上海市“15分鐘社區生活圈規範導則”進行系統化的規劃設計,配套落實騎行路權和停放設施,對共享單車核心使用場景和區域開展針對性改善。

總之,解決共享單車的問題,不能從“汽車本位”出發,只盯著“亂相”,還要看到它對於都市短途交通的分流作用,以及中國大城市的慢行道建設“欠賬”。單車的投放數量應做總量控制,也應該看到實行一年多的“禁投令”之後,共享單車的局部飽和與“騎車難”已然共存,要解決存量問題,也要依法合規地引入增量資源。

應適時建立共享單車投放負面清單

在共享單車的發展過程中,政府的監管無疑是最為重要的。自去年開始,各地相繼出臺了“禁投令”,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遏制共享單車發展的亂象,但從長遠來看,政府職能部門也需要在治理方面做到精細化管理。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互聯網經濟研究室主任李勇堅博士就這一問題接受了華商報記者的採訪。

華商報:你認為國內目前共享單車發展的最大弊病是什麼?如何引入新的機制來重新激發市場的活力?

李勇堅:共享單車最大的問題在於無序發展導致過度佔用公共資源。應該將政府引導與市場良性競爭結合起來,建立起基於市場需求,優化公共資源利用的機制,激發市場活力。

華商報:政府在治理和監管過程中應該起到什麼作用?共享單車企業如何在管理和產品層面滿足市場的需求,以推動共享單車行業的良性發展?

李勇堅:政府在共享單車發展過程中,應發揮以下作用:第一,應建立共享單車投放的負面清單,即在哪些區域、哪些標準的車輛、什麼樣標準的企業可以投放單車,形成投放的准入標準;第二,建立對共享單車的動態管理機制,即根據運營企業的投放數量、佔用公共資源情況、動態管理水平等各個方面,建立起對共享單車的管理機制;第三,為共享單車利用的良性發展建立好良好的外部環境。例如,與共享單車企業一起,建立用戶誠信機制;甚至建立起共享單車不當使用的懲罰機制等。

共享單車企業也要通過更加精準的算法分析,對單車的投放區域、投放時間等方面進行加強,設計出更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要加強對所投放單車的動態管理,確保單車的可用性,提高客戶體驗。同時,要與政府部門進行合作,通過電子圍欄等技術,解決現有的共享單車佔用公共資源過多、用戶誠信等諸多方面的問題。

華商報:你認為未來共享單車最佳的治理形態和運營模式是什麼?

李勇堅:共享單車的最佳運營模式應該是企業與政府共同研究如何更好地發揮共享單車的作用,包括共享單車的靜態數量、動態管理模式、用戶行為規範等,從單純的靜態數量限制,到建立動態優化機制,從而避免現在簡單地使用禁止投放、限制市場競爭的管理模式。最終實現共享單車在政府的規劃引導下,通過動態優化管理機制,實現良性競爭,並使共享單車的出行功能真正發揮出來。 本組稿件由華商報記者 楊剛 採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