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那么多电影,为什么只有争议满满的《大轰炸》走向了全球?

如果说去年的暑期档因为《战狼2》的点燃而变得“魔性”,那么今年的暑期档看上去可是相当的——“魔幻”。

目前已知的调档撤档的片子加在一起竟然快十多部,不知道算不算的上是一种“奇观”。当然,这里并没有讽刺的意思,毕竟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各家影片面临的处境和可利用资源又不尽相同。调档这件事,归根结底都是想要为影片寻找最有利的上映环境,以求实现利益最大化。

不过说到暑期档的“魔幻”,应该没有比这部《大轰炸》更魔幻的了。原定于8月17日上映的该片刚刚宣布推迟至10月26日。官方给出的理由是:应海外发行方要求,进行全球同步上映。

暑期档那么多电影,为什么只有争议满满的《大轰炸》走向了全球?

首先让我们粗略地回顾一下《大轰炸》自定档以来,在某名嘴的“崔”化之下,于网络上引发热议的重大事件时间轴——

5.17《大轰炸》正式定档8月17日

6.23多日以来在微博炮轰了冯小刚、刘震云、范冰冰等人后,崔永元首次将矛头直指《大轰炸》

6.27《大轰炸》官博首次发布主创声明进行澄清

7.2-7.5《大轰炸》官博针对崔永元几轮明显刻意模糊过的图文爆料,又进行了相应回击。而后,随着上映日期的慢慢临近,电影官方在给出最后态度后,便开始埋头宣传。

暑期档那么多电影,为什么只有争议满满的《大轰炸》走向了全球?

这期间纵使波折不断,但《大轰炸》片方在回应之余,似乎并没有停止宣传的迹象,一度表现得非常刚硬。有网友发现他们中途把“愈炸愈强”的档期slogan换成了“无所畏惧”,但档期时间却没有变,像是坚决冲着8月17日这个暑期档的小尾巴去的。

暑期档那么多电影,为什么只有争议满满的《大轰炸》走向了全球?

那么,这突来的改档,背后原因又究竟是何?

“全球同步上映”这一说辞有没有更深的隐藏含义?

按常理,像《大轰炸》这般深陷舆论风暴中心的电影,公映命运应该会有两种:

1. 默默撤档,发布一个档期未定的声明遮挡颜面

2. 风平浪静,一切按原计划平稳如期上映

那么《大轰炸》现在的情况则属于第三种。

关于《大轰炸》的改档,我想说两件事。

其一,崔永元手撕《大轰炸》为“大欺诈”,非但不能拿出完全透明的证据,反而断章取义,混淆视听,利用公开的社交网络平台煽动非理性的网友发表攻击性甚至辱骂性的言论,这已经是极度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行为。

其实只要稍作思考就能明白,倘若“民族脊梁”当真有理有据,倘若《大轰炸》真的存在崔永元口中的那些问题,又何以走出国门到海外进行同步放映?可以推断,这种公映准备应该是受到了相关部门示意的。对于具备政策敏感性的人来说,或许能从其中嗅到“上层”对目前舆论环境的侧面指示。

其二,《大轰炸》从内容上,和其他影片就不一样,应该是下半年少有的比较有可能调动起民族情绪的一部。那么把它放进紧随国庆节之后的档期,并推动它走向海外,仅仅是片方的商业行为吗?

《大轰炸》在YouTube上的预告片下面,有类似这样的一些评论:

暑期档那么多电影,为什么只有争议满满的《大轰炸》走向了全球?

( “propaganda”:宣传运动,多指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宣传)

就国际关系来讲,目前和中国联系最为紧密的可能要数中美两大经济体的贸易战了。从特朗普对华启动301调查开始,中美贸易关系的紧张程度愈演愈烈,今年5月份短暂的磋商和谈判期之后,美国的“关税牌”又卷土重来,中国随即做出反击。

暑期档那么多电影,为什么只有争议满满的《大轰炸》走向了全球?

虽然贸易战的战火还未波及到包括好莱坞在内的文娱领域,但日益依赖海外(尤其是中国)市场的好莱坞此刻当是有几分如履薄冰。那么同样在文化领域,中国主动的文化输出也承载了相同的使命:在特朗普对华政策愈发敌对之时,去美国院线放映这样一部表现普通中国老百姓面对强大的敌人,团结一心,绝不屈服的片子,其精神意义绝不逊于商业意义。

暑期档那么多电影,为什么只有争议满满的《大轰炸》走向了全球?

一面是国内舆论环境,一面是国际文化输出。虽然还只是猜测,但如果《大轰炸》背后真有一盘大棋,是不是一石二鸟,一箭双雕,则需要细细琢磨了。

暑期档那么多电影,为什么只有争议满满的《大轰炸》走向了全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