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六君子刑場赴死,圍觀百姓爲何連聲叫好?魯迅一語戳中痛處!

很多人的印象裡,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是一個概念。但我覺得兩者之間的差別,雖然稱不上是天差地別,但也算是有很大區別了。洋務運動講究的是慢慢學,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這些幹臣一步步帶領著中國走向近代化,屬於老臣謀國。可戊戌變法可就不一樣了,以康梁為首的維新派想要一蹴而就,甚至還想發動政變。要知道在當時,誰不讓慈禧老太太開心,那不就是找死嗎?戊戌六君子刑場赴死,圍觀百姓為何連聲叫好?魯迅一語戳中痛處!

戊戌六君子刑場赴死,圍觀百姓為何連聲叫好?魯迅一語戳中痛處!

戊戌六君子被大清官方渲染成了十惡不赦,意圖顛覆國家政權,陷黎民於水深火熱之中的逆賊,這些麻木不仁的順民們看到逆賊被抓,心中被大清樹立的所謂的正義和愛國之情油然而生。那麼他們能表達這種正義的方式,就是唾罵,在極度憤恨中說出一些臣等恨不得生食諸賊之肉的“豪言壯語”來表達一片所謂的“忠君愛國”之心,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戊戌六君子刑場赴死,圍觀百姓為何連聲叫好?魯迅一語戳中痛處!

過分宣傳西方思想可能遭百姓厭惡,更無法解決百姓對溫飽和和平的追求。在加上清政府的輿論導向,結果不言而喻。封建社會的老百姓,是沒有國家意識和權利意識的,在2000多年封建專制的壓迫下,他們早已磨鍊出了一套生存本能,那就是不斷的適當的時候向強者低頭,並表達忠心,以換得苟且偷生,從明末到清末無不是如此,直到抗日戰爭,才有大的轉變。

戊戌六君子刑場赴死,圍觀百姓為何連聲叫好?魯迅一語戳中痛處!

當年,百日維新失敗,這戊戌六君子被判決了死刑在菜市口砍頭行刑。縱使是譚嗣同仰天長嘯,高呼不讓自己的妻子生下來一個亡國奴。可是,在這樣悲壯的時刻,圍觀的群眾們的反應卻和他們的內心是兩個極端的方向。他們拿著臭雞蛋,爛菜葉子以及各種能砸的東西都衝著他們砸了過去。嘴裡還一直在歡呼,叫好,似乎是這些人讓他們變得賦稅加重,疲憊不堪的一樣。

戊戌六君子刑場赴死,圍觀百姓為何連聲叫好?魯迅一語戳中痛處!

在他們眼裡,戊戌六君子的為民請命毫無意義,他們也不明白維新變法,基於此事,魯迅先生也曾感嘆道:“先覺的人,歷來都被陰險的小人,昏庸的群眾排擠、壓迫、放逐、殺戮,中國人格外兇”令人心寒的是“戊戌六君子”慷慨赴死的時候,始作俑者已經借逃亡之名逍遙國外,以“變革者”的身份不停地娶妻納妾、周遊列國,好不快活。驚心動魄的103天,所有的一切似乎成了康氏走向人生巔峰的墊腳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