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才無礙之人,從無講經套路,總是隨機施設,通達人之心髓

辯才無礙之人,從無講經套路,總是隨機施設,通達人之心髓

靈裕法師平時講經,有時在一個字上重重發揮,一連解釋好幾天,有時僅一會兒時間便把數卷經文的大意都銷釋過了。有時分科已定,及至講到後邊,又更改前科。有時認為該補充的就增加,有時認為該省略的即減去,有時講解很明白,有時很隱晦。總是隨機施設,沒有固定的講經模式。有人對他這種講經的方式表示懷疑。靈裕法師說:“這本來就是大士度生宏深的規範,怎麼可以用常情來評斷呢?”其實,靈裕法師已得無礙辯才,幾乎可稱得是於法自在了。至於拘名著相,以文害辭,以辭害意,及參死句的這一類人,他們怎麼能體會這其中的深意呢?因此,現今的人不可固執己見蔑視古德先賢,甚至於對前賢輕談橫議,更不可以冒然模仿先德,妄行自用。

對於佛經的講解、理解,很多人都講經說法,歷史上有很多人,那麼講得好不好、對不對,是照本宣科呢,還是依文解義)呢,什麼樣都有。

我們看一看當初佛祖是怎麼講經的:佛祖悟道了,但是當時的世界沒有佛經、沒有佛法,是佛祖悟道了、證道以後,他自己透徹地理解了,沒有絲毫的疑惑了,然後再遇到弟子來問“道”,那麼佛祖根據這位弟子的根性、問道的因緣,講出佛法。佛祖成佛以後,四十九年走遍了印度各地,不停地講經、不停地說法、不停地度眾生,佛祖講的都是真理,沒有謬誤。為什麼呢?因為他已證悟了實相,對於宇宙的方方面面,對於人、事、物,所有的方面都清清楚楚,所以他講的都是真理、都是正確的。那麼後世的祖師呢,依據佛經自己修行,修行以後最重要的,就是同樣按照佛祖當年修行的路子走,關鍵要自己證悟,這是最最重要的。自己要有能力,對於事物心裡要明白,一個事情來了,要懂得這件事情的前因後果,知道這些人需要什麼,用什麼話、用什麼方法可以引導他們,讓他們明白佛法,讓他們能夠對機,對於佛法能夠深入下去。能夠通過學佛,自己深入進去,自己依然按照佛祖當年證悟的路,不斷往內修,去感悟、去證悟,這是核心。

辯才無礙之人,從無講經套路,總是隨機施設,通達人之心髓

同樣,講經也要看對象呀,佛講經說法當年有聽眾,那麼後世的祖師呢,講經說法同樣有聽眾。聽眾是不一樣的了,所以要有能力理解佛法,理解佛法的深意,理解佛為什麼這麼說、這麼提,同時要通達聽經人的問題,兩者結合,能夠融會貫通,這個是根本。

很多人講經,下面人聽不懂,這個沒有起到作用;或者講經,下面人明白了,但是跟他沒有什麼太大關係,聽完以後就過去了,這個也不行。應該講經一定要使自己的聽眾聽得懂,觸發他自己的感受,能夠深入進去,這是根本。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都是依人而說、因機緣而說,都是自己證悟以後本性的流露,沒有固定的方法。

所以我們修行,我們要想說法,想給別人介紹介紹佛法,一定要小心,不要簡單地去模仿先賢怎麼說,不要只學他的形式,這個沒有用處。關鍵是什麼呢?要自己修行證悟,培養自己的能力,像這位靈裕法師一樣,該多講的,反覆講,讓聽眾聽明白,讓聽眾聽懂,觸動他的心靈;不是很重要的呢,把大意一說就過去了,因為現代)人呢,對這部分可能不是太在意,過去就好。所以講經說法要看聽眾,根據大眾的需要而講,是講得詳細還是粗略呢,講這個呢還是講那個呢,一定要根據當時的情況,根據大眾的需要,這個是最重要的了。」

—————————

辯才無礙之人,從無講經套路,總是隨機施設,通達人之心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