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被辭退,只因10分鐘內沒回領導微信


看到一則新聞,一位寧波準媽媽,已經懷孕,是個需要被照顧的弱勢群體。

7月份的時候,公司負責人在微信群裡發佈消息,要求上報當月營業額,並且強調10分鐘之內上報。

當時是10點23分,已經深夜了,這位母親早已經入睡,未能及時回覆。

10分鐘之後,負責人在微信群裡通知她:“你已經被解僱了。”

她醒來之後一臉懵,怎麼睡個覺醒來,突然就被解僱了?

知道事情之後,她非常憤怒。

都10點23分了,有什麼工作,不能等到明天嗎?很多人這個時候都已經睡覺了,更何況她是孕婦,更是早早上床了。

10點23分,早就已經下班,員工已經從工作狀態調整為生活狀態,時間不屬於公司,而屬於個人。

你憑什麼要求我在深夜,10分鐘之內回覆你的工作安排?

事情最後的處理結果是:這位媽媽把公司起訴到法院,獲得18000塊錢賠償。

賠償是拿到了,工作也丟了。

另一個新聞,相信很多人都也關注過。

廈門一家物流公司的高管,在公司呆了24年,兢兢業業,陪伴公司一路成長,職位和薪水,也水漲船高。

2015年9月,他在一次體檢中,被確診為肝癌,萬念俱灰,好不容易鼓起勇氣,積極接受治療,公司卻給了他一擊重擊:

住院後第二個月,薪水從25000,直接掉到1200。

由於他每個月社保金有4000多塊,也就是說,工資發下來,就被公司拿去交社保了,他還得再倒貼3000多塊錢給公司繳納社保。

是不是很寒心?是真的很寒心。

寒心歸寒心,但這就是真真切切發生的新聞事件。

兩年治療期,花光了他所有積蓄,還向親戚朋友借了不少錢。

迫於經濟壓力,他打算回去工作,但當他回去的時候,公司已經沒有他的崗位了。

他與上海總部溝通,得到答覆是:這是遵照地方規定處理的,是完全符合法律要求的。

要你拼命的時候,跟你談使命;你出事時,跟你談法律。

但你能怎麼辦?起訴賠償,起訴賠償之後呢?依舊無可奈何。

深夜被辭退,只因10分鐘內沒回領導微信

1、死工資不是穩定

而是危機重重

想象這樣一種生活,你從畢業就來到一家公司,每個月拿固定工資,到了年底還有年終獎。

你辛勞工作,升職加薪,算不上大富大貴,但衣食無憂,過得也很體面。

你是不是覺得生活很安穩,偶爾,還能體會到歲月靜好的美感。

但這種安穩的背後,其實隱藏著巨大危機:

你全部的收入,都來自於用勞動力賺錢,那你有沒有想過,如果無法再提供勞動力,你靠什麼生活?

每個人都有家庭,有孩子,也會有生病這樣的特殊時期,大多數人面臨的情況是,生病了,懷孕了,沒法工作,死工資沒了,收入驟降為零,只能吃存款。

這個時候,你還會覺得穩定嗎?

不僅不穩定,而且不安全。你不知道意外什麼時候到來,而結婚生子,家庭兒女,又是你繞不開的存在。

穩定,只是表象,背後,是巨大的危機。

這危機的根本原因在於:收入渠道太過單一。

2、這才是最健康的財務結構

職場作家周生生曾給大學生作演講,一個觀點很深刻:

人們對於財富最大的認知誤區,就在於收入是最重要的,其實收入不是最重要的,優秀的財務結構,才是最重要的。

什麼叫財務結構呢?舉個例子吧。

你一個月的收入,是6000塊錢。這6000塊錢,可以有很多種組成方式,最常見的,是兩種。

第一種,很簡單,你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做事也比較努力,工資扣除稅費五險一金之後,到手就是6000塊。

第二種,6000塊錢來自三種不同途徑。

你有一份工作,比較清閒,壓力不大,很容易就能做好,到手工資2000塊;

除了本職工作,你還做了一些理財,有股票,也有固定資產,也有小額投資一家店鋪,這些收入,加起來,2000塊錢;

此外,你還會做一些兼職,哪怕週末去開滴滴,去做一些插畫兼職,等等,這些收入,加起來,2000塊。

同樣是月入6000,收入渠道不同,財務結構也就不同。

哪一種財務結構好呢?


深夜被辭退,只因10分鐘內沒回領導微信

答案是第二種。

巴菲特有一句話很經典,眾所周知,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這是講投資,別把錢都砸在一隻股票上。

他的老搭檔,同為投資大師的芒格說得更透徹:

“我的生活,不止在一條賽道上。”

言下之意,要用多條賽道,來保持生活足夠的動力,當一條發生故障時,生活會有一些坎坷與障礙,但不會停滯不前,你也不會因此焦慮,而至於絕望。

沒有任何意外發生,能按部就班正常上班時,靠死工資,單一的財務結構當然沒什麼問題。

但不好意思,這種情況,少見。

別說生病,結婚生子,這類無法避免的事情,會讓你工作分心。

你總會某個時刻,覺得公司無情,想怒而辭職;

你也總會在某個時刻,覺得生活單調,工作疲乏,想停下來歇歇。

但收入只有工資,辭職,停下來,房貸車貸怎麼辦?孩子學費怎麼辦?老婆化妝品費怎麼辦?

只有你收入來自多渠道時,才有底氣辭職,停下來,結婚生子,才能安心地、絲毫不用焦慮地陪伴在她身邊,好好愛她。

對你而言,停下一份工作,只是少了一份收入,而不是收入徹底失去,生活質量也許會稍微下降,但不至於垮掉,讓全家人籠罩在斷炊的恐慌中。

周生生說:“寧可要三種收入來源,一個月掙7000的生活,不要單一收入來源,一個月掙10000的生活。”

這才是最健康的財務結構,你的收入至少來源於三種渠道,並且工資收入佔比不超過三分之一。

3、 想辦法讓自己的工資

上漲到一個水平線

想優化自己的財務結構,使其更加健康,抗風險能力更強,第一步,並不是著急忙慌地去拓展其他收入渠道,相反,是讓自己工資先上漲到一個水平線上。

這段時間,有一個概念特別火,斜槓青年。

所謂斜槓青年,就是指擁有多重身份的青年,有比較多的收入來源,不單隻靠工資,簡單來說,做了比較多的兼職。

很多人覺得很酷,趨之如騖。

演說家葛嘉老師講過一個故事,他的一位學員,本職做二次元內容運營,但同時做了4分兼職。

一開始是做滴滴司機,因為自己有輛小車;

不滿足,接著利用下班時間去做網校兼職教師;

依然不滿足,又找了其它網站業餘時間寫稿,甚至佔用上班時間寫稿。

即使已經這麼多份工作,他還抽出時間來學習演講,準備做一名兼職演講培訓師。

葛嘉問他:“工作這麼繁重,你還有時間學演講嗎?”

他回答:“沒事,上班活兒少,一個上午就搞定了,其它時間都可以做其它的。”

學了一個月,課程還沒結束,學員告訴葛嘉:“老師,我被公司開除了。”

開除的原因是,工作做得太爛,明顯的錯誤犯得太嚴重。

他並不心慌,覺得自己能掙到錢,再找一份工作就好了,這一次,沒有好公司再願意要他了。

原因很簡單,他唯一的正職工作,因為不專心,既沒有讓自己的能力得到訓練,也沒有讓經驗得到增長,至於整個崗位知識體系的搭建,更是沒影的事。

如此履歷出去,怎麼奢求好公司接納?

至於兼職,再怎麼用心,也只是一份兼職,而且還跨不同行業,沒辦法為你的簡歷增添色彩。

想做斜槓青年,先做單槓青年。想優化自己的財務結構,先讓自己本職工作的工資上漲到一定水平線。

這不僅僅意味著你工資提升,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在拓展自己其它能力之前,你有必要先深耕自己在本職工作上的能力。

這將是你生活最基本的保障。

你的職業規劃,在開枝散葉之前,一定需要有一條主幹,這條主幹,就是你的本職工作能力。

它意味著你在某個領域深耕,積累足夠豐富的經驗,可以輪換不同公司而不用擔心被拒之門外。

如此基礎,再去拓展收入來源,才算得上是優化財務結構,而不是增加更多風險——畢竟連本職的基本工作都無法做好,其它工作,大概率不大可能做好。

4、你得有一定存款

在你的工資線不斷上漲同時,你的存款,也得同步積累。

月光族是最可怕的,每次月初工資發下來,到月末,剩餘為零。

西南財經大學的一份報告指出,中國有55%的家庭,儲蓄是0 ,其中,絕大多數是年輕人。

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都算是月光。

當然可以為花錢找很多理由,例如提高生活質量,例如為自己而活,例如過得精緻一點,帶來的結果,也確實如此,多花錢,生活質量會更高,更精緻。

問題在於,這同時也意味著,他們抗風險的能力幾乎為0,一旦生病,或者無法工作,喪失勞動力,生活瞬間墜入深淵。

有人說,我每個月就是要花這麼多錢啊,我存錢了,我活不下去。

這是為自己無節制消費找的絕佳藉口。

日本極簡主義生活大師山下英子寫過一本書,《斷舍離》,總結出一個現象,生活二八原則。

意思是說,你生活中80%的時間,在使用常見的20%的物件,而剩下80%的物件,只是在20%的時間中,被偶爾使用,很多東西,扔在角落裡,壓根就沒用過。

翻一番你的購物車,這個包包真的必買不可嗎?這件衣服真的必買不可嗎?這場演唱會真的必聽不可嗎?

所謂的必需品,在強制性理性思考之後,你會發現,都是非必需品。

吳曉波提供過一個存錢方法,很有用,每次工資或者獎金髮下來,都將20%的金額存入一張卡,此卡不綁定微信和支付寶,也不用於任何消費。

你5000塊錢一個月,就按照4000塊錢一個月的工資水平去生活,一樣可以生活下去,會花錢的話,生活質量未必會大打折扣。

0存款,是可怕的。這不僅意味著零抗風險能力,還意味著,你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打工者,所有你掙的錢,掙的資產,又全部交付出去。

財富只是從你手中流通,並未產生絲毫價值。

有一定基數的存款,不僅意味著有抗風險能力,你同時可以利用這筆錢,投資、理財、小額參股加盟店,等等,拓展新的收入渠道。

財富被積累之後,在你手中,產生了收益,更有價值。

5、開拓收入新渠道

工資漲到一定程度,也有了存款,目光需要轉向其它領域,拓展新的,收入渠道。

財經作家歐成效寫過一本書,《中產階級如何守衛自己的財富》,裡面講了一個故事。

他的一個朋友,跟著歐成效,學習投資房產。

有次中介放出一套絕好的筍盤,所謂筍盤,就是大有增值空間的房產。

歐成效興奮極了,認定這是一個投資機會,忙打電話給自己的朋友,讓他過來一起看房子。

朋友接了電話,聽說要現在去看房子,一下子就糾結了:

“我現在還在上班,還得等一會兒才下班,現在出不去啊,被公司發現了可怎麼辦!”

歐成效說:“你請個假出來啊。”

朋友說:“現在請假出去要扣錢,而且影響很壞,要不改個時間吧。”

歐成效氣得不行:“你放著幾十萬的投資機會不抓住,卻在糾結上班請假影響好不好?”

他一氣之下,掛掉電話,自己籌錢買下了這套房產,投資大獲成功。


深夜被辭退,只因10分鐘內沒回領導微信

我對這個故事記憶深刻,這代表一種現象:

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齡,職位和收入也到了一個臺階後,思維沒有更開放,相反,更加保守,更加囿於三尺天地,被工作捆得紮紮實實。

歐成效說得好,影響再不好,最多批評你幾句,過了幾年,你努力一把,該加工資,還是得給你加工資,但這種投資機會,長期收入渠道,放棄了,就很難再碰到了。

企業薪酬體系一樣符合金字塔原則,只有極少部分人,能站在收入頂端,拿著令人羨豔的高薪酬。

絕大多數人,一輩子,可能也是停留在中間,拿著不上不下的工資。

這個時候,你努力,你奮進,依然有種種客觀條件,例如學歷,例如眼界,例如三觀限制著你,你很難再往上一步。

不如把這些精力與時間,放在拓展新的收入渠道上,學習理財知識,投資一些小金額項目,讓財富增值。

學習其它技能,例如好好健身,為自己帶來健康的同時,週末還能做兼職健身教練,再不行,從做個滴滴司機開始,也可以。

人到中年,每多一份收入來源,就是多一份保障。

6、掙慢錢,別掙快錢

這是巴菲特的理財理念:慢慢掙錢,總是比較容易的,一夜暴富,總是很難的,但很多人,總喜歡做很難的事情,最後,變得很窮。

嚴格來說,這並不是你優化財務結構中的一部,只是一種理念,是一種穩健而健康的財富觀念。

經濟學家們總結巴菲特的財富增長曲線,發現是一條指數型曲線:

深夜被辭退,只因10分鐘內沒回領導微信

這張圖,你可以看到,巴菲特曾經一度是世界首富,但他一半的財富,都是50歲之後,才得到的。

也就是說,50歲之前,他和普通人一樣,是一名普通中產階級,或者,是一名普通富豪。

巴菲特的真正厲害的地方在於,他能夠讓自己的財富,每年遞增。

這也符合他一貫的財富觀念:慢慢掙錢,像滾雪球一樣,到後面,雪球會越滾越大。

巴菲特最忌憚一夜暴富之類的話題,在他看來,掙快錢,彷彿犯罪一樣不可取。

事實也的確如此,那些一夜暴富的人,最後的結局,往往比沒有富起來的時候更慘。

你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新聞,某地拆遷,補償款一下來,整個村子裡的人,都變成了百萬富翁。

他們拿著這筆錢去幹嘛呢?不懂得投資理財,也不懂得經營公司,於是,很多人拿著這筆錢,會澳門賭博,企圖能夠翻番,贏得更多。

大多數人的結局,不僅是輸得傾家蕩產,還欠下一屁股債。

不掙快錢,這點對於年輕人來說,尤為重要。

抖音被封的網紅溫婉,是典型例子,高一輟學,泡夜店,整容,頻繁換富二代男朋友,讓他們給自己買奢侈品,為自己花錢。

再以美貌博關注,獲取流量。

看起來,這些並沒有錯,沒有違法,也沒有違背道德,是啊,整容輟學,是個人自由權,有什麼可值得批評的呢。

我想說的是她一夜爆紅之後的故事,一夜爆紅之後的溫婉,留下什麼了呢?什麼也沒留下,除了一地雞毛。

一夜暴富,很誘人,確實很誘人,不用勞動,不用積累,不用付出,只要上帝垂青,瞬間可以擁有堪稱改變命運的財富,多誘人。

但這個詞語,在行為經濟學家埃爾德·莎菲爾看來,是個可惡的貶義詞,他的《稀缺》一書中寫道:

那些長期陷入貧窮的人們,即使給他們一筆錢,他們的運用方式也會導致最後的結果往往是破產,從而陷入長期貧困。

換句話說,一夜暴富,除了帶來剛開始的興奮,之後的,恐怕諸多風險,你的慾念、衝動、放縱的想法,都會被調起來,當你被這些控制之後,貧困很快就會再次到來。

所以,警惕一夜暴富這種想法,慢慢掙錢,靠本事掙錢,這樣得來的財富,才會健康;這樣的財富觀,才會讓你的財富更加細水長流。

深夜被辭退,只因10分鐘內沒回領導微信

7、真正的財務自由

是現金流的健康持續

講一個我朋友肖妔的例子吧。

她的本職是一名設計師,從很早時,就意識到財務結構的問題。

“我絕對不會讓我的收入,只剩下一個來源。”

工作4年後,她有了一筆存款,工資也達到小康水準。她開始不以謀求升職加薪為目標,而是把存款的三分之二,投入到朋友開的一家時尚穿搭網店。

剩下三分之一的存款,拿出一部分交給理財基金打理,雖然不多,但也能帶來收益。

工作不算忙,工作內容輕車熟路,她能很輕鬆搞定。空出來的時間,她去網校做了一名兼職設計教師,收入不多,一個月才3000多塊。

重心偏離工作之後,她工資上漲緩慢,但收入上漲卻很快,網店每個月分紅,接著抖音流量,蹭蹭上漲,做兼職教師的時候,認識一批學生,有固定生源,收入也很穩定。

上半年時,她懷孕了,沒有休產假,而是直接向公司提出離職。

“沒關係,做做網校的兼職,再加上網店分紅,夠生活了。”

前段時間在一起喝茶時,絲毫看不出焦慮不安,反而透露著一種少有的安然、淡定、從容的氣質,我知道,她是有底氣的。

這底氣,就來自於她健康的財務結構。

一個不靠死工資也能體面生活的人,辭職,有什麼可焦慮的呢?即使被開除,又有什麼可崩潰的呢?

現在特別流行一個詞,財務自由。

很多人認為,財務自由,是有一大筆錢,想怎麼花,就怎麼花。

這是沒有經濟學常識的理解。

真正的財務自由,應該擁有是健康持續的現金流。

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什麼情況,你的賬上,始終有錢進來,可多可少,你可以自由花費,生活水平,可奢可儉。

無論奢儉,這都是自由的。

你沒有斷炊的焦慮,你沒有收入斷崖式下跌的絕望,你不用為房貸車貸生活費擔憂,你不會崩潰,你只會降低一點點生活水準,每個月少買幾件衣服,少買幾個包。

好的財務結構,才會帶來真正意義上的財富,直接提高你的幸福指數,而不是即使月薪五萬,依然活得像條狗那般的狼狽。

優化你的財務結構,比獲取財富本身,更重要。

-end-

小編有話說:關注【HRBar人力資源學院】頭條號,瞭解企業如何通過人力資源變革實現組織業績倍增,如果你喜歡此篇文章,不妨點贊、轉發、收藏一下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