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所向的綠色農業

國內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消費者對食品的需要從溫飽逐漸轉向高品質,我國農業供給側改革也將出現新局面。綠色、創新成為農業發展的新名詞,由創新驅動農業向生態綠色發展,走現代化農業之路,綠色生態農業的思路又為農業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心之所向的綠色農業

綠色農業或者說現代化農業成為需求旺盛、供給改革的必經之路。

心之所向的綠色農業

消費者逐漸從吃飽向吃好轉型,由於物流業發展使得國內外的美食進入了千家萬戶。而購買的食品中品牌化與品質化成了新的趨勢,品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品質的保證,而無公害、綠色認證的農產品更容易被消費者所接受,需求旺盛為農業園區轉型提供了新的機遇。

心之所向的綠色農業

但同時也要認識到供給不均衡的問題存在,農產品結構供給失衡、總量與部分需求的對接不及時,造成農產品滯銷使得農民難以體會到農業發展帶來的收益。綠色創新要從市場構建、技術體系等方面著手,增大綠色產品比重的同時替身農民收益,將鄉村振興與綠色農業高效結合。

心之所向的綠色農業

綠色農業不僅是無汙染、無殘留的生產方式,也是創新思維對農業的影響。緹香谷園區推廣殺蟲燈、性誘劑等低投入、效果好、無殘留的農藥替代技術,建設適度規模的農業園區,引導其發展益貧、示範等功能,通過資本進入幫助鄉村發展特色品牌,也利於將特色資源變為農業新動能。

心之所向的綠色農業

堅持高效與綠色並重的思路,不能以大規模產量下降來滿足部分需求,通過果樹早豐、人工造傷、立體種養等技術,提高單位土地的產出。產品種類與品質提高,建立特色產品的供應鏈與產業鏈,提升效益也提高競爭力。

心之所向的綠色農業

農業在鄉村發展,要將綠色變為效益,將生態與發展同時兼顧。“小而美”的資源是要素,而如何將要素變為效益,而且不能以要素逝去為代價。通過農業新業態與鏈條式建設,將農民、園區、消費者綁在一起,三者共同完成要素到效益的轉變。鶴壁緹香谷園區建設過程中,流轉村民土地、工作人員全部來自附近村落,園區採用無公害的種養模式,提高了土地效益也讓農民逐漸接受新的技術應用,消費者到緹香谷園區購買產品,飲品、雜糧、果樹、蛋肉可全部供應,實現了農產品的價值鏈升級。

心之所向的綠色農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