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樂壇真的退步了嗎?

用戶8765432


樓主,你好,你的問題問得實在是太好了,以我個人的見解,華語樂壇還真的一直是退步的狀態,反正感覺是認真做音樂的沒幾個,大多都是娛樂至上,根本就沒有音樂圈,真是應了家駒說的那句話了:香港只有娛樂圈,沒有音樂圈。這句話可以改成:中國只有娛樂圈,沒有音樂圈。非常適合現在中國的音樂圈。

先說說藝人的表面現象。我個人覺得現在的男藝人一點男子氣概都沒有,感覺特別不爺們,染個頭發,化個妝的,走路扭扭捏捏的,一點都不爺們,都沒有個男人該有的氣勢。一個個都打扮的粉粉嫩嫩的,俗稱“小鮮肉”。

再說說做的事情,今天離婚上頭條吧,要不明天出軌上頭條吧,好像都是在炒作,不炒作就上不了頭條,群眾也是,關注點不在作品上,而是在藝人的私生活上,我現在想想真是可怕。國家大事不關注,淨還沒關注這些不痛不癢的事情上。

要是說好好做音樂的,我覺得梁博還是一個優秀的音樂人,這幾年就專注做音樂,也不上什麼娛樂節目上,感覺還不錯,是一個稱職的音樂人。也有好的作品,像《男孩》還有《日落大道》都還不錯。

其實不論做什麼工作,只要敬業就可以了。現在好多音樂圈的人應該去當演員了,真是活著就像演戲。


低音張老叄000


題主的問題提的好。

其實在小編看來,並不是華語樂壇退步了,而是我們都陷入了一個怪圈。

由於網絡時代的發達,有些專心創作的歌手改了自己的方向,如果網絡發展的再慢一些,我們可能還能夠每年等一張周杰倫的新專輯,然而現在網絡的發達,CD和卡帶銷量大跌,也是中國市場沒有對這些創作型歌手進行知識產權保護,導致創作型歌手掙不到原來他們在發行專輯時所掙到的錢,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大自然從來如此。

所以,就該想其他的辦法了,比如上綜藝,比如拍電影,比如廣告代言,比如商演撈金。導致現在的娛樂節目“日新月異”,並沒有太多的娛樂了。

每週一看明星們評論新人唱歌,每週二看明星們出去旅遊拍成紀錄片,每週三看相聲演員們爭相比賽,每週四看明星們帶著孩子玩這玩那,每週五看明星們圍坐一團,隨意找個話題噴上一個小時,下面觀眾哈哈大笑,每週六看明星們參加個什麼節目,猜詞遊戲,每週日再看明星們競賽答題,看誰答得多。

所以,他們的時間都是在飛來飛去,不如之前網絡發展並不好的時代了,每年每月還能有專屬的時間來寫詞作曲。沒有時間來寫劇本等等等等。

正所謂,原來的香港只有娛樂圈,沒有了音樂圈。beyond就發佈過一首歌曲,叫作《俾面派對》。就是諷刺香港的娛樂圈,音樂圈動不動就一個party,動不動就有一場宴會等等。

現在這種風氣已經完全蔓延到了中國大陸的音樂圈,我們已經很久沒有聽到街頭巷尾的流行度高的音樂了,某短視頻App裡唱的是個什麼,實在不能苟同。

《小蘋果》之後再無神曲了,全國大媽都在等著呢。

而現在,我們都是翻出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前的音樂來滿足自己的耳朵,我想知道大家,是不是每個人的手機裡都有幾首張學友張國榮,周杰倫,林俊杰。而現如今剛發佈的一些音樂,少的可憐吧?

如今的華語樂壇,可能是真的退步了吧,該醒醒了。

就此。


旅行者週刊


十年前,我們的華語流行音樂圈彙集了大量的音樂人才,周杰倫同時代的王力宏、陶喆、SHE、梁靜茹、孫燕姿等音樂人都處於創作的巔峰期,像李宗盛、羅大佑、庾澄慶等前輩音樂人還時不時有不錯的作品問世。雖然當時的版權保護不力、盜版橫行,音樂圈生態不是很好,但那時的人才彙集、創作激情也有,誕生了大量膾炙人口的音樂作品。

後來,隨著周杰倫、王力宏、孫燕姿、梁靜茹等陸續結婚生子,他們有的開始轉型變成了綜藝咖,有的處於半隱退狀態。我們喜歡的杰倫,結婚以後也不再是當初那個被大家喜歡的“特立獨行”的青年人,在大家心中,他開始變成一個暖男,一個父親形象。

身份的變化,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創作心態和創作風格。早期的專輯從《Jay》《范特西》《八度空間》到《葉惠美》《七里香》《十一月的蕭邦》等,從這些充滿想象力的專輯名稱上,我們就能感受到一個充滿少年感的形象。更不用說,這些專輯中像《東風破》《七里香》《夜曲》等那一首首經典傳唱的作品。從2012年的《十二新作》開始,到《哎呦,不錯哦》《等你下課》等,開始變得“土味十足”,歌曲《算什麼男人》《鞋子特大號》《不愛我拉倒》等,讓人隱隱的覺得有一股油膩味道充斥其中。

另外,華語音樂圈人才的流失和斷層加劇,讓我們已經與流行音樂的黃金年代徹底作別。那些曾經陪伴我們成長的乃至在我們精神生活中佔有重要位置的名字羅大佑、李宗盛、王菲等已經淡出我們的視野許久,周杰倫那一代的音樂人也逐漸萎縮。我們曾經喜歡的那個充滿詩意的歌曲年代已經逐漸遠去。在綜藝選秀盛行的時代,簡單的粗暴的口水歌開始爛大街。在這樣的環境下,“一杯敬朝陽,一杯敬月光,喚醒我的嚮往,溫柔了寒窗”式的歌曲便能稱之為詩意滿滿。

人最不能抗衡的,便是時代的發展大勢。從《青花瓷》到《不愛我就拉倒》,從“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到“哥練的胸肌,如果你還想靠,好膽你就麥造”,也許我們正進入一個詩意匱乏、口水歌流行的時代。


影視口碑榜


私以為i

華語樂壇從未退步也從未消失,認為退步者,只是因為如今的華語樂壇已經不是我們當初7080後以為的華語樂壇罷了。

現代華語流行音樂始於崔健羅大佑鄧麗君。

我們在資源匱乏,人是鐵飯是鋼,我是革命一塊磚的年代,忽然聽到了,情愛,反抗,批判。無異於魯迅先生對中國社會的吶喊。

之後隨著改革開放我們越來越多了接觸到了歐美的音樂,披頭士,鮑勃迪倫,槍花,bon jovi 卡朋特,也經歷了中國的搖滾十年,校園民謠十年。四大天王的年代刷新了我們對於偶像的認識,對於我們所有的東西都是新的。

我們從0開始,所有的音樂形式都是新的。

再後來我們經歷了陶喆周杰倫王力宏R&B大行其道,出來了一大批tank,蔡旻佑,後弦,許嵩,張棟樑,范逸臣唱作人。

到如今,周杰倫承諾不發專輯只出單曲 ,陶喆隱退,王力宏只開演唱會的時代,好像也只有林俊覺方大同蕭敬騰在苦苦支撐。

其實不然,華語音樂只是變得更多樣更豐富了而已。

我們總是吐槽EXO那幾個霸佔娛樂圈,但其實華語音樂遠不止如此,前年的民謠崛起,出了趙雷李志,馬頔,宋冬野,陳粒。去年的說唱 崛起,出了成都說唱會館,海爾兄弟,gosh,紅花會。還有默默耕耘的熱狗,葛仲珊。

還有重金屬的ak47 左右樂隊等還是為重金屬音樂努力奮鬥。

再現如今的今天勢必很難找到,大家大合唱周杰倫青花瓷的時代了。因為音樂更多樣了,大家的選擇更多了,你再也找不到當初匱乏年代大家一起唱童年和甜蜜蜜的時光了。

華語音樂缺的不是音樂類型,不是好的音樂,而是好的音樂獎項,在金曲獎式微又任性的今天,勢必要做出一個同格萊美一樣的多樣性音樂風向標。才能讓更多人知道,中國還有很多好的華語音樂。而不是左右右手一個慢動作,跟我一起學貓叫,一起喵喵喵喵喵。

華語流行音樂從不消亡,只是沉寂,沉寂只為等下一次的爆發。

就讓我們期待它爆發的那一天。如同當初老崔老羅一般,振聾發聵,醍醐灌頂。


不知unknown


退不退步不敢瞎評論,也沒資格,要是個人覺得,我的回答“是!”

想想當年的華語樂壇,真的是好歌層出不窮,無論是粵語,還是國語。那時候比較有代表性的歌手:周杰倫,陳奕迅,林俊杰,王力宏,羅志祥,張傑,陶喆,蔡依林,she,梁靜茹,張惠妹,等等……就不一一說了,那時候的歌曲都是靠聽,沒有像現在說看臉,鮮肉層出不窮,真正有實力,有代表作品的能有幾個?全靠粉絲盲目追捧,而當年的歌手都是靠實力!實打實!甚至很多很出名,傳唱度很高的歌曲,我們都不知道歌手的名字,卻會唱他的歌。而現在活躍在熒幕前的新一代歌手們,我們知道他叫什麼,卻不知他有何作品,也或許是我們太落後,沒聽過。現在綜藝節目火爆,多數歌手都是靠參加綜藝而火,也可以這麼說,反正都是明星,歌手,或演員,對於想出名的,只有背後有人推,或者顏值,他們首選都是參加綜藝節目,因為容易火,火了你出首歌你就是歌手,而且是很火的歌手,演個電影你就是演員。現在能算的上很流行的歌曲並不多,而且網絡歌曲風靡,00後喜歡聽網絡歌曲,喜歡看小鮮肉。所以總結起來華語樂壇在退步!綜藝開始氾濫!直播,短視頻之類也拔地而起,它們也將成為傳播音樂的不錯途徑!我們該慶幸走過了一個華語樂壇的巔峰時期!或許還會有下一個,但這一個是我們的青春!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一架開往童年的時光機


答案是肯定的,我印象裡記得華語樂壇最巔峰的一年是2004年,那年出的隨便一首歌放現在都能吊打華語樂壇!現在的所謂歌手讓我們一起去學動物叫,那也叫歌?那些歌手乾脆直接去學狗叫,一起汪汪汪吧!


生如夏花1995686


現在的樂壇這麼說吧,去抖音一個星期,再好的歌都能給你聽噁心了


B-91


華語樂壇真的退步了嗎?這個問題問的特別好,我們讓我們回顧華語樂壇40年,看看華語樂壇到底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80年代,華語樂壇的第一次大規模興起是以羅大佑崔健為代表的創新派,用極具前衛的曲風跟批判性的歌詞把華語樂壇帶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讓華語樂壇不再是靡靡之音,也影響了後來的無數創作者。


90年代是華語樂壇的巔峰時代,受到了80年代的啟蒙,也冒出了無數的音樂人,臺灣的李宗盛張雨生鄭智化周華健為代表,大陸的搖滾樂也是人才輩出魔巖三傑黑豹唐朝,香港四大天王為代表。大陸跟臺灣注重原創,香港更注重造星,可以說這也加劇了香港樂壇後來的衰敗。

00年之後就是就是華語樂壇衰敗的開始,因為不注重原創導致人才枯竭,香港樂壇是衰敗最厲害的,只能靠陳奕迅一人苦撐門面。94年之後搖滾樂也沒落了,內地樂壇汪峰跟許巍算是新紀元之後知名度比較高的搖滾歌手吧,但是卻被觀眾稱之為偽搖。臺灣音樂卻又迎來了一個巔峰,就是以陶喆周杰倫王力宏為代表的rnb的流行。從90年代的百花齊放到00年之後只有臺灣苦撐華語樂壇了。

08–12年這個幾年比較特別,因為互聯網的崛起,出現了一大批的網絡歌手,其中以許嵩汪蘇瀧徐良本兮等為代表。打著非主流的旗號吸引了很多的年輕小歌迷。雖然被嘲笑非主流。這也為後來華語樂壇的音樂數字化做出了貢獻吧。

12年之後就完了,華語樂壇亂套了,由於韓流來襲,我們直接學起了韓國那套快餐文化,其中以鹿晗吳亦凡tf等為代表。以前的音樂人不管水平如何,最起碼還是有音樂追求的。到了現在歌手簡直就是個副業了。都去上綜藝拍電視圈錢去了。出個專輯就是找別人寫好詞曲,然後花重金請歐美製作人來製作。最後腦殘粉們一頓猛吹。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現在的華語樂壇,就是青黃不接。不能一概全論,但是基本上就是這麼個情況。現在是個掙快錢的年代,認真靜下心來去鑽研音樂的太少了。



年誠娛樂


華語樂壇確實沒落了。本人從千禧年開始聽音樂,買專輯,說說自己的體會。

說來慚愧,聽的第一張專輯是陳慧嫻的,買復讀機“學習”時隨機送的。而後,家裡的鄧麗君、鄭智化、李宗盛、張學友等都被聽了個遍,這些磁帶都是我父親的。

自己買的那些唱片,剛開始那段時間聽張信哲比較多,原來那已經是Jeff最後的輝煌。後來聽見了周杰倫,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每張專輯每首歌都爛熟於耳,我也同時發現,周杰倫的歌聲充滿了家鄉的大街小巷。

那幾年男生還有陶喆、王力宏、林俊杰、Eason,女生有Jolin、Twins、孫燕姿、SHE,能聽的歌有很多,能聽的人有很多,大家討論得很多,比較得很多,但是周杰倫還是那個站在巔峰的男人。這中間還有個火遍中國的超女,春春、筆筆、靚穎也還能湊活聽聽。

十幾年過去了,身邊能聽到有宣傳的年輕一代有張傑、華晨宇、TF、鹿晗、吳亦凡……恕我直言,前兩位唱功還行,後兩位這個不知道能不能算歌手,中間這個畢竟粉絲還是很多的。這五位只是被想起來的,還有很多沒能一下子就想起來的。

總體來看,現在這個樂壇,比較過於注重“唱功”,你看我們現在有很多歌唱類綜藝節目比如《我是歌手》,全都在唱唱唱,歌手沒什麼新歌,都在彼此pk“演繹”一首首經典的老歌。當然作為歌手唱確實重要,但比起十年前的百家爭鳴總覺得缺少了什麼。也有幾個創作型的,許嵩、汪蘇瀧等,但還是隻能歸到小眾一類去,和周林王陶等差了不止一個檔次。

但話又說回來,其實歌手能不能個個都像周杰倫詞曲包辦並不是最主要的,你看90年代香港樂壇張學友、劉德華、周華健等他們也並不是創作型,但他們卻把華語樂壇推向了頂峰,他們賣力地唱是一個方面,他們背後還有一大堆優秀的音樂人在為他們保駕護航。所以現在問題還是出在了整個音樂產業上。

現在的音樂人們太忙了,歌手有數不清的節目要參加,製作人們有數不清的評委要當,反正音樂界就我們這些人,大家拉拉關係客客氣氣,一起掙大眾們的錢。明星效應高得不可思議,動動腳趾頭都能掙錢,還有誰會專心做自己的音樂呢,誰還會想著一定要做人民群眾滿意的音樂呢?鹿晗說這張專輯我是用心做的,你信?

歸根到底,現在的音樂界也和其他產業一樣,一切向錢看,浮躁不堪。這些人不是喜歡音樂,是喜歡錢罷了。

當週杰倫中斷了一年一張專輯的傳統以後,我們發現他的一首一發的新策略我們也不得不接受。



我也看天下


不知道,反正通過抖音、頭條等大流量APP火起來的音樂相當一部分是民間歌手原創並唱火的,反正我愛聽這種,倒是“市面上”的歌手並沒有推出太多火熱單曲,開演唱會的那就那幾個,新人裡能獨當一面的歌手鳳毛麟角。華晨宇算是一個,單與他同齡的還有誰呢?與這些有公司包裝的歌手所耗費的資源比起來,他們的產出實在低的可憐,所謂各種“新人”歌手,既沒有創作能力,唱功也因為年輕還沒有磨練出來,就算翻唱(有公司的歌手大概是不能翻唱的吧)也沒法唱火一兩首歌。以前也是聽周杰倫啊SHE啊這一代歌手過來的,現在新出的歌手哪裡還有幾個能堪大任的。選秀也不好好選,各種炒話題帶節奏,上個熱搜一倆月能美死,然後又銷聲匿跡。過了一年半年的又換個人繼續炒。反正主辦方、投資方有錢賺,至於新人?棋子而已,沒有價值了換一個就是,反正都排著隊等出名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