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社區 靜安·靜安寺-「水管家」監測用水量 智能守護獨居老人

社區晨報記者 吳佳逸

兩個月前,家住靜安寺街道華怡園的陸阿婆家安裝了一個特殊的水錶,這個“水錶”其實就是在家中水管上增加了一個小小的裝置。

街道工作人員對陸阿婆說:“這是智能水錶,叫‘水管家’,你每天的用水情況,我們在後臺都能監控到,如果你長時間不用水,那我們居委會、街道的人都會趕過來。”陸阿婆是獨居老人,她表示這個水錶很有用:“我一個人住,如果摔了一跤昏過去了,真擔心沒人知道,現在有了‘水管家’,我的心結就解除了。”

用智能化、大數據的方式遠程照看老人的生活起居,這在靜安區是首創。而這個“靈感”的起源,要追溯到大調研工作中。在靜安寺街道轄區內,僅人在戶在的孤老就有300多名。大調研工作中,居民都十分關注獨居老人的居家安全問題。對此,街道高度重視,在推翻了多個方案後,最終決定監測生活用水量,以達到及時掌握老人生活動態的目的。靜安寺街道自治辦主任奚春鋒介紹:“我們開始覺得用電來監測老人生活也蠻好的,後來去居民區瞭解,有的老人是很省的,很難監控用電,老人夏天捨不得開空調,有的時候開燈也開得比較少,所以後來想到了水,誰都離不開水,早上起來需要用水,燒飯需要用水。”

今年6月起,靜安寺街道陸續為轄區裡的孤老和獨居老人安裝“水管家”。這個“水管家”看似和普通水錶無異,但它的內置芯片就像一個管家,能精準記錄小至1立方分米的用水情況。而在街道網格中心的管理系統平臺上,老人的用水數據每半小時都會更新一次。從起床到就寢,老人每天的用水時間、用水量都被動態監測。

今年的8月12日,系統就曾報過一次警。居委幹部和老夥伴志願者很快就上門瞭解情況,才發現老人去子女家“避暑”了,雖然是虛驚一場,但也給街道工作提供了思路。奚春鋒說:“未來,‘水管家’根據老人的用水習慣形成一張曲線圖,讓我們直觀瞭解到老人的生活習慣,以便我們更及時掌握情況。”

目前,靜安寺街道已為首批16名老人安裝了“水管家”。接下來,街道計劃在徵得老人同意的前提下,將“水管家”覆蓋到轄區內的所有孤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