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不再是「夢」

脫貧不再是“夢”

——臨夏市以德扶貧工作側記

本報記者 王偉如

近幾年,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深入推進,臨夏市大部分貧困人口穩步增收,摘掉貧困帽子,日子越過越紅火,但也有部分貧困家庭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遲遲脫不了貧。相對於物質上的貧窮來說,這些貧困戶身上的“精神貧窮”更難治癒,道德和志氣成了精準扶貧工作中最難幫扶的“角落”。

該市在建檔立卡和深入調研中發現,個別貧困戶致貧返貧,不僅是因病、因學、因災、缺勞力,更深層次的根源是思想落後、不思進取、家庭不和、不講誠信、不務正業、不尚勤儉,只有把樹德立德與精準扶持相結合,把道德建設融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全過程,才能夯實脫貧致富的基礎。

夫妻不睦、家庭矛盾激化等往往會使貧困家庭雪上加霜,子女不孝、不務正業給部分貧困家庭帶來災難性打擊,這也是造成失德致貧返貧的重要原因。

及時調處各類家庭矛盾和鄰里糾紛,開展法律法規普及、解釋及法律援助工作,引導貧困群眾自覺承擔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樹立良好家風,幫助促進家庭和睦,樹立致富信心,已成為臨夏市幫扶幹部日常幫扶的重要措施。折橋鎮慈王村村民慈玉錄,由於長期患眼睛疾病,無法外出打工掙錢,夫妻關係緊張,幫扶工作隊在瞭解他家的實際情況後,把調處家庭矛盾作為精準扶貧的基礎,上門對夫妻二人開展說服開導,讓夫婦倆相互體諒、相互關愛,化解心中的隔閡,建立和諧的生活關係,並幫助他們通過農村合作醫療及大病救助的措施,治好了他的眼病。同時,把慈玉錄列為技術扶貧對象學習養殖技術,他滿懷信心地說:“我家吃低保是暫時的,學到技術後,我想通過發展養殖業,實現脫貧致富……”

另外,針對個別貧困戶脫貧志向和勇氣不足、不思進取、得過且過、小富即安的消極心理和“等靠要”的僥倖依賴心理,臨夏市建立了由鎮村幹部、駐村工作隊和社會賢達結成“一對一”幫扶對子,上門勸導,幫助貧困群眾提高認識、更新觀念、自立自強,喚起貧困群眾自我脫貧的鬥志和決心,剷除思想“窮根”,推動貧困群眾從“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轉變。

7年前,枹罕鎮馬彥莊村村民馬春花的丈夫去世了。原本想指望剛成年的兒子撐起這個家,沒想到,兒子也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十天半月見不著面。說是在打工,可一年到頭也沒能給家裡拿來一分錢。“你已經大了,該挑起家裡的重擔了。有啥困難,我們大家一起幫你。”在鎮、村黨組織負責人、駐村工作隊員等多次入戶談心勸導下,她的兒子參加了技能培訓,學會了駕駛技術。幫扶幹部還為馬春花聯繫解決了5萬元扶貧貸款,幫她開起了便民超市,如今,一家人的生活大變樣了。

扶貧先扶志,致富靠自己。“我要脫貧”不只是一句口號,需要幹部群眾擼起袖子加油幹,才能甩掉窮帽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