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新增機構數量首次出現負增長 機構回歸「理性」生長

千龍網北京9月28日訊(記者 傅昱佳)9月28日,北京市組織機構代碼管理中心發佈《2017年度北京市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底,北京市機構數量突破163萬個,同比2016年增長11.6%。全年新增機構數量為20.3萬個,同比上年減少10.5%,自商事制度改革後首次出現新增機構負增長。

北京市代碼中心數據分析部主任寧博稱,機構的增長趨緩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商事制度改革政策的影響正在逐漸弱化,機構迴歸“理性”增長。

製造業批發零售業等機構新增數量下降

製造業、倉儲業、批發和零售業等行業疏解整治效果顯著。《報告》顯示,2017年製造業機構數量和新增數量實現雙降,新增數量首次不足百家。倉儲業新增數量從2014年開始迅速下滑, 機構總量較2016年也有所減少。2017年製造業和倉儲業均在城六區實現“零增長”。另外,與疏解區域性相關的批發和零售業機構,近五年內新增數量出現首次下降。這些數據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疏解工作實施進展良好,各項目標正在逐步實現。

在疏解整治的同時,促進產業提升行動也獲得了較好的成果。報告顯示,高技術製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佔製造業和服務業比例逐年上升,分別達到三分之一和一半的比例;戰略性新興產業、文化創意產業機構規模持續擴大,新增機構在城市發展新區發展潛力突出;科技服務業日均新增238家,“三城一區”所涉及的區域新增數量明顯多於其他地區。這些高端業態的良好發展趨勢,促進了整體產業結構的高端化,將更多優質資源引入到疏解騰退的空間中。

北京市新增机构数量首次出现负增长 机构回归“理性”生长

2008-2017年製造業機構數量和新增機構數量變化趨勢(單位:個)

北京市新增机构数量首次出现负增长 机构回归“理性”生长

2017年高技術服務業佔服務業比重

公共服務機構需加強郊區投入

《報告》還顯示,公共教育、醫療、文化服務、技術設施以及交通運輸服務均集中在中心城區,各類配套資源在郊區,尤其是北部郊區的分佈較少,與《總體規劃》的目標還有一定距離。

因此,報告建議在公共服務建設領域,一方面在做好中心城區疏存量控增量的同時,還需進一步加強城郊區的配套設施和資源投入,為市民提供更便捷、更多元、更綜合的公共服務,增加服務供給,擴大服務範圍,從而增進民生福祉,最終達到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

北京市新增机构数量首次出现负增长 机构回归“理性”生长
北京市新增机构数量首次出现负增长 机构回归“理性”生长

2017年北京市公共文化體育服務機構數量分佈

“四個中心”建設穩步推進

《總體規劃》中明確指出“四個中心”建設是北京城市戰略定位,並對每個中心的戰略要求提出相應的解讀和規劃。從北京市總體機構特徵和地理分佈上看,“四個中心”建設正在穩步推進。政治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特徵明顯,分別表現為核心區覆蓋70%以上的部委機構和部分地區外資機構佔比突出,國際化程度較高。文化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的發展欣欣向榮,成效突出。代表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和科技服務業機構數量持續增長。其中表現最突出的是文化創意產業中的文化藝術類機構,增長速度最快;科技服務業中的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服務業出生率逐年上升,“三城一區”建設引領創新發展。

精尖類機構的數量和佔比規模逐年擴大,朝陽海淀兩區遙遙領先,新增機構在昌平、懷柔和南部新城新增機構數量集中。2017年北京市高精尖機構數量55.2萬家,佔全市機構的比重為33.9%,超過三分之一。其中朝陽區和海淀區的高精尖機構數量領先於其他各區,共佔全市高精尖機構的50.6%。2017年新增機構中昌平、懷柔和南部新城新增機構數量集中。

北京市新增机构数量首次出现负增长 机构回归“理性”生长

2008-2017年北京市科技服務業機構數量和新增機構數量

北京市新增机构数量首次出现负增长 机构回归“理性”生长

2017年北京市科技服務業新增機構數量分佈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