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台灣:小衆文化,非遺國粹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在臺灣從60年代風靡至今的布袋戲。大陸尤其北方地區,可能很少接觸,也導致大多數人可能見過,但並不瞭解,而“入門難度”較高,也導致喜歡的人,奉為神作,看不懂的人,覺得浪費時間,今天我們就來系統的,有科普向的聊一聊,臺灣的布袋戲。


說到布袋戲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晉代,晉代王嘉《拾遺錄》記載: “南陲之南,有扶婁之國,其人善機巧變化……或於掌中備百獸之樂,宛轉屈曲於指間。人形或長數分,或複數寸,神怪倏忽,玄麗於時。”王嘉的描寫和現在的布袋戲,有極大的相同之處。

關於布袋戲這個稱謂,最早的記載,是在清代嘉慶年間刊本,《晉江縣誌》卷七十二,《風物誌·歌謠》:“有習洞簫、琵琶,而節以拍者,蓋得天地中聲,前人不以為樂操土音,而以為御前清客,今俗所傳弦管調是也。又如七子班,俗名土班,木頭戲俗名傀儡。近復有掌中弄巧,俗名布袋戲。演唱一場,各成音節。”

關於布袋戲的起源就有很多種說法了,但是大多數都是明代最早出現(明代1368年-1644年),而布袋戲得以發揚光大,是在17世紀中期的內臺戲,內臺戲也叫肩擔戲,所謂肩擔戲,乃是由演出者肩擔戲箱與舞臺。至一定地點後,搭好簡易舞臺後,操縱者躲在布幃下,肩上簡易木架舞臺即成為人偶演出戲臺。至18世紀,根據演出場所的不同,布袋戲不但出現職業團體,還視演出地點,分為室外演出的野臺戲與在劇院演出的內臺戲。其中,野臺戲是戲班應邀請到各地演出,後來漸漸變成以迎神謝神祝壽為目的的表演,佈景較為簡單,演出人員也較少。

到了1980年以後,因為受到了電影電視的衝擊,除了閩南和臺灣,還有少數的內臺戲外,基本上已經銷聲匿跡了。另一方面,1960年以後,布袋戲開始發展出了電視布袋戲,引起了臺灣的轟動,也就是以後的金光布袋戲。

說臺灣:小眾文化,非遺國粹

早起布袋戲的偶都很小


現在臺灣最大的兩家布袋戲公司,分別是霹靂布袋戲和金光布袋戲,都是由黃家人創建的,下面我會詳細解說兩家布袋戲的起源史。

布袋戲最早起源於中國的泉州,在17世紀,有大量的閩南移民進入臺灣,隨之也把布袋戲帶入臺灣。在這些當中,也包括黃家的祖先。

我們首先來聊一聊黃海岱老先生,他是現在霹靂布袋戲掌門人黃強華的祖父。

黃海岱1901出生於臺灣,14歲起在父親的錦春園布袋戲班,跟隨父親學習布袋戲。18歲時已經可以獨當一面。1930年錦春園改名為五洲園。60年代將布袋戲事業交給長子黃俊卿和次子黃俊雄打理。2007年因病逝世,享年107歲。

說臺灣:小眾文化,非遺國粹

黃海岱

黃海岱育有8子2女,其中以次子黃俊雄最為出色。

黃俊雄,生於1933年,創造了金光布袋戲,也是第一位成功將布袋戲擺上電影熒幕的。1970年3月2日,黃俊雄將黃海岱的《忠孝節義傳》改編,成為自己的首部作品《雲州大儒俠》,首創以布袋戲搬到電視上表演。他將布偶尺寸加大,強調眼部的神氣,以流行音樂取代傳統的鑼鼓。在臺視播出後轟動全臺灣,造成萬人空巷,連續演出583集,創下當年臺灣電視節目最高收視率97%。1974年6月25日,乃遭國民政府以“妨礙農工作息”為由停播(非禁播)。1986年黃俊雄將布袋戲事業交給兩個兒子,黃華強和黃文擇。

說臺灣:小眾文化,非遺國粹

黃俊雄

黃強華,生於1955年,黃文擇,生於1956年,早期黃華強主要擔任布袋戲的編劇,黃文擇是布袋戲的口白(配音),在1988年正式推出了霹靂布袋戲的開端,《霹靂金光》。

說臺灣:小眾文化,非遺國粹

黃強華

說臺灣:小眾文化,非遺國粹

黃文擇

黃立綱,生於1978年,黃俊雄最小的兒子,在2009年接手金光布袋戲,開啟重啟版第一部《黑白龍狼傳》,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金光布袋戲。

說臺灣:小眾文化,非遺國粹

黃立綱


今天先給大家科普一下布袋戲的歷史,明天我們來聊一聊布袋戲的兩家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