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不要有“赌”心态

备考不要有“赌”心态

文|孟繁伟

有个词叫“穿针效应”,百度是这样解释的,“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这样的一个试验,在给穿衣针穿线的时候,越是全身关注,越不容易穿入,科学界把这种‘穿针心理’称之为‘目得颤抖’,也叫“穿针效应”。

穿针效应和物理学上的测不准原理差不多,即结果和两个变量有关,当一个变量确定了而另一个变量就更加不确定了,再简单表述就是俗语常说的指儿不养老指地不产粮。在备考复习过程中不能有赌徒的心理,说直白了就是不能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某一个科目上,必须有计划有目的的全面复习,但在复习中要区分好轻重缓急,这是做事的基本原则。

以高考选修模块学习和复习为例,自从分模块教学后,高考题型就多了个选考题。现在不说设置选考题是否合理,而是建议在教学时不能把全部精力只放在某一个模块上,但复习时可以有侧重点。如果把精力全部投入在某一个模块上就会出现穿针效应,考试时一旦解答该题时出现思维障碍,又没有备选题可做答,就必然会增加心理压力,越着急大脑越是出现保护状态,结果是进入恶性思维循环状态。不但该科目试题解答不好,很可能影响后续科目考试心态。

凡是有选考模块的科目,建议在教学时能结合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尽可能多的开设选修模块进行教学,一是各模块间内容在学科内的逻辑体系上是相通的,二是通过模块知识学习培养学生学科思维。三是很多同学之所以没有把该学科学会,就是没有贯通学科内知识间的联系,没有领会学科思维特点。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而是孤立的记忆一堆知识和方法。这样就不可能有学科内知识网络,更不会有学科知识体系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系。建议在备考复习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未来选择专业方向时而侧重某些模块的重点复习,不过我还是不建议只把“宝“押在某一个模块的复习上。对每个考生而言,复习考试是个体行为,统计规律不适用于某一个人,概率统计结果仅仅是说明在哪些情况下何种概率能够大一些而已。

上面是以模块备考复习为例来说明复习不该有赌徒习理,同时也适用于学科复习,在复习中不能认为某一个学科肯定能够得分,如果有这样的想法很可能这个科目考试时“死“的最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