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锐评丨捆绑家长到学校做“义工”,是教育边界不清的表现

红星锐评丨捆绑家长到学校做“义工”,是教育边界不清的表现

近日,孩子在汉口一所小学读一年级的李先生向记者吐槽,孩子班主任的一些做法让他颇为苦恼。记者从李先生提供的聊天记录中看到,该老师在QQ群中征集家长到学校,帮助完成学籍录入工作,并明确表示:“积极参加班级活动、支持学校工作的家长作为以后评选学生各项荣誉的标准。”(9月28日《武汉晚报》)

红星锐评丨捆绑家长到学校做“义工”,是教育边界不清的表现

李先生提供的聊天记录

就家长到学校做“义工”而言,实际上持有不同的观点。学校请家长参加学校的一些工作或事务,站在学校的角度当然也有一定的道理,学校会认为有利于加强家长与老师沟通,有助于提升家长参与教育的意识等等。而一些家长有不同的看法,譬如:家长们可能认为会影响工作,分散精力等。然而,从客观公正的角度,学校做为教书育人的教育机构,显然更应该多听听家长意见和看法,而不是单方面仅考虑自己的需求。

固然,邀请家长参与学校事务,当学校的“义工”,对于学校建设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其弊端也显而易见。一些家长称,连打扫教室卫生、组织运动会也都交给家长,她每个学期都要向单位至少请两次假,到学校参加活动。家长终归是家长,既不是接受教育管理的孩子,也不是承担学校教育的老师,如此频繁给家长分配“工作”,会严重影响到家长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其次,学校针对孩子开展的一些活动,如清扫卫生、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等,完全可由孩子们自己安排解决。由家长“代劳”,让孩子们失去了体验劳动和开展组织管理的机会,对孩子们成长未必有利。

学校和家庭教育息息相关,但孩子的思想和品格养成,相当程度地需要学校教育。家长们频繁承担学校事务,并无助于根本上提升学校教育。家长频繁被安排当“义工”,不排除有学校老师偷懒的因素,也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边界不清的表现。甚至,一些老师还对孩子家长想怎样“使唤”就怎样“使唤”,更是自身定位错位的表现。

据了解,让家长参与学校事务已经成了一些学校的习惯做法,也引起了一些家长的埋怨。除了令一些家长诟病的参与学校的各类事务,家长们基本上还承担和体验过各式各样的“家长作业”,如:必须帮助检查作业、必须签字认可,帮助做手工、拍视频,还帮助孩子完成一些根本不适合孩子和孩子们根本无法完成的作业,如刚上小学的孩子就碰上了做PPT、用排版系统做小报等高难度作业,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这样的学校教育,不能不说是变了味的,将家长“捆绑”到学校教育的“战车”上,尤其是让家长带着孩子做PPT、小报等超出孩子能力范围的作业等,不仅让家长和孩子们更累,让教育负担更重,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学校教育责任和义务缺失的表现。

END

文丨毕晓哲

评论文章来稿请投:[email protected]

一经采用,稿酬从优

如果您发现本新闻有虚假不实等问题

欢迎向我们后台留言举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