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焦慮的時代,你敢不敢背道而馳?

普遍焦慮的時代,你敢不敢背道而馳?

王強 真格基金聯合創始人

首先分享一個故事:

當年,還在內蒙古包頭讀中學的王強,因為對古漢語世界如痴如醉,求教於當時全校最優秀的講授古文的王老師,希望他可以輔導自己。王老師給了王強一部大 16 開的磚頭書,選的是從先秦到明清的 50 篇古文,其中的標點符號已經全部去掉了,讓王強在假期裡,把這 50 篇古文想辦法標點完,他看過之後再告訴王強能不能教。

王強靠著一本家傳的《辭海》,開始一篇一篇標點。兩個月時間裡,每天吃完飯、睡起來,唯一的事就是給這些古文加標點。等到把標完了標點的古文拿給老師看時,老師翻了翻,微笑說,你幾乎沒有標點對一句,但是你是唯一一個標點完的人,孺子可教。從此,每個禮拜三晚上,王強就到王老師家,聽老師從《左傳》開始,一篇一篇講。

王強笑談自己人生走到今年,已經是第 56 個年頭了,之所以能做成一點事,與他在每一時期敢於和別人做得不一樣密不可分。無論做企業還是做投資,最終能不能做出一點成績,不是取決於你多麼聰明,而是取決於你多麼敢於不跟潮流,特別是敢於不跟大家都想當然認為的未來潮流而走,從而走出自己獨特的生命歷程。

在如今這個碎片化時代,人們有一種普遍性的焦慮:大家唯恐錯過任何事情。

在互聯網時代,隨著信息的比特化,我們會衡量一個東西是否好用,是否便捷,是否有效率——而唯一的標準就是速度——網絡暢不暢通,下載快不快,下載一個電影幾秒鐘能完成,下載一個文本幾秒鐘能完成,完成一次銷售花多長時間,等等。

在這個時代就只有效率這一個東西了,速度成為衡量所有生命狀態和價值的唯一指標。

在速度成為唯一指標的情況下,所有人就陷入焦慮了。大家不斷盯著屏幕,查看網絡,接收信息,關心哪兒又出來了暢銷品、新東西,不斷追新追快,忘掉了其實生命真正的沉澱是需要時間和空間的外延的。

閱讀,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反碎片化的。它讓你身上誕生完整的認知世界,在不同的事件之中做出生命相關的抉擇或者決定,引導你的行為,從所謂“失敗”、“無效”變成有效,甚至不管什麼意義上的成功或者成熟,都需要我們敢於歷練出一種心智結構和習得習慣,它是和現在大家都認為的未來發展趨勢不一樣的東西。

在當下時代,如果你是一個真正對自己生命有責任感的人,是應該敢於和所謂技術引領的時代背道而馳的。

我們現在這個時代,面對閱讀,面對知識獲取,面對智慧的構建,存在的問題是什麼?

三個詞:多、快、淺。

當大家都追求多的時候,你敢不敢追求少?

普遍焦慮的時代,你敢不敢背道而馳?

多,這是我們遇到的問題。

信息從來沒有過如此之多,用知識爆炸都不足以涵蓋我們現在面對的撲面而來的信息。就知識的架構來說,各種知識流派、各種思潮爆炸性地增長,也是前所未有的。

這種情況下,我們有限的人生,究竟應該花什麼樣的工夫,聚焦什麼樣的信息,才能把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智慧?在這一點上,選擇非常重要的。如果不會選擇,我們就沒法發現重要的意義。

選擇什麼樣的書,讀什麼樣的書,實際上是你能獲得什麼樣的知識,把這個知識內化為你日常可以使用的智慧,這一點非常重要。

所以應對多的,我的建議就是要學會少。把大家都追求多的狀態變成敢於追求少。少意味著你的選擇目標是對的,它成為承載你生命有質量積澱的一個最好途徑。

當大家都追求快的時候,你敢不敢追求慢?

普遍焦慮的時代,你敢不敢背道而馳?

你跟周圍的人談任何書,沒有人是不知道的,因為大家都已經從網上知道個大概了,甚至只要聽過一次講座,就結束了這本書的閱讀。

這種快,與其說你是走進知識、接近知識,還不如說你在浪費生命。做任何事情,如果只瞭解一個名目,而不走進它,不學會慢,長期來說是贏不了的。

就閱讀來說,唯有慢,才能真正把文字變成有力量的東西,或者從中獲得文字應該給你的力量。

當大家都追求淺的時候,你敢不敢追求深?

普遍焦慮的時代,你敢不敢背道而馳?

由於我們的時間碎片化,很多本來厚重的東西已經被我們給分拆開了。這種碎片化本身,我覺得沒有罪狀,因為把厚重的東西切片切給你的時候,本質上沒有改變被切的那個對象的本質。

但是,由於我們習慣了碎片化,把完整的生命碎片化以後,潛意識認為切開一點就掌握了全貌,這時候就出現問題了。

我們的技術媒體,把原來的知識、厚重的信息,拆解成碎片時間可以獲得的東西,但是我們只接受了局部,接受了片面,接受了被切的十分之一。

本來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整體,如果只走進它的十分之一就認為掌握了全部——長久來說,這樣的閱讀和你的生命是沒有任何真正的交集的。

我心目中的理想讀者:普魯斯特

我心目中的一個理想讀者,也是我最崇拜的作家之一,就是普魯斯特。對約翰·拉斯金(19世紀英國最著名的文化批判家)的8年閱讀讓普魯斯特給人類留下了宏偉的7卷著述。

他說:“想要發現你自己究竟感覺到了什麼,其最佳途徑莫過於努力嘗試在你自身之內重新創造出一位大師已經感覺到了的東西。在這一意義深遠的努力中藉助於這位大師將我們自己的思想彰顯出來。”這句話既是對一個譯者最高的要求,也是對一個讀者和作者的精準概括。

普魯斯特的閱讀就是從速度、淺、碎、多,走到了相反的緩慢、深度、完整、少。而這些東西就構築了一個偉大讀者的本質。這樣的讀者,他讀的書不一定多,但是每讀一本書,這本書就變成了構築他生命的一個年輪。

這些書讀完以後,一個個全與他生命息息相關。到最後,他即將離開這個世界時,會發現他的自我是一圈一圈地由閱讀搭建起來的。

真正讓閱讀在你生命中產生痕跡、催生動力,把過去的你毀掉、讓新的自我誕生,唯一的東西是——你有沒有勇氣認真地走進文字,感觸作者已經感覺到的東西。

當你覺得他還沒有清晰地描述出來的時候,去借助於他把這個東西呈現出來——這是作家最後創作的奧秘,也是在我心目中理想的讀者的定義。

最後,用我最喜歡的葡萄牙詩人佩索阿的兩句詩作為結語。

“塔古斯河美過流經我村莊的那條小河,但是塔古斯河卻又美不過流經我村莊的那條小河,因為塔古斯河不是流經我村莊的小河。”

普遍焦慮的時代,你敢不敢背道而馳?

橫穿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塔古斯河

即便塔古斯河再壯美,如果它不像流經你村莊的那條小河那樣能夠穿透你的話——就像一本名著,再有影響力,如果不能對你的生命產生穿透力時,就美不過能夠穿透你心靈的那些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