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伯斯、馬雲VS王思聰、周立宸……一樣的30歲,不一樣的「門檻」

乔布斯、马云VS王思聪、周立宸……一样的30岁,不一样的“门槛”

前一陣,有一名叫戚帥的“二代”成了網民們熱議的對象,起因是他在《奇葩大會》上大吐苦水,雖然含著金湯匙出生,身價幾百億,但目前最大的煩惱卻是沒有幸福感。

戚帥介紹,父親從小對自己非常嚴苛,留什麼髮型、交什麼樣的女朋友都要聽父親的安排。如今在家族企業工作的他,職位是總經理,父親是董事長,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上,父親對他的唯一要求就是“聽話”。而讓戚帥痛苦的根源在於,他的父親太強勢,他不能有任何的反抗,沒有辦法嘗試自己想做的事,即便他享有富足的生活。相反,在新西蘭留學的那五年,哪怕是需要打幾份工,一件羽絨服穿三年,反倒成了他最快樂的時光。

當很多網友還在討論“二代”標籤,還在質疑戚帥是不是過於矯情時,我們注意到一個細節,出生於1988年的戚帥其實已經30歲,也就是中國人很重視的“三十而立”的年紀。

孔子在《論語為政》中總結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大意是指:我15歲就立志於全心求學;到了30歲,學業有了根基,能立住不動搖;到了40歲,遇到任何變故都能巧妙應付不被困住;到了50歲,就能知道上天的命令;到了60歲,聽到任何一句話,都能明白它的本義;到了70歲,順從自己內心的慾望做事,都不會超越規矩法度。

不難看出,30歲已經到了壯年階段,已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有了相應的知識背景,遇事能獨當一面。對於“二代”而言,他們的30歲又要面對哪些問題?據初步統計,77%的“二代”在30歲之前就已經進入了家族企業,其中近八成在30歲之前就已經參與管理了家族企業。

著名經濟學家周德文先生說過,民營經濟已經佔據了中國經濟的大半壁江山,“二代”有可能是未來三十年決定中國民營經濟走向的群體。未來10年,80%的企業將接班換代,80%的企業裡有80%的“二代”不願意接班,即64%的企業將出現接班危機。

一代的創業常常伴隨著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浪潮,到處都是“冒險家的樂園”,他們的特點是肯吃苦,敢闖敢拼,經歷沉浮的他們往往經驗豐富、不管是在人際關係還是資源方面都積澱深厚。但是他們通常比較保守,對新鮮事物敏感度不夠高。而“二代”企業家往往接受過高學歷的教育,甚至是留學背景,因此他們的思維更加活躍,更加西方化、開放化,接受度更高,加上家族給予的平臺高度和財富積累,他們往往更想要追求自己的事業亦或是超越父輩的成就。但是他們最大的問題是缺乏經驗,這就需要時間的磨鍊了。

同樣是30歲,因為時代不同,所呈現的特色和故事自然也不相同。“二代”群體,成長於優越的家庭背景下,他們的30歲跟普羅大眾有相似之處,有了更多新的角色需要去適應和習慣,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為人父母。但不同的是,他們的30歲更多的與家族企業、時代大環境的發展聯繫在了一起,要面對的壓力更多來自於家族傳承、企業管理、與創一代的父輩們溝通上。

1988年出生的“二代”成長至今也到了“三十而立”的當口。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北京普思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思聰和海瀾集團總裁周立宸。出生於同一年的他們,一個高調張揚,一個低調收斂;一個帶火了電競行業,一個推動了家族企業的信息改革;一個從小留學海外,一個接受中國傳統教育;一個選擇歸國創業,一個選擇進入家族企業。巧合的是,萬達和海瀾集團都創建於1988年,可謂真正的企業與他們共成長。

對於傳承,他們也有著不同的想法。王健林曾說,未來接班的不一定是王思聰,甚至多次表示王思聰對萬達重資產不感興趣。王思聰被媒體問到接手家族問題,也表示還想趁著年輕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如果真要到那一天,還是要看自己是否有能力把萬達做得比一個職業經理人更好。

而在傳承這件事上,周立宸和父親周建平則更像是擰在一起的兩股繩。周立宸說他的父親至今仍保持著“工作狂人”的狀態,每天晚上工作到很晚。為了讓大家能夠暢所欲言,晚上的工作通常在茶室進行。邊喝茶邊交流討論,父子倆希望海瀾能朝著千億的目標前進。

在外人看來,或許30歲的他們還不夠成熟,還有很多需要歷練的地方,但他們一直在努力成長,並且不吝於展現擔當。應警輝形容自己的30歲像一個起跑線,“現在我才真正感覺自己已經準備就緒了,準備可以開始跑了,是人生的一個新的起點”。

比起“富二代”、比起被稱呼為“誰的兒子、女兒”,他們更想像父輩一樣叱吒風雲,更喜歡被稱為拼搏的“創二代”。就像張洪劍說的:“更多時候,‘二代’標籤反而會讓我滋生出想要證明自己能力的幹勁,我還是想靠自身的努力來給自己做標籤,而不是外界給我貼標籤。”

對於二代企業家來說,“三十而立”立的到底是什麼?顯然,比起成家,立業更為重要。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他們的父輩下海創業,積累了財富,建立了事業版圖。而他們也與家族企業共同成長著,就像王大騏所說:“要說二代對家族企業沒有感情,那肯定是假的,家族企業伴隨著自己成長,更多的時候它就像是自己的一個兄弟”。因此,30歲的他們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於培養自己的領導力、洞察力和決策力,在企業中樹立威信,大膽創新,同時也在行業內積累資本、經驗和人脈。

跨入“三十而立”的門檻,他們對市場和環境有了更多清晰的認識,更清楚了“腳踏實地仰望星空”的重要性。30歲的他們清楚意識到,在當今時代背景下,如果還是依靠原有的資源、方式發展企業已經行不通,他們應該既是家族企業中的傳承者,也是追逐者,這樣才能在這個科技日益更迭的時代,跟上步伐,改革創新、永葆企業發展活力。

乔布斯、马云VS王思聪、周立宸……一样的30岁,不一样的“门槛”

他們的30歲

比爾·蓋茨

1985年微軟與當時的PC老大IBM達成協議,聯合開發操作系統。同時,微軟推出了自己標誌性的Windows1.0。1986年3月,微軟公司股票在紐約上市,僅用2個小時,就從開盤價25、17美元升至28美元。比爾·蓋茨也成為了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億萬富豪,當時離他的30歲生日剛過了6個月。

喬布斯

30歲的喬布斯似乎沒那麼幸運,由於公司內部問題,當年他賣掉了自己在蘋果公司的全部股權。喬布斯也在後來的演講中說到:“在頭幾個月,我真不知道要做些什麼。我把事情搞砸了,成了人人皆知的失敗者,甚至想過逃離硅谷。但曙光漸漸出現,我還是喜歡我做過的事情。雖然被拋棄了,但我的熱忱不改。我決定重新開始。”不久後他開始二度創業,公司名字就叫Next。

楊元慶

1994年聯想集團兩大核心人物柳傳志和倪光南在企業發展之路上產生分歧,一個主張“貿工技”,一個主張“技工貿”,這也導致兩人關係迅速惡化。最終,聯想走上了優先發展市場的道路,倪光南被免去了總工程師職務。隨後30歲的楊元慶被任命為聯想電腦公司總經理,他挑選了18個業務骨幹,組成銷售隊伍,以“低成本戰略”使聯想電腦躋身中國市場三強,實現了連續數年的100%增長。

李嘉誠

22歲的李嘉誠用平時省吃儉用存下的7000美元在筲箕灣創辦長江塑膠廠。1958年,30歲的他已經是千萬富翁,不過他還是“老樣子”:住老房子、穿舊西裝、戴便宜的電子手錶,依然堅持每天工作16小時。這一年,他留意到自己廠房的租金年年上漲,而香港寸土寸金,房地產大有投資的空間,也因此開始了從“塑料花大王”向“房地產鉅子”的轉變。

馬雲

當年30歲的馬雲跟互聯網壓根還沒有關係,還在忙著賺錢維持翻譯社的收支平衡。1988年,馬雲從杭州師範學院外語系英語專業畢業,被分配到杭州電子工學院,任英文及國際貿易講師。很快,由他發起的西湖邊上第一個英語角,開始在杭州翻譯界小有名氣。由於生意太好,1992年馬雲成立海博翻譯社。頭一個月,收入700元,房租高達2000元。於是他利用轉手小商品交易的方式,從廣州、義烏等地進貨,養活翻譯社。到1994年,翻譯社的收支才持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