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借給八路軍1100萬,40年後拿借條找還款,還有用嗎?

眾所周知,在中國衰敗時期,日本曾多次侵略我們的國家,當時有這麼一群勇敢的人,

他們挺身而出無私奉獻,為了捍衛祖國不畏艱難險阻,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保衛祖國和人民,他們就是八路軍。當時對抗鬼子的時候國家也是處於困境當中,根本吃不飽飯。抗日是為人民服務、為國家服務的,所以他們就算餓肚子也不會打老百姓的注意,更不可能去搶劫平民百姓們。就算生活再艱難,他們也會堅持下去,因此,當時老百姓對他們也是非常恭敬和愛戴,也會力所能及的做出一些貢獻。


老人借給八路軍1100萬,40年後拿借條找還款,還有用嗎?

(八路軍配圖)

就算當時八路軍再怎麼難熬,也不會主動向窮人索要東西,更不會向生活有困難的人尋求幫助,他們本身就“泥菩薩過江”了,如果再吃了他們的糧食,那就等於斷了人家的生路。不過戰肯定還是要打的,俗話說得好“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如果不吃飯的話八路軍怎麼還有力氣去打鬼子呢?所以他們就會向當地相對比較富裕的家庭要,但就算是富裕人家,也不能白白拿了別人的東西,他們是有自己的規矩的。只要拿了人家的糧食,就肯定會立下欠條,等到以後國家富裕了,糧食充足了,就可以拿著欠條去討回。

老人借給八路軍1100萬,40年後拿借條找還款,還有用嗎?

(圖片源於網絡)

當時八路軍人數高達幾萬人,這麼多人的糧食供給量肯定是千倉萬箱,而且抗日戰爭持續時間那麼長,自然而然就欠下了許多糧食。即便當時農民知道八路軍早已“負債累累”了,但稍微富裕的家庭還是願意伸出援手,甚至他們都沒想過以後能歸還。這樣的情況持續到了新中國成立,後來國家開始慢慢富裕起來,政府也開始履行當時的諾言,所有人都能憑藉欠條到政府去討回當初借出去的糧食或其他物品,大部分都換算成錢了。但是當時通訊技術不是很發達,所以還是有一些人沒有通知到位,導致至今還有人拿出欠條去找政府。

老人借給八路軍1100萬,40年後拿借條找還款,還有用嗎?

(八路軍配圖)



時間過得很快,國家改革開放之後,人們漸漸的都步入了小康生活。過去40年後一個名為郭建英的老人,他拿著當年的欠條找到了政府,40年後的欠條現在還會有用嗎?令他沒想到的是,政府還是兌現了承諾,分毫不差的將錢還給了老人。抗戰時期老人家裡還算是比較富裕,八路軍遇到困難就很大方的支援了,而且一下子就藉助了1100萬法幣。但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郭建英家裡家途中落,慢慢衰敗了,日子一天不如一天,無奈之下只能翻出當年的欠條去找政府,沒想到40年過去了還是有效。

老人借給八路軍1100萬,40年後拿借條找還款,還有用嗎?

(欠條配圖)

最終政府給了郭建英老人8萬元,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奇怪,怎麼1100萬法幣就兌換了8萬元呢?這其中也是存在種種原因的,但是政府終究還是不會虧待郭建英老人的,8萬元在1986年可算得上是鉅款了,再加上法幣嚴重貶值,所以到手8萬是足夠的。現在人們能處於和諧社會也多虧了他們,在此我為當時的八路軍致以敬意,也為我國政府的這種行為覺得感慨萬分,我國現在能如此繁榮昌盛,肯定也跟誠信有著不小的關係,我們應該繼續弘揚這種美好的品質,對此你們有何看法呢?請留下你們寶貴的評論(喜歡這類文章的朋友不妨點個關注,堅持更新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